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共和鎮(zhèn) | 隸屬:湟中區(qū) |
區(qū)劃代碼:630122104 | 代碼前6位:630122 |
行政區(qū)域:青海省 | 地理分區(qū):西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青 |
長途區(qū)號:0971 | 郵政編碼:810000 |
轄區(qū)面積:約59.4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1萬人 |
人口密度:16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1個社區(qū)、30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共和社區(qū) | ~001 | 鎮(zhèn)中心區(qū) | 取共處和好之意,因而取名共和。2002年批復(fù)成立居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北村村 | ~200 | 村莊 | 原名速磨石,后轉(zhuǎn)寫為松木石、蘇木什。好磨石之意,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蘇木什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分建為蘇木什北村大隊,后稱為北村。…[詳細] |
南村村 | ~201 | 村莊 | 原名速磨石,后轉(zhuǎn)寫為松木石、蘇木什。好磨石之意,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蘇木什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分建為蘇木什南村大隊,后稱為南村![詳細] |
山甲村 | ~202 | 村莊 | 村由顏、孫、唐三戶建村居住,得名“三家子”,后改稱山甲村,即取“山水甲天下”之意![詳細] |
石城村 | ~203 | 村莊 | 據(jù)傳,明清時,村民為了自衛(wèi),用就地石塊砌成城寨防守,故名![詳細] |
后營村 | ~204 | 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鸞巴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鸞巴大隊,1962年分建為后營大隊,1984年政設(shè)分設(shè)時為后營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從盤道鄉(xiāng)合…[詳細] |
前營村 | ~205 | 鎮(zhèn)中心區(qū)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鸞巴村,1958年為共和人民公社鸞巴大隊,1962年分建為前營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shè)時稱前營村村名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木場村 | ~206 | 村莊 | 木場原是天然森林地帶,后因官方在此建場伐木得名![詳細] |
上直溝村 | ~207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上直溝村,1958年公社化時為上直溝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shè)時改稱上直溝村村民委員會至今,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花勒城村 | ~208 | 村莊 | 化勒城系藏語勇士城之意,后演變?yōu)榛ɡ粘,故名!?a href=/qinghai/zhongxian_gonghezhen_hualechengcun.html class=blue>[詳細] |
王家山村 | ~209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稱王家山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稱王家山大隊,1984年政設(shè)分設(shè)時為王家山村村民委員會,原屬共和鄉(xiāng),2001年撤鄉(xiāng)并鎮(zhèn)后屬共和鎮(zhèn)…[詳細] |
蘇爾吉村 | ~210 | 村莊 | 一、基本情況
蘇爾吉村屬淺山地區(qū),平均海拔2600米,全村291戶,1213人,漢藏兩個民族,勞力640人,耕地面積2612畝,人均耕地2.15畝,…[詳細] |
轉(zhuǎn)嘴村 | ~211 | 村莊 | 村居山嘴轉(zhuǎn)灣處得名。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為轉(zhuǎn)嘴村,1958年成立了湟中縣共和轉(zhuǎn)嘴大隊,后到1984年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后,改名為共和鄉(xiāng)人民政府轉(zhuǎn)…[詳細] |
東岔村 | ~212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東岔行政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東岔生產(chǎn)大隊,1984年政設(shè)分設(shè)時為東岔村村民委員會,原屬盤道鄉(xiāng),2001年撤鄉(xiāng)并鎮(zhèn)后屬共和…[詳細] |
西岔村 | ~213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西岔行政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西岔生產(chǎn)大隊,1984年政設(shè)分設(shè)時為西岔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原屬盤道鄉(xiāng),2001年撤…[詳細] |
盤道村 | ~214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盤道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為盤道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shè)時為盤道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2001年以前為原盤道鄉(xiāng)政府駐…[詳細] |
西臺村 | ~215 | 村莊 | 1949年建政時為西臺村,1958年公社化時為西臺大隊,1984年政設(shè)分設(shè)時為西臺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從盤道鄉(xiāng)合并到共和鎮(zhèn)管轄,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東臺村 | ~216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東臺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為東臺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shè)時改稱東臺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原屬盤道鄉(xiāng),2001年撤并鄉(xiāng)…[詳細] |
新灣村 | ~217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蔥灣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為蔥灣大隊,1972年分建為新灣大隊,1984年政設(shè)分設(shè)時為新灣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原屬…[詳細] |
蔥灣村 | ~218 | 村莊 | 本村建在野沙想較多之地,故得名蔥灣。野沙蔥,即中草藥“薤白”![詳細] |
達草溝村 | ~219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達草溝村,1958年為達草溝大隊,1984你啊你政設(shè)分設(shè)時為達草溝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之前屬于維新鄉(xiāng),后來維新鄉(xiāng)與共和鎮(zhèn)合并…[詳細] |
下馬申村 | ~220 | 村莊 | 馬申系吐谷渾語,泉灣之意,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馬申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分建為下馬申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shè)時改稱下馬申村村民委員,名稱沿…[詳細] |
上馬申村 | ~221 | 村莊 | 馬申系吐谷渾語,泉灣之意,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馬申村,1955年分建為上馬申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上馬申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shè)時改稱上…[詳細] |
河灣村 | ~222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新莊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新莊大隊,1962年分建為河灣大隊,1984年政設(shè)分設(shè)時為河灣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從盤道鄉(xiāng)合…[詳細] |
后街村 | ~223 | 村莊 | 因村居新莊村之,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新莊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新莊大隊,1962年分為后街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shè)時改稱后街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新莊村 | ~224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新莊村,1958人民公社化時為新莊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shè)時改稱新莊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新莊村在2001年前是原維新(公…[詳細] |
尕莊村 | ~225 | 村莊 | 村從新莊村分建得名。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新莊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新莊大隊,1962年分建為尕莊大隊,1984年政設(shè)分設(shè)時為尕莊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莊科腦村 | ~226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莊廓腦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莊廓腦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shè)時改稱莊廓腦村民委員會,后演變?yōu)榍f科腦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尖達村 | ~227 | 村莊 | 尖達系吐谷渾語,鐮刀灣之意,故名。1949年建政時為尖達村,1958年公社化時為尖達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shè)時為尖達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從盤道鄉(xiāng)合…[詳細] |
萱麻灣村 | ~228 | 村莊 | 1949年解放建政時為萱麻灣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萱麻灣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shè)時為萱麻灣村村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原屬維新鄉(xiāng),2001年撤鄉(xiāng)…[詳細] |
押必村 | ~229 | 村莊 | 押必系土谷渾語,建在山根的村莊之意,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因解放時人們響應(yīng)共產(chǎn)的號召,故而得名。
榮譽排行:
2020年11月,共和鎮(zhèn)被授予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zhèn)稱號。
基本介紹:
共和鄉(xiāng)位于縣境西部,距縣府駐地25千米。人口1萬,以漢族為主,還有藏、蒙古、回族等。面積59.4平方千米。轄鸞巴前營、鸞巴后營、木場、上直溝、化勒城、徐爾吉、石城、山甲、轉(zhuǎn)嘴、王家山、徐木什南村、蘇木什北村12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制設(shè)轉(zhuǎn)嘴鄉(xiāng),1958年并入“七一”公社,1960年分設(shè)共和公社,1984年改設(shè)共和鄉(xiāng)。
歷史沿革:
2001年撤鄉(xiāng)建鎮(zhèn)時,將原來的盤道鄉(xiāng)、共和鄉(xiāng)、維新鄉(xiāng)合并為共和鎮(zhèn)。
區(qū)劃: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qū)·共和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