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溪橋,位于劍門關外,距劍門關隘口約兩公里,橫跨大劍溪,是古蜀道由成都去昭化的必經(jīng)之橋。明弘治中利州指揮彭山建,以青石構筑,三拱相連。拱圈為兩半拼合式(亦稱蓮瓣式),橋長18.8米,寬4米,高7.5米。東孔跨度為5.3米,西孔跨度為5.2米,中拱跨度為5.8米,拱高3.4米。東孔用26排卷石成拱,中拱用30排卷石成拱,西拱用23排卷石成拱。橋面成弧形,板石鋪就階梯式橋面。橋柱高0.6米,有石刻龍頭鑲其上,建筑技術精湛,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橋形未變。
宋代胡希道有詩云:“幾重嶺隔幾重灣,路入濛濛煙雨間,獨立溪橋重回首,前頭已是劍州山!眲ο獦蝾^有石碑,上刻明正德丁丑(正德12年即1517年)劍州知州武緣李璧《過劍溪橋》詩:“看山曉度劍溪橋,踏霧沖去馬足遙。見說金牛經(jīng)歷處,欲將興廢向漁橋!
劍溪橋被四川省列為古橋,劍閣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范圍:占地范圍外延30米。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