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中和鎮(zhèn) | 隸屬:永仁縣 |
區(qū)劃代碼:532327103 | 代碼前6位:532327 |
行政區(qū)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qū):西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云E |
長途區(qū)號:0878 | 郵政編碼:651400 |
轄區(qū)面積:約42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1.2萬人 |
人口密度:2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9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中和村 | ~201 | 鎮(zhèn)中心區(qū) | 中和原名“鐘河”,因此地尼支博山形似一口鐘,又位于河畔,故得名“鐘河”,后雅化為中和![詳細] |
直苴村 | ~202 | 村莊 | 彝語地名。直:黑泥潭;苴:小,直苴意為有小黑泥潭的村子。…[詳細] |
波者地村 | ~203 | 村莊 | 彝語地名。波:蜜蜂;者地:有、多,波者地意為蜜蜂多的地方![詳細] |
他的苴村 | ~204 | 村莊 | 彝語地名。他:松樹,的:平地;苴:小,他的苴意為小松樹坪子![詳細] |
小直么村 | ~205 | 村莊 | 彝語地名。小直么為片村,直;泥潭;么;大,小直么意為大泥潭旁的村子。該片村東南有大直么村,小直么是相對而言![詳細] |
岔河村 | ~206 | 村莊 | 清屬大姚縣苴卻巡檢司永定鄉(xiāng),民國屬永仁縣龍華鄉(xiāng)。1950年屬永仁縣第二區(qū)支那鄉(xiāng),1958年屬支那管理區(qū),1961年屬中和區(qū)支那公社,1969年在此設岔…[詳細] |
直那村 | ~207 | 村莊 | 直那原名“支那”,相傳,古時此地有少許鹽礦,所產的鹽因雜質含量大略顯黑色,浸泡則水變混濁,故得名“支那”。然而支那是近代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的蔑稱,并且大…[詳細] |
萬馬村 | ~208 | 村莊 | 萬馬為片村名,古時該地系滇蜀騾馬通道,運食鹽、礦石的馬幫絡繹不絕,多在此食宿,當地百姓多呼“萬馬來”或“萬馬喇”,后單稱“萬馬”,喻萬千騾馬匯集于此之…[詳細] |
進化村 | ~209 | 村莊 | 清屬大姚縣苴卻巡檢司,民國屬永仁縣龍華鄉(xiāng)。1950年為永仁縣第五區(qū)進化鄉(xiāng),1958年為中和公社進化管理區(qū),1962年為中和區(qū)進化公社,1969年為中和…[詳細] |
地名由來:
河邊有山,似鐘形,故名鐘河,中和系雅化后的書寫名。
基本介紹:
中和鎮(zhèn)位于永仁縣城西部,距縣城56公里,東與猛虎鄉(xiāng)、維的鄉(xiāng)為鄰,南與宜就、大姚縣相連,西與大姚縣桂花鎮(zhèn)接壤,北與永興鄉(xiāng)毗鄰。境內山高、坡陡、箐深,平均海拔2155米,年平均氣溫17.度,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毫米。全鎮(zhèn)共有國土面積424平方公里,轄9個村委會,總人口11959人,其中彝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6%。素有“三溪交匯地,茶馬古驛道,夏氏古故居,彝族刺繡、彝族戲劇、賽裝節(jié)誕生地,《梅葛》故地”之美譽。境內居住著彝、漢、傣、壯、傈僳等民族,各民族文化底蘊豐厚,有賽裝節(jié)、火把節(jié)、潑水節(jié)、插秧節(jié)、殺豬節(jié)等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和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勤勞勇敢的民族,他們隨樂而歌,隨歌而舞,火把舞、
歷史沿革:
民國年間,為大姚縣第五區(qū)(北區(qū))。
1961年,劃入永仁縣,稱中和區(qū)。
1969年,稱中和公社。
1984年,復稱中和區(qū)。
1987年,改中和鄉(xiāng)。
2005年,中和鄉(xiāng)改中和鎮(zhèn),同時將原萬馬傣族鄉(xiāng)所屬的進化、萬馬2村民委員會劃入中和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