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故里在五夫鎮(zhèn)府前村,始建于南宋十四年,歷代曾屢經(jīng)修建,后毀于民國后期,現(xiàn)尚存紫陽樓原為朱熹舊居,內(nèi)有朱熹幼時讀書處——半畝方塘、靈泉古井、朱子樟等。朱子樟相傳為朱熹手植,后人稱為“沈郎樟”,12人才能抱得住。半畝方塘典故來自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弊详枠歉浇有朱子巷、興賢書院、興賢古街、朱子社倉等古跡。
五夫鎮(zhèn)位于武夷山市東南部,這里不僅是“白蓮之鄉(xiāng)”,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理學宗師朱熹的故鄉(xiāng),朱子理學的形成地,朱熹在此從師就學長達40余年,留下了興賢書院、朱子巷、紫陽樓等歷史遺跡。朱熹曾在興賢書院講學授徒。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F(xiàn)今在書院內(nèi)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lián)。
朱子巷是五夫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墻,步入其中,耳邊仿佛回蕩起朱熹求學的足音。朱熹定居五夫鎮(zhèn)近50年,每次外出都要經(jīng)過這條小巷。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jié)孝坊,它始建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門樓坊額嵌有“圣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jiān)生劉-母連氏節(jié)孝坊”字樣,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yōu)美、工藝精湛。內(nèi)部屋宇梁柱壯實,窗長梁托雕刻精巧。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筑,又帶有明代風格。
紫陽樓位于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紫陽樓,屋后是青翠竹林。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弊详枠菢嬛L格莊重典雅,一楹兩進,前進為朱熹書齋及寢室,朱熹為不忘父老,以父號取名,將寢室命名“韋齋”,將書房命名為“晦堂”。中堂懸匾曰:紫陽書堂。表示不忘其祖籍徽洲婺源的紫陽之意。
紫陽樓的構筑格式莊重典雅,青磚素瓦,一楹兩進。前進為朱熹書齋及寢室,朱熹為不忘父志,將寢室命名“韋齋”,是以父號取名,將書房命名“晦堂”。中堂懸匾曰“紫陽書室”,亦是表示不忘故土,將其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的紫陽山為居室之稱。這匾還是朱熹老師劉子翚的親筆所書。朱熹親自撰寫了《名堂室記》,以示“不敢忘先君之志”。
朱熹,這個將孔子思想重新演繹和曲解,成為有明朝特色的儒家終極階段的理學學派的鼻祖,改變了整個中華民族儒學觀念的巨匠。在中華歷史上,也算是舉足輕重的人物。朱熹,當年,因為父親病故,返回母親故鄉(xiāng)五夫鎮(zhèn),伺候母親40年,從而有足夠的時間琢磨孔子思想,從而使五夫鎮(zhèn)成為理學的發(fā)源地。
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江西婺源人,生于福建尤溪。父朱松于宋宣和五年(1123年)任尤溪縣尉,任滿寄居于該縣水南鄭安道館舍。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朱熹自幼聰敏好學,7歲,隨父母遷居建州(今福建建甌)。14歲時,遵照其父臨終囑咐,投奔崇安縣友人胡憲、劉勉之。胡、劉視朱熹如子侄,安排生活,熱情教誨。劉勉之還將女兒嫁給朱熹! 朱熹詳細信息++
五夫鎮(zhèn):五夫鎮(zhèn)位于武夷山市東北部,鎮(zhèn)域面積175.75平方公里。東與浦城石陂交界,南接建陽徊潭,西靠建陽將口,北與武夷山市上梅鄉(xiāng)接壤。地處崇山峻嶺之中,東面荒盤崗,海拔1162.5米;南面筆架山,海拔1028.8米;北面梅嶺崗,海拔797.8米。 宋、元兩代五夫鎮(zhèn)分內(nèi)五夫里,外五夫里,一直沿襲到清未。清代設巡檢司,民國24年為第三區(qū),轄五夫、白水、大將、雙…… 五夫鎮(zhèn)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