倉頡廟景區(qū)
倉頡廟景區(qū)位于陜西省白水縣史官鎮(zhèn)境內,是為紀念中華漢字始祖?zhèn)}頡而建。景區(qū)內有倉頡廟和中華倉頡碑林。倉頡廟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可考歷史,現(xiàn)存有以元、明、清為主的古建筑群,精美壁畫19幅,珍貴碑刻16通。尤其是被專家譽為“綠色國寶,活著的文物”的四十余棵千年古柏環(huán)繞于廟,與山東曲阜孔廟、橋山黃帝陵之古柏群并稱為中國三大古廟古柏群。中華倉頡碑林位于倉頡廟東側,內有碑亭六座,碑廊四道,立有倉頡鳥跡書28個字和常用字衍化碑及全國著名書法家為倉頡廟題詞碑。碑林內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華漢字史館,再現(xiàn)了當年倉頡造字的過程,展示了漢字的衍化史。倉頡廟坐北面南,北臨黃龍山、南望洛河水,占地17畝,呈南北長方形狀,高墻厚垣環(huán)繞四周,建筑布局完整,廟內建筑莊重古樸,整組建筑自南向北在中軸線上依次分別為照壁、山門、前殿、報廳、中殿、寢殿、墓冢。在主體建筑的兩側又分布著東、西戲樓、鐘鼓樓、東西廂房等。殿宇系元、明、清為主的遺存,戲樓殿廳間有彩繪壁畫,雖經久剝落而殘跡猶見原作風韻。倉頡墓高4米,周長48米。于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同類遺跡中唯一的國家級文保單位,位于白水縣倉頡廟內,墓園內現(xiàn)存建筑年代多為元、明、清三朝代,其裝飾華麗,地方色彩濃厚。倉頡墓冢是一大土冢,早在東漢延熹五年(162年)就已有之,周圍有三米高的磚花墻,民國二十八年(1939),國民黨將軍朱慶瀾拜祭過倉頡后,非常崇敬這位文字圣人,便出錢請人代為修建了這一圈六棱磚砌花墻。開有東西兩門,東門上聯(lián)為“畫卦再開文字祖”,下聯(lián)為“結繩新創(chuàng)鳥蟲書”,橫批為“通德”。西門上聯(lián)為“雨栗當年感天帝”,下聯(lián)為“同文永世配橋陵”橫批是“類情”。墓冢上邊大樹遮天,正南邊有一小型墓碑。傳說孔子曾拜倒在倉頡墓前,痛哭不絕,長跪不起。位于西側墓頂?shù)囊豢冒貥涞母,叫轉枝柏。它的根生來就分四個枝,分別指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每一年,哪個方向的樹葉枯了,就預示著哪一方即將遭遇旱災;哪邊的樹葉蔥蘢、茂盛,則預示哪一方風調雨順,莊稼豐收。是廟內第七大奇觀——“轉枝柏預知旱澇巧捎話”。在文革期間,這棵柏樹被毀。
倉頡墓東門頂端半圓形的磚雕刻著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文革時,當?shù)氐陌傩沼媚嗍覍⑶嗵彀兹掌焱磕ㄆ饋,并在上面畫了毛主席的頭像,因此這塊磚雕才得以度過浩劫保存完好。
白水倉頡廟是中國僅存的紀念文字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廟宇,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同類遺跡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唯一兼有紅色文化的單位,西北野戰(zhàn)軍指揮部舊址就位于倉頡廟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