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上明鄉(xiāng) | 隸屬:嵐縣 |
區(qū)劃代碼:141127201 | 代碼前6位:141127 |
行政區(qū)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qū):華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鄉(xiāng) | 車牌代碼:晉J |
長途區(qū)號:0358 | 郵政編碼:033000 |
轄區(qū)面積:約69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9000人 |
人口密度:13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13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上明村 | ~200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古為上明里,故名,曾是嵐縣古鎮(zhèn)之一。1979年設(shè)立下會為生產(chǎn)大隊。1984年撤銷下會生產(chǎn)大隊,設(shè)立上明村民委員會;1958年9月,隸屬于東方紅人民公社…[詳細] |
陽寨村 | ~201 | 村莊 | 地處溝內(nèi),坐北向南,村分上下兩村,居上者為上陽寨,居下者為下陽寨![詳細] |
山底村 | ~202 | 村莊 | 始建于元末,因村莊處于大沙山下,故名山底![詳細] |
馬家溝村 | ~203 | 村莊 | 相傳,常遇春大破嵐州城曾路經(jīng)此地,軍中有一馬氏姓人見此地土地肥沃,遂遷居此地,以后形成村莊后遂名馬家溝![詳細] |
顧尾頭村 | ~204 | 村莊 | 相傳此地有山梁兩道,形似兩條大蛇,后有人分布建村居住,蛇首處稱作大蛇頭,小蛇頭,兩蛇之尾在此村交匯,故名![詳細] |
甕子村 | ~205 | 村莊 | 村莊坐落于一條溝口大中間長里邊小的溝內(nèi),形似甕子,故名![詳細] |
寨子村 | ~206 | 村莊 | 元代曾在此筑固沙城,城南1公里處設(shè)一寨口(即現(xiàn)在的寨子村)并步兵把守。到明初城池被毀,后有陽曲白板靳氏遷此。遂依次典故,得名為寨子![詳細] |
前河村 | ~207 | 村莊 | 地處上明村東南的一個坪地上,有一條大河由村前流過,故名![詳細] |
斜坡村 | ~208 | 村莊 | 地處一座丘陵的坡面,因地形得名。1979年設(shè)立下會為生產(chǎn)大隊。1984年撤銷下會生產(chǎn)大隊,設(shè)立斜坡村民委員會;1958年9月,隸屬于東方紅人民公社;1…[詳細] |
前合會村 | ~209 | 村莊 | 因馬南溝由此匯入合會河,故名合會。唐武德四年設(shè)合河縣,即此,明清時為嵐縣一鎮(zhèn)。村分前后兩村,此村居前,故名![詳細] |
官橋村 | ~210 | 村莊 | 唐武德年間建立河合縣后,縣令常到縣城對面的八塔窊孤山上觀賞風景,為過河方便在此村前小河上筑起一座便橋,當時人稱為官家橋,故名![詳細] |
后合會村 | ~211 | 村莊 | 清嵐縣志稱合會村,唐武德四年析宜芳縣地置合會縣,屬嵐州,唐武德九年并入宜芳縣,故縣治在今嵐縣后合會村。村分前后兩村,此村居后,故名。…[詳細] |
陽坡村 | ~212 | 村莊 | 原名陽坡,因處于一處向陽坡上,故名。1979年設(shè)立下會為生產(chǎn)大隊,1984年撤銷下會生產(chǎn)大隊,設(shè)立陽坡村民委員會,1958年屬于東方紅人民公社,198…[詳細] |
地名由來:
相傳曾有位名叫尹都唐的人在朝廷任東壁殿侯,有此榮耀,當?shù)厝朔Q該地為嵐州河上游的一顆明珠,故名。
榮譽排行:
2023年11月,上明鄉(xiāng)被山西省愛國衛(wèi)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23-2025年山西省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
基本介紹:
嵐縣轄鄉(xiāng)。1958年建上明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位于縣境中部,面積69平方公里,人口0.9萬。白會公路過境。轄上明、段家舍、顧尾頭、郝家山、井家窊、蘭家峪、馬家溝、冷泉、南頭、前河、山底、上陽寨、甕子、吸百里、下陽寨、斜坡、新泉莊、閻家溝、羊圈坡、堯上、腰窩、野峪、寨子23個村委會。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有肥皂廠、沙棘廠、糧油加工廠、磚瓦廠等。農(nóng)業(yè)主產(chǎn)谷子、高粱、薯類、莜麥。
歷史沿革:
1949年,屬嵐縣第四區(qū)。
1956年,分屬上明鄉(xiāng)、合會鄉(xiāng)。
1958年,屬東方紅人民公社。
1962年,從上明人民公社分出合會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撤銷上明人民公社,設(shè)立上明鄉(xiāng)。
2001年6月,將合會鄉(xiāng)并入上明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