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虛觀,原位于贛州市水東鄉(xiāng)(現(xiàn)水東小學(xué)校址)。又稱葛仙祠。史載:漢未赤烏間,葛玄以“四要、九訓(xùn)”行教于鵝湖山,于茲“鑿石為穴,藏于隴首”。唐代,道教盛行。咸通(860—874)中,懿宗李崔因旌表葛玄潛心修道,助世濟民而敕命在鵝湖山西麓建宗華觀奉祀葛玄。唐開元中(713~741)建,屬十方叢林。該觀坐北朝南略偏西,建于九條山脈匯聚之集點。歇山式建構(gòu)。觀門前大拜坪可容千人。觀頂脊飾黃硫璃瓦,有浮塑九條金龍戲珠,栩栩如生,分三層相對峙列。北宋治平二年(1065),英宗趙曙賜額改為玉虛觀,元初,玉虛觀毀于兵燹。故葛仙祠又稱玉虛觀,乃源出于此。
世傳晚唐道士施肩吾(即華陽真人)曾一度由洪都(今南昌)西山來到贛州,與真人劉繼先共-持于此觀。宋治平年間(1064~1066)英宗曾賜觀額,明永樂年間(1403~1423)翰林學(xué)士解縉曾書“玉虛觀”額。明初,劉淵然(贛縣人)大真人將此觀立為修持之地,遺下四代(即劉淵然、劉繼先、劉明清、劉子英)修持立功。修持名曰:“上士修持,升為天宮;中士修持,南宮立仙;下士修持,在世長年”。觀內(nèi)建有丹爐、丹臺和丹井。當時玉虛觀由皇帝御封道官掌管,并受龍虎山張?zhí)鞄煿?jié)治。清代,劉子英道士設(shè)玉虛觀為府觀,掌管贛南道教事務(wù);立陰陽學(xué)執(zhí)管道綱,焦道士主持觀內(nèi)陰陽法事功課。民國時期,在此興辦小學(xué)。解放后,仍為水東小學(xué)用地。1985年贛州市政府決定折價歸還,1989年在水東萬松山(又名仙山)重建玉虛觀,并由方業(yè)儒道長負責(zé)籌建工作。1990年6月竣工后經(jīng)批準開放,由方業(yè)儒任主持。同年農(nóng)歷7月7日,方業(yè)儒主持隆重的玉虛觀開光慶典。出席慶典的有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300多人。開光之后,先后接待北京、上海、福建、廣東、香港、臺灣、美國等海內(nèi)外道教信士3000多人次。
信息來源:道教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