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書院位于湖南大庸(今張家界市)三岔山鄉(xiāng)水洋村天門山麓。清乾隆慈利拔貢皇甫如森在所纂嘉慶《慈利縣志》中寫道:“書院之名,肇于唐,盛于宋,而浸廣于元明……舊邑有書院六:天門、聚奎、環(huán)溪并建于元代,清溪、月川、羊山建于明世。”元朝時永定屬慈利轄,天門書院居慈利州六書院之首。書院多為民辦,供奉文昌帝君,不供奉孔子;州學(xué)、縣學(xué)稱學(xué)廟或文廟、孔廟,系官辦,供奉孔子,而不供奉文昌帝君。
天門書院由隱士田希呂于元大德七年(1303)創(chuàng)建。此前有一位從四川來的“義不臣元”的官吏王申,征得長老和尚的同意,在天門山開館辦學(xué),講授孔孟之道!跋仁朗袢,徙居天門山下”的田希呂聞王申在山上開館辦學(xué),以老鄉(xiāng)身份,說服父親和幾個叔叔上山“受教,樂聞其說,思結(jié)屋以館公。會大德七年癸卯改慈為州學(xué)”,“乃請于官,建學(xué)宮,立禮殿講堂,具祭器,置學(xué)田二百畝。提學(xué)官聞于朝,名之曰天門書院”,有禮殿、講堂、門廡、庖?guī)斓,朝廷賜額,聘其為山長講學(xué)。他“據(jù)經(jīng)引史,開析疑義,斷斷禺禺,有如鄒魯”,對開啟山民之智多有貢獻。書院始建在天門山中,“傍鄰獠峒,職教罕至”,因年久失修而“摧腐”,后由田懷德“輸財力”,“度地于澧水之陽,天門之麓”而另修。永定衛(wèi)“士民懷道,鼓篋而至”。至正年間,慈利周監(jiān)阿思南海牙修葺。建院18年時,山麓楊中進士,擢升待制翰林。建院47年時,縣人張兌又中進士,授翰林國史編修,受到皇帝接見。當(dāng)時,一個縣出了兩個翰林,世人刮目。元至正十二年(1352),書院毀于戰(zhàn)火。近年于天門書院原址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