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山余脈延伸進入應城境內,形成何家腦、八百湖、牛脊嶺、曾家灣、座廟、龍山六大山系。座廟山系一支折而南行,止于高樓山;一支蜿蜒向東,盡于伍家山。
伍家山位于應城市東北三合、兩河平原間,東臨漳河,西距應城市區(qū)15公里,山體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2公里,方圓約4平方公里?鐤|徑113°40′—113°41′,北緯30°59′—31°01′。主峰名求水臺,海拔高程77米。據(jù)《光緒應城志》記載:“伍家山,在縣東三十里。隱士伍員(非伍子胥)居之”,“伍乃楚著姓,此山蓋伍氏所居”,伍家山因此而得名。
伍家山東臨漳河,峰巒層疊,百鳥云集,古木參天,濃蔭覆地。山上有白龍寺,寺前有白龍井。自古以來,就是古蒲陽八景之一的“伍嶺樵歌”風景區(qū)。歷代應城詩人墨客慕名而至,游覽有感,留下了諸多贊美的篇章。明代詩人華清《伍家山詩》:群山毓地靈,崖壑悶深阻。中有伍氏居,蓬蒿翳環(huán)堵。逃名事不傳,此道亦自古。人亡事已非,茲山猶姓伍。石林蕨如拳,龍井泉流乳。何當任幽棲,搴搴結茅宇。清·張慶芳《伍嶺樵歌》詩:清歌山畔起,知是看棋人;刈草云深處,腰鐮坐綠茵。又有清·饒恂延詩云:幸際升平世,宜民忘勸勞;山墉除優(yōu)莽,野徑剪蓬蒿;自以情能樂,因之氣愈豪;歌聲隨處足,伍嶺映蒲騷。清代應邑田園詩人萬瑞旒作《伍嶺樵歌》:山色染青螺,微雨初過,綠林深護野云窩;時有樵人攜伴至,踏踏行歌。身渡落花坡,韻繞煙蘿,一肩斜擔夕陽多;挑到小橋流水岸,冉冉聲拖。
伍家山不僅流傳著伍子胥的傳說、白龍井的傳說,還發(fā)生過一次抗擊日寇的血戰(zhàn)——伍家山之戰(zhàn)。1940年3月,日偽步騎兵300多人從胡金店和三合店方向分兩路向“應抗”二支隊第三中隊駐地伍家山一帶偷襲而來。二中隊為了掩護二區(qū)區(qū)委和當?shù)厝罕娹D移,迅速搶占伍家山主峰求水臺阻擊日軍。天剛亮,日偽騎兵就沖到我軍有效射程之內,中隊長錢復善一聲令下,機槍、步槍一齊開火,手榴彈以晴天霹靂,打得敵騎兵倒下一片。惱羞成怒的日軍利用強大的火力壓制我軍陣地,其步兵趁機向我軍陣地發(fā)起沖鋒,三中隊指戰(zhàn)員集中火力進行有力回擊,使日偽軍一個個倒斃在我陣地前。戰(zhàn)斗從佛曉一直打到響午,擊斃日軍50余名,偽軍20余名。由于彈藥消耗較大,加之日軍不斷增多,三中隊決定分兩路突圍。向-圍的10余名戰(zhàn)士包括中隊長錢復善在內,遭到埋伏的日軍襲擊,全部壯烈犧牲。伍家山之戰(zhàn),我軍共犧牲28名指戰(zhàn)員。吃了敗仗的日軍獸性大發(fā),竟殘忍地將我陣亡將士的頭顱全部割下,并放火燒山、燒房,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伍家山歷經戰(zhàn)火和盜伐的戕害,樹木漸少,禿山漸增。1933年,應城縣伍家山林場建立,營林面積1000余畝,樹種以馬尾松為主,1938年應城淪陷時停辦。新中國成立后的1951年元月,應城縣伍山林場在原伍家山林場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場部設于白龍寺舊址,至1985年,伍家山上有林面積2580畝,其中馬尾松2260畝,杉木290畝,油菜30畝。
經過50多年的封山育林,伍家山又恢復了往日的美麗。綠樹成蔭,百烏聚巢,野雞野兔不時可見,有盤山公路可直達主峰。山內松濤陣陣,涼風習習。站在主峰抬頭向北,蜿蜒的漳河堤和清清的漳河水盡收眼底;向東北眺望是一馬平川,千里沃野,不盡良田,讓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