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象達鎮(zhèn) | 隸屬:龍陵縣 |
區(qū)劃代碼:530523105 | 代碼前6位:530523 |
行政區(qū)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qū):西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云M |
長途區(qū)號:0875 | 郵政編碼:678300 |
轄區(qū)面積:約506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8個社區(qū)、7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象達社區(qū) | ~201 | 鎮(zhèn)中心區(qū) | 象達,屬傣語,意為重要的要塞。起始時間據(jù)史無可考,名稱沿用至今。明萬歷十三年(1585)就叫象達沿用至今。明末清初屬楊土合轄,隸屬鎮(zhèn)安守御指揮軍民千戶…[詳細] |
營坡社區(qū) | ~202 | 村莊 | 營坡,曾于此安營扎寨的一座山坡。起始時間據(jù)史無可考,名稱沿用至今。明萬歷十三年(1585)就叫營坡沿用至今。民國初期沿用清舊制;1930年屬龍陵縣第二…[詳細] |
甘寨社區(qū) | ~203 | 村莊 | 甘寨,建寨時缺水,名干寨,后雅化為甘寨![詳細] |
棠梨坪社區(qū) | ~204 | 村莊 | 棠梨坪,此地有較多棠梨樹并且地勢平坦,后有人家遷來居住,形成村落。…[詳細] |
赧灑社區(qū) | ~205 | 村莊 | 赧灑,傣語音譯漢,傣語意為沙子里冒出來的水![詳細] |
壩頭社區(qū) | ~206 | 村莊 | 壩頭,建寨于田壩上方。起始時間據(jù)史無可考,名稱沿用至今。明萬歷十三年(1585)始叫壩頭。1930年屬龍陵縣第二區(qū);1936年屬象達鎮(zhèn)赧灑鄉(xiāng)壩頭保;1…[詳細] |
朝陽社區(qū) | ~207 | 村莊 | 朝陽寨,此地坐西向東,面向太陽升起的方向。…[詳細] |
邦工村 | ~208 | 村莊 | 邦工,原為平達蔣土舍轄地,鄭氏曾為蔣土舍常年幫工,后將該地賜予鄭氏居住形成村落![詳細] |
大場村 | ~209 | 村莊 | 大場,此地原為曬制蘆子的場地,后有人家遷入居住,形成村落![詳細] |
芹菜塘村 | ~210 | 村莊 | 芹菜塘,此地野芹菜較多,后有人家遷來居住形成村落。…[詳細] |
迤砂寨村 | ~211 | 村莊 | 因明末湖南長沙人建寨,得名沙寨,又位于迤方,故名迤沙寨![詳細] |
坡頭田村 | ~212 | 村莊 | 坡頭田,原來是山坡頂開墾的田地,后有人家遷入居住形成的村落。…[詳細] |
帕掌河社區(qū) | ~213 | 村莊 | 帕掌河,屬傣語,意為象巖河。起始時間據(jù)史無可考,名稱沿用至今。1962年就叫帕掌河沿用至今。1930年屬平戛鄉(xiāng);1936年屬平戛鄉(xiāng)茅草寨十一保二甲;1…[詳細] |
小米地村 | ~214 | 村莊 | 小米地,于曾種小米的土地上建寨的村落。起始時間據(jù)史無可考,名稱沿用至今。1936年就叫小米地。1930年屬象達鄉(xiāng)赧賽保;1936年屬平戛鄉(xiāng)茅草寨十一![詳細] |
勐蚌村 | ~215 | 村莊 | 勐蚌,傣語音譯漢,傣語意為有溫泉的小壩子![詳細] |
地名由來:
“象達”系傣語,意為要塞。
基本介紹:
象達,傣語意為重要的要塞,歷史上曾是傣、崩龍、傈僳、景頗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之地。象達鄉(xiāng)地處龍陵縣城西南部,位于東經(jīng)98°47′——99°11′、北緯24°11′——24°25′范圍內,東與天寧、平達兩鄉(xiāng)相連,南與木城鄉(xiāng)交界,西與德宏州潞西市毗鄰,北與龍新鄉(xiāng)接壤。象達境內,河流縱橫,山川秀麗,環(huán)境優(yōu)美,氣候宜人,民風淳樸,歷史上多有飽學之士,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據(jù)傳,象達在明代時即有集市,來往客商甚多,逐漸成為當時大西南與東南亞交往的重要驛站和商品聚散地之一,現(xiàn)殘存的驛道,還鋪有整齊的石塊,當時之情景可見一斑。由于其特殊的社會氛圍,很早就有象達人到東南亞一帶定居,到2002年末,全鄉(xiāng)共有歸僑
歷史沿革:
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屬楊土舍。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設象達伙頭。
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第二區(qū)。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為象達鎮(zhèn)。
1950年3月,屬第三區(qū)。
1958年9月,成立象達公社。
1962年12月,改象達區(qū)。
1969年5月,復稱象達公社;同年9月,改名向陽公社。
1971年6月,復為象達公社。
1972年6月,分為朝陽、象達2公社。
1984年,象達、朝陽2個公社合并為象
區(qū)劃: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象達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