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禪院位于武夷山二曲溪南虎嘯巖下,原為道士棲居的洞天仙府。明朝時,道盛、元鏡禪師在下虎嘯巖上一級高丈余、深長的洞府內(nèi)建虎嘯庵,在此修行。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泉聲和尚在虎嘯庵舊址重建寺院,改名天成禪院。
寺院綴于半壁,上覆危崖,下臨絕壁,林木掩映,澗水環(huán)流。夜宿寺中,抬頭可窺星月,傾耳可聞水聲,置身星月上,濯魄水云中。"民國時期,逐漸廢棄。0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虎嘯巖的賓曦洞和天成禪院舊址時常有一些僧人駐足。
1993年,武夷山風(fēng)景區(qū)管委會投資近50萬元,在虎嘯巖建集云茶室和天成禪院照壁,并開鑿后山通往賓曦洞棧道,將上虎嘯的賓曦洞重新修葺,重塑三寶像。1994年9月,由信善捐資10萬元在下虎嘯原天成禪院舊址大殿后的巖壁上,雕刻一尊觀音浮雕像。像高10米,蓮花座高3米,總高13米,深度2米,最寬處5米。至1996年,每年游客和善信有數(shù)萬人前往參觀和朝拜,F(xiàn)賓曦洞和天成禪院有僧尼4人住寺管理。
觀音微笑著俯瞰眾生,左手執(zhí)如意,右手當(dāng)胸禮佛,赤足登蓮花寶座,衣袂翩然。近旁刻著一幅對聯(lián)“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下面的平臺上,有兩三個尼姑師傅一邊整理香裱一邊不停的說“點燈敬香,可保家人及自己平安好運”。
名山寺院多,本不該驚奇;但武夷山深處,有一“天成禪院”,是非常特別。在武夷山游覽,經(jīng)過虎嘯巖。側(cè)身穿過那狹窄的“虎舌”,忽入一片稍開闊、平緩地段,抬頭便見“天成禪院”幾個字。
這里千仞懸崖向外斜覆,形成一個巨大的洞府,整座殿堂不施片瓦,風(fēng)雨不侵。懸崖的古壁上雕刻著大型的觀音。右后側(cè)懸崖上草書勒刻:“虎嘯”兩字。庭院右側(cè)有數(shù)塊巨石壘疊民一個小小洞天,高約三四米。頂上一石,勒“玲瓏”兩字,石下置一床,是和尚座禪的居所。觀音像,小洞天,和尚座禪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