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東和鄉(xiāng) | 隸屬:互助縣 |
區(qū)劃代碼:632126207 | 代碼前6位:632126 |
行政區(qū)域:青海省 | 地理分區(qū):西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鄉(xiāng) | 車牌代碼:青 |
長途區(qū)號:0972 | 郵政編碼:810000 |
轄區(qū)面積:約98.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1.7萬人 |
人口密度:17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17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宋家莊村 | ~200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據查,明朝朱元璋當政時(公元1368年)宋氏世居,南京朱子巷為民,據傳說因民眾無理冒犯皇帝,朝廷將該巷全部百姓發(fā)配西北沙陀國流進青海西川馬保堡居住,后…[詳細] |
大樺林村 | ~201 | 村莊 | 據村民口述,宋朝末年(公元1278年),隨著人口流動、遷移,人們選擇有山水田林的地區(qū)居住,當時這里樹木成蔭、溪流潺潺、鳥語花香,但是在這渺無人煙的地方…[詳細] |
小樺林村 | ~202 | 村莊 | 地理形狀類似大樺林,且與此毗鄰,面積略小,故取名為小樺林村![詳細] |
黑莊村 | ~203 | 村莊 | 因此地為黑土地,故得名黑莊村民委員會。1983年撤社設鄉(xiāng),定名為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和鄉(xiāng)黑莊村,并成立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詳細] |
克麻村 | ~204 | 村莊 | “克麻”一詞源于藏語的稱謂,即為“紅土丫壑”的意思。舊時此地多居藏族,故地名也以藏語稱謂![詳細] |
李家莊村 | ~205 | 村莊 | 據查,1914年從威遠鎮(zhèn)卓扎灘遷入李姓人家而將該地命名為李家莊村![詳細] |
柳樹溝村 | ~206 | 村莊 | 清代年間,本村內生長柳樹。被命名為柳樹溝村![詳細] |
麻吉村 | ~207 | 村莊 | 據查,本村有一戶麻家,有錢有勢,全村別姓的農戶由這家人來管控,建村時就由他家的姓來建村命名為麻吉村,麻字代姓,吉字代表吉祥![詳細] |
山城村 | ~208 | 互助縣東和鄉(xiāng)山城村全村共有4個社,202戶,758人,勞動力410人,現有耕地2470畝,農作物種植主要以小麥、油菜、蠶豆、洋芋、食用菌為主。山城村地…[詳細] | |
魏家灘村 | ~209 | 村莊 | 清代年間,哈拉直溝魏姓人氏遷入而居住,故名魏家灘村。…[詳細] |
新莊村 | ~210 | 村莊 | 新莊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姚家溝村 | ~211 | 村莊 | 清代年間,東溝鄉(xiāng)姚馬村姚姓人氏遷入而居住,故得名姚家溝村。…[詳細] |
元山村 | ~212 | 村莊 | 據查,在清朝末年至民國二十年間(公元1919-1931年),建村時當地有一座園形山稱元山坡,以元山坡為圓心,圍成扇形似的半圓,故命村名元山村![詳細] |
袁家莊村 | ~213 | 村莊 | 元明時期,吐蕃游牧民居住此地。后定居為農耕農戶。少戶為地主,其它戶為松番寺寺院佃戶。當時居住戶少,袁姓戶中有人居官老爺,故名袁家莊村![詳細] |
朱家臺村 | ~214 | 村莊 | 朱姓人家最前落戶,所以叫朱家臺村,故名![詳細] |
尕寺加村 | ~215 | 村莊 | 尕寺加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大莊村 | ~216 | 村莊 | 大莊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地名由來: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成立了東和鄉(xiāng),取“東面和平”之意。
基本介紹:
東和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北部,距縣府駐地15千米。人口1.7萬,以漢族為主,土族占總人口的10%,還有藏族?偯娣e98.5平方千米,轄宋家莊、尕寺加、柳樹溝、克麻、姚家溝、小樺林、元山、山城、李家莊、大莊、魏家灘、袁家莊、麻吉、新莊、大樺林、黑莊、朱家臺17個村委會。1949年沿舊制設東和鄉(xiāng),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設東和公社,1983年復設東和鄉(xiāng)。
歷史沿革:
1949年,沿舊制設東和鄉(xiāng)。
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
1961年,分設東和公社。
1983年,復設東和鄉(xiāng)。
區(qū)劃: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東和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