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鯉峰景區(qū)以峰石崢嶸見長,集峰、巖、洞于一體,最具太姥特色?蓮挠膳_沿著云標(biāo)石旁的嶺道過“文官落轎,武官下馬”的三伏腰、終年滴水不斷的滴水洞到南天門,亦可從一片瓦穿通天洞或從香山寺穿南天門洞直抵南天門。站在兩扇陡峭巖壁對峙的南天門,可遠(yuǎn)眺海市蜃樓般的香山寺,仰觀沙彌拜月、觀音坐蓮。隨后,穿過頭頂搖搖欲墜圓石的七星洞,沿著云蒸霞蔚的紫煙嶺,沿途可賞傷心巖、姜太公釣魚、無領(lǐng)西服、南瓜峰等景觀;到回音廊,可一呼三回應(yīng);抵觀鯉亭,可近距離欣賞九鯉峰、二佛談經(jīng)石;然后繼續(xù)向上,登頂摩霄峰、白云寺。
“三伏腰”是一處疊石洞,因隨洞形的發(fā)展,鉆洞時須一而再、再而三,連續(xù)三次伏腰而得名,古人稱之為“接官亭”。古時進(jìn)山朝拜,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無論尊卑、貴賤,概莫能免,必三鞠躬而過?芍^是“官民到此最平等”。有一"U"型狀的巖石,一塊經(jīng)風(fēng)化為猴子,另一塊剝落為弧形,像一面鏡子。頑皮的猴子一手拿鏡子,伸長脖子對鏡照尊容,所以稱"玉猴照鏡"。這景點(diǎn)形神具備,不需要指點(diǎn),也不需要想象,大家就可以呼出其名,真是大自然的天工造化。
滴水洞洞頂?shù)牡嗡,由于水滴落差不同,急緩不一,?jīng)輕風(fēng)吹拂,灑落在結(jié)構(gòu)不同的石皮上,發(fā)出了這般輕拂古箏、慢撥琵琶的曼妙音樂;陽光照射下,滴滴水珠晶瑩剔透,濺起的水花又閃閃發(fā)亮,非常迷人。清代周名彪在《滴水洞》一詩寫道:“倒瀉明珠翠壁流,潺緩散作滿天秋。月瓢小掬涼生手,玉溜閑聽凈洗愁。世慮都緣明水滌,道心飄為白云留。巖花洞口開還落,不染浮塵色相幽”。在滴水洞之下,有一個小小的四方井,相傳此處是黃帝的藥師容成子煉丹的丹井。古人詩曰:“入洞腰三折,懸崖夾徑長。半天壺滴漏,尺地井成方。未雨草常潤,落花泉帶香。最宜消夏客,煮茗對風(fēng)嘗。”奇怪的是,滴水巖屬一塊光禿禿的巖石,上面沒有聚水盆,不管干旱酷暑,卻四季不枯,終年滴水不斷。這種現(xiàn)象,何以解釋?因此這里成為一處難解之迷。
七星洞是一個嶂谷,因流水沿節(jié)理侵蝕而成,南北走向,洞長約40多米,高約20米,平均寬度為95厘米。嶺道緩緩而上,就像山城中的一條弄巷。弄巷頂上鑲嵌著七塊搖搖欲墜的圓石,抬頭望去,仿佛七顆星星綴在一線天空。古人對此寫到:“陡絕此雙巖,夾立逼成洞。高懸七峭石,星殞嶼不動?蛷氖聛恚鲆曁煊锌p。碨礧壓人頂,設(shè)想倘虛空”。站在洞內(nèi)望天,感覺這些石頭在閃閃爍爍,每是夕陽西下或是山中濃霧籠罩,四周一片灰暗之時,這七顆星愈發(fā)光亮。所以人們又稱之為“七星燈”、“北斗朝天”。據(jù)說,山下漁民出海捕撈,遇上海霧彌天,只要心中默念太姥娘娘,便會看到七顆星星光芒閃耀,這便是太姥娘娘為其指道歸航。
站在回音廊,向著對面的九鯉朝天峰,急促一呼,可聽到三次回音,所以叫三聲應(yīng),也叫回音谷。明朝林道傳在贊美三聲應(yīng)的詩中寫道:“我來千仞巖,上下何人屋?長嘯天地寬,連聲應(yīng)空谷。青天不可問,丹石何能言。下有萬竊洞,玲瓏聲相吞!碧斓厥侨绱说膶拸V多情,山谷又是如此的幽深神秘,一聲呼喚會讓人豪情頓生,一句心語山谷會永久收藏。
云標(biāo)石“云標(biāo)”二字是由明代崔徽中、謝在杭題刻的,“云”指頂峰上的白云古剎,“標(biāo)”即通指路標(biāo),意思是指向通往白云古剎的標(biāo)志,也可以理解為云天深處的路徑標(biāo)志。讓人稱奇的是,云標(biāo)石的下端有個大缺口,其所缺的部分,擱在對面的山峰上,遙遙相對,其色相同,其痕吻合。因此,云標(biāo)石又稱“云飄石”、“母子石”等。這里還有個傳說:太姥娘娘-多年,為試功力,以食指摳進(jìn)巖峰,輕輕用力一撬,霎時,風(fēng)雷俱起、天地混沌,好端端的巖體一下子被撬飛了一個三角石,駕風(fēng)騰云飄落在對面峰頂上,大家看那巖峰凹處的一角,還留有食指的指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