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寺又名天池庵,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為化城寺東序寮房之一,同治時期獨立出來,現(xiàn)為尼僧庵堂,位于東崖西麓,與太白書堂近鄰,安徽省重點寺院。因院內(nèi)有泉出石罅,下鑿石池,名“天池”,故以此名寺(庵)。據(jù)說來自地藏王菩薩,曾在此修行打塵,并飲用過池中圣水。天池呈方口形,邊寬1.5米,深1.4米。久旱不涸,久雨不盈,池水清洌,甘甜可口,為優(yōu)質(zhì)礦泉水。相傳李白以此美泉釀造佳醅,招待詩友,自己也常常酩酊大醉。
天池庵清道光年間尚存,咸豐年間被兵毀。同治年間僧人藏爽募化復建。后遭火災,住持僧湛修重建。1925年住持僧心定。1928~1938年住持僧妙慶。1949年住持僧靈來。1966~1976年0中佛像被毀,無僧人居住。寺宇民居式,2層8開間,建筑面積1256平方米。1987年失火,南邊寺宇全部燒毀,北邊僅存部分舊舍。九華山佛教協(xié)會和九華山管理處決定請獄藏法師住持,并撥款3萬元,由其徒滌塵在南殿廢基重建兩進4間半的2層樓房,坐東朝西,建筑面積400平方米。前殿為地藏殿,后殿供西方三圣。1989年獄藏法師從立庵遷入此處居住。
1996年獄藏法師至江西景德鎮(zhèn)觀音閣,于1998年正月圓寂。1998年住持僧滌塵將后殿改建成3層樓宇,坐西朝東。上層為大雄寶殿,中層為客房,下層為齋堂。大殿民居式,坡屋面,馬頭墻。高10米。建筑面積292平方米。西殿樓下為地藏殿,門額“天池寺”。1991年住持尼滌勝在天池庵北側拆舊屋重建韋馱殿,坐西朝東,民居式,2層樓,建筑面積224平方米。1994~1995年在韋馱殿后邊重建大殿,坐西朝東,面向水泥大道。民居式,磚木結構,青灰筒瓦屋面,2層樓閣。建筑面積280平方米。樓下為大雄寶殿,樓上是地藏殿。門額“古天池庵”。
天池古寺建筑很小,寺內(nèi)也只有一座大雄寶殿,正中間供奉著地藏王菩薩。天池寺(庵)前有約100平方米的荷花池,游人觀賞荷花,悠閑別致,鬧中取靜,心曠神怡。穿過小小的庵堂,庵前小池還在,荷箭輕挑池水,便可想見盛夏時分金蓮怒放,那時臨水照面,觀蓮悟道,唯見清凈。經(jīng)過天池庵時,發(fā)現(xiàn)一棵參天大樹下,有古井一座,井名“太白井”,據(jù)說是李白來九華山時取水的地方。
庵內(nèi)的佛像并不如何出奇,但墻壁上滿滿掛著的手繪“觀音化身相”卻是令人大開眼界。觀音相不知出于哪位高人畫匠之手,全是手繪白描,外用玻璃框罩住,一共是88尊,尋常窗戶大小,一列列排開,遮住了大殿的兩廂墻壁,蔚為壯觀。既然是菩薩“化身”,則或男或女,或老或少,姿態(tài)、服飾、儀相各異。尋常不識佛法者也許只是感概畫像精美,而在受戒尼僧的眼中,卻不能不心折于菩薩不可思議之游戲神通。
從“天池庵”南行,上一小臺階,就到了東崖廣場。這廣場設計精美,既方又圓,四道出口,中有噴水池,明渠半邊環(huán)繞。四周屋舍鱗次櫛比,寺院、民居、賓館、商店連成一體。廣場東為安徽省重點寺院立庵,佛教協(xié)會在此辦公。立庵的墻為黃色,天池庵也涂黃色,有些廟墻涂白色,寺廟顏色有什么講究嗎?九華山寺廟多為皖南民居式建筑,向有白墻褐瓦的特色;因黃色表示吉祥、莊重,今部分寺廟涂上黃色,亦表示同民居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