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夏特柯爾克孜族鄉(xiāng) | 隸屬:昭蘇縣 |
區(qū)劃代碼:654026207 | 代碼前6位:654026 |
行政區(qū)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 地理分區(qū):西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鄉(xiāng) | 車牌代碼:新D |
長途區(qū)號:0999 | 郵政編碼:835000 |
轄區(qū)面積:約1241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7400人 |
人口密度: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8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新尼孫上村 | ~200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因地殼變動而冒出一眼泉水而得名,后由蒙古語音譯而來。新尼孫,系蒙古語,意為新水源。1984年前本村為第一生產(chǎn)隊,1984年昭蘇縣人民政府批復成立,正式…[詳細] |
新尼孫下村 | ~201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因地殼變動此地冒出一眼泉水而得名,后由蒙古語音譯而來。新尼孫(與新烏松同義),系蒙古語,意為新水源。1984年前本村為第一生產(chǎn)隊,1984年昭蘇縣人民…[詳細] |
達布呼爾村 | ~202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達布呼爾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10,為鄉(xiāng)中心區(qū)![詳細] |
闊斯托別村 | ~203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因此地附近有兩個較大的土丘而得名,后由哈薩克語音譯而來。闊斯托別,系哈薩克語,意為雙土丘。公社化時稱蒙古族生產(chǎn)隊,后改為五公社第四生產(chǎn)隊,1984年昭…[詳細] |
瑪熱勒特村 | ~204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因此地常有野鹿出沒而得名,后由哈薩克語音譯而來,敓崂仗兀倒_克語,意為野鹿聚集地。1984年前為五公社牧業(yè)隊,1984年正式成立,第一次地名普查后…[詳細] |
喀塔爾托別村 | ~205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因地形地貌征而命名,后由哈薩克語音譯而來。喀塔爾托別,哈薩克語,意為并列的土丘。1984年昭蘇縣人民政府批復成立,沿用至今。…[詳細] |
塔勒德塔斯阿爾納村 | ~206 | 村莊 | 以植物、地貌特征命名,來源于附近有一條長有柳樹的石頭溝而得名。塔勒德塔斯阿爾納,系哈薩克語,意為長有河柳的石頭溝。2004年昭蘇縣人民政府批復達爾吉村…[詳細] |
別斯喀拉蓋村 | ~207 | 村莊 | 因此地有五棵松樹而得名,后由哈薩克語音譯而來。別斯喀拉蓋,系哈薩克語,意為五棵松。1984年昭蘇縣人民政府批復成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地名由來:
因境內(nèi)夏特古道和夏特溫泉而得名。夏特,蒙古語,意為梯道。
基本介紹:
昭蘇縣夏特族柯爾克孜鄉(xiāng)位于昭蘇縣城西南部82公里處,面積1 241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為夏特村。1984年11月8日建鄉(xiāng)時稱瓊木扎特英額艾熱克柯爾克孜族鄉(xiāng),后改為夏特柯爾克孜族鄉(xiāng)。1984年全鄉(xiāng)有人口7 352人,其中柯爾克孜族1 397人,占全鄉(xiāng)總?cè)丝?9%,另外有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漢、回、烏孜別克、塔塔爾等民族,1996年全鄉(xiāng)總?cè)丝? 876人,其中柯爾克孜族1 732人;2004年全鄉(xiāng)總?cè)丝谶_12 100人,其中柯爾克孜族1 538人。
夏特柯爾克孜族鄉(xiāng)經(jīng)濟以牧業(yè)為主,兼營農(nóng)業(yè),實有耕地面積67 400公頃。牲畜品種有馬、牛、綿羊、山羊等。1996年全鄉(xiāng)工
歷史沿革:
1950年,屬四區(qū)。
1958年,改建夏特牧場。
1978年,改建夏特公社。
1984年,改夏特柯爾克孜族鄉(xiāng)。
2001年,原昭蘇縣夏特牧場并入。
區(qū)劃:新疆·伊犁州·昭蘇縣·夏特柯爾克孜族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