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五號渠鄉(xiāng) | 隸屬:焉耆回族自治縣 |
區(qū)劃代碼:652826201 | 代碼前6位:652826 |
行政區(qū)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 地理分區(qū):西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鄉(xiāng) | 車牌代碼:新M |
長途區(qū)號:0996 | 郵政編碼:841000 |
轄區(qū)面積:約96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1萬人 |
人口密度:10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2個社區(qū)、8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光明社區(qū) | ~001 | 村莊 | 因位于光明路,故而得名。意指轄區(qū)內(nèi)各民族群眾,正直善良、光明正大。…[詳細] |
陽光社區(qū) | ~002 | 村莊 | 因轄區(qū)居民大多是回、漢、維等少數(shù)民族,鄰里之間交往密切,時常能感受到彼此的關(guān)懷和照顧,像陽光一樣溫暖著彼此,故而得名。意指陽光般的溫暖和關(guān)懷。…[詳細] |
查汗渠村 | ~200 | 村莊 | 因本村委會位于查汗渠旁,故而得名。查汗渠系蒙古語,意為“挖在白色土梁上”之意![詳細] |
阿倫渠村 | ~201 | 村莊 | 阿倫渠是開挖在當(dāng)?shù)氐囊粭l渠的名字,因本村靠近此渠,以渠得名。阿倫渠原名阿倫布呼,蒙古語十號渠,即是五號干渠第十支渠![詳細] |
頭號渠村 | ~202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據(jù)說清同年間(1870)由于社會動亂和連年災(zāi)荒,甘肅和寧夏固原等地回民逃荒到此地開挖了開都河以北第一條渠,以渠名得名。焉耆鎮(zhèn)以北水渠由東向西為第一條。…[詳細] |
上四號渠村 | ~203 | 村莊 | 本村有渠,該渠從東到西排第四,故名。1958年為東風(fēng)公社三大隊二隊,1961年五號渠公社四號渠大隊。1984年為現(xiàn)名,沿用至今![詳細] |
上五號渠村 | ~204 | 村莊 | 本村有渠,該渠從東到西排第五,故名![詳細] |
中五號渠村 | ~205 | 村莊 | 本村有渠,該渠從東到西排第五,故名![詳細] |
下五號渠村 | ~206 | 村莊 | 本村有渠,該渠從東到西排第三,故名![詳細] |
下三號渠村 | ~207 | 村莊 | 本村有渠,該渠從東到西排第三,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清光緒年間,陜西回民在此開渠墾田,引開都河水。因渠排序第五,故而得名。
基本介紹:
焉耆回族自治縣轄鄉(xiāng)。1956年成立東風(fēng)公社,1958年更名五號渠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位于縣城東北。面積96平方公里,人口1萬,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等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33.4%,回族占33.5%。314國道過境。轄五號、中五號、上五號、四號渠、頭號渠、阿倫渠、查汗渠、下三號8個村委會。以農(nóng)業(yè)為主。
歷史沿革:
1958年屬東風(fēng)公社。
1962年分設(shè)五號渠、北大渠兩公社。
1984年建五號渠鄉(xiāng)。
區(qū)劃:新疆·巴音郭楞州·焉耆回族自治縣·五號渠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