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浴寺石窟又稱“寺后坡石窟”,建于北齊時期,唐宋時有續(xù)鑿。其位于峰峰礦區(qū)寺后坡村西北200米處,與鼓山西麓的北響堂寺隔天宮峰東西相峙。因其規(guī)模比南、北響堂石窟小,得名“小響堂寺”。此處共有東西兩座石窟,兩處摩崖造像,兩座北宋的經(jīng)幢,水浴寺石窟的東面有古建筑群一處,建筑多毀。
在寺院西側的一處坐北朝南的矮崖壁上,鑿有二石窟。東窟鑿于北宋初年,進深2.1米,寬2米,高2米。窟內有三壁造像,北壁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西壁一佛二弟子,東壁一佛一菩薩。西窟是水浴寺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保存較為完整的洞窟。該窟始鑿于北齊,歷經(jīng)唐、宋均有續(xù)鑿,為方形、平頂。在窟內正中雕有通窟頂?shù)拈L方柱,柱后與窟后壁相連,形成“隧道”,以供繞佛禮拜?邇日诘褚环鸲茏佣兴_像,四壁刻千佛及供養(yǎng)人。東側龕內佛頭右側有“武平五年”刻銘,這是響堂山北齊石窟中唯一有紀年的佛龕,為研究北齊石窟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東西窟之間有“佛雙林相”,下方有“宋乾德元年”銘記。在東、西山山腰各有一瘞窟,并有“武平四年”銘記?哂仪坝小懊钣枚U師”靈塔一座。在窟左前有經(jīng)幢為兩座,東西對峙,建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年)。
水浴寺石窟內容豐富,雕刻精湛,保存完好,并有確切紀年,是研究石窟藝術寶貴的實物資料。
1982年7月22日水浴寺石窟被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