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西南角夾石鎮(zhèn)入境,流經夾石、土地坳、板場、甘溪、官舟、淇灘、和平、黑獺、黑水、思渠、黃土、新景、洪渡等13個鄉(xiāng)鎮(zhèn)境,至洪渡蘇家村思毛壩小旁灘流入重慶市。烏江在沿河境內長達132千米,沿途不僅自然景觀奇美壯觀,人文景觀內涵深厚,而且以土家族為主的民族風情亦豐富多彩、淳樸厚實。
烏江在沿河境內形成兩百多里的天然山水畫廊。夾石峽、黎芝峽、銀童峽、土坨峽、王坨峽這5個峽長達89公里,峽谷風光自成一體,有“烏江百里畫廊”之稱。兩岸翠綠蔥郁,山巒疊嶂,奇峰對峙,各顯神姿。烏江諸峽既和諧統(tǒng)一,又各具特色。夾石峽高山齊云,藍天一線,峽風呼嘯,江濤逼人;黎芝峽嫵媚多姿,美女峰、天門石、草帽石、佛指山神情酷似,景觀多而奇美,為諸峽之冠;銀童峽頑皮刁鉆,左右高山不時橫截江面,峰回路轉,山-復,船行其間如進迷宮,令人迷惘;土坨峽,山高、水深、谷幽,奇峰峻嶺間,有成片竹林,參天古樹,群獸競美,百鳥爭鳴。能目睹長江三峽早已絕跡的猴群,或攀藤附葛,臨江戲水,聲聲長啼,或對船推石驚嚇游客,游憩于樹枝石墩搔首弄腮;王坨峽,江面時寬時窄,江流時急時緩,兩岸林木蔥郁,竹影搖曳,數里外可見到溫泉裊裊升騰飄拂的白霧。
山峽北接重慶市烏江峽谷,南鄰梵凈山自然保護區(qū),是長江三峽——烏江山峽——梵凈山自然保護區(qū)——張家界森林公園旅游環(huán)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這條旅游環(huán)線的重要通道。到烏江山峽游,可由烏江水路,也可由411省道、326國道入峽。由烏江水路,南從余慶順江而下經思南、德江,于七里灘進入夾石峽;北從涪陵逆江而上經武隆、彭水,于小龐灘進入王坨峽。由411省道,從梵凈山經印江抵達沿河淇灘鎮(zhèn)沙坨,進入夾石峽北端。由326國道,西從遵義經湄潭、鳳岡、德江,東從張家界經永順、保靖、花垣、秀山抵達沿河和平鎮(zhèn),上可游覽夾石峽,下可游覽黎芝峽、銀童峽、土坨峽、王坨峽。
導 游 烏江百里畫廊“山似斧劈、水如碧玉、虬枝盤旋、水鳥嬉翔”,“奇山、怪石、碧水、險灘、古鎮(zhèn)、廊橋、纖道、懸葬”構成了烏江畫廊的景觀要素。特別是荔枝峽、白芨峽、土坨子峽是山水畫廊的精品,清代詩人梅若翁贊嘆:“蜀中山水奇,應推此第一!
夾石峽從德江新灘乘船北下,進入夾石峽。峽長43公里,經夾石、土地坳、板場、甘溪、官舟、淇灘等6個鄉(xiāng)鎮(zhèn)。峽中有七里、扶塔、三堆子、老竅子、三顆樁、鴨灘子、野豬子、土夾子、叢灘、雷洞子等灘,有夾石、彭家兩個渡口。兩岸絕壁懸崖,山高齊云,藍天一線,灘陡流急,峽風呼嘯,江濤激蕩,喧哮山谷。
“夾石”景觀 位于夾石場對岸。民國《沿河縣志》載:“縣南九十里夾石場之對面壁立數仞中夾一石如卵,活動宛轉不能移,故以此名揚!庇袃墒啾,中夾一石,上下皆空,左右虛懸,視之若墜,遺憾的是在上一世紀50年代,奇石不幸墜落,如今在兩石中間夾著的也變成了一棵樹。夾石碼頭位于一崖壁下,這里水深而緩,是自然天成的一處停船覽船的好地方。以前,公路還未通到夾石場鎮(zhèn)的時候,當地就靠烏江與外界聯系。
夾石碼頭 壁峭崖懸,崖壁上古樹婆娑,古藤垂吊,石階重疊。崖壁上長著枝繁葉茂的古樹,樹主根與樹干同樣粗大,形似一條條巨蟒,盤纏蜿蜒在壁上。崖壁下,一條石階順著崖壁盤曲而上,從江邊直上崖頂。石階都是經過人打打鑿的條石砌成,長年累月,條石的棱角已經磨圓,階面平滑,顯得厚重而滄桑。高高的石階,顯示了在崖壁開路人的氣魄、智慧和精神,是土家人民長期與自然生存作抗爭的象征。沿石階登上“崖頂”,有一青石板鋪出的平地,一棵大樹下直立,行人來此必歇腳。在“崖頂”處只有一-地,前面又是起伏的山巒,又有步步石階沿坡而上,一直通到大山坳的場鎮(zhèn)里。碼頭附近有多處地下溶洞,洞里面又是另一種景觀。魯班石 在夾石境內烏江邊的魯家山當門坡上矗立著兩墩巨大的石頭,巖石從下至上由一層一層的石板自然重疊而成,石高約20多米,兩墩巨石并排于坡土上,好似大力士御下的一挑擔子,俗稱魯班石。相傳木匠的祖師爺——魯班當年看見這里的人們過河到對岸要下一巖來上一巖,極不方便,有心想在烏江邊造一座鐵索橋,于是就挑著一對石墩來到這里,由于長途跋涉,加上山高坡陡,累得大汗淋淋,氣喘吁吁,心相放下擔子歇一肩,誰知擔子一放,便從近處傳來了雄雞報曉的啼叫聲,魯班聞雞而起,情急之中舍棄擔子,仙游遠去。從此,魯班挑的那挑擔子并被留了下來,變成了魯班石。每逢哪家建新居,木匠師傅(亦稱掌墨師)都要帶著徒弟們備上酒菜供品,親臨魯班石前祭奠先師,祈禱祖師爺顯靈保佑山民們四季安康。同時,村寨的人們也索性跟隨魯班先師而姓,還把村寨名稱也改為魯家山。
一兩絲 在烏江西岸板場鄉(xiāng)的爛巖阡,有一獨峰絕壁,高聳云天,直插水中,若用一根頭發(fā)絲去量高度,要一兩絲線才能量完,故名“一兩絲”。乘舟向上望去,就好像一個高大無比的巨人立于江中。這山峰從腳到頂,全是灰白的峭壁。峭壁上稀疏地長著些枝椏彎曲的野生雜木和小草,就像巨人身上長的毛發(fā)。山的整體結構呈“凸”字形,正面朝東,背面向西,從背面看此山沒有江邊那么險峻。山頂上長滿許多松柏和雜木,這里是野生動物的樂園。野兔、山雞、鐵鷂、松鼠、野豬和羚羊時常出沒于山中。若站在懸崖峭壁邊緣往下看,一落千丈,烏江滾滾,白浪滔天,望而卻步。視線往東移,山勢略緩,千溝萬壑,重巒連綿,在峰林掩映之下,秀麗的田園風光和恬靜雅致的土家村寨。一條條彎曲的小徑無限地伸進遠處的樹林,向著那重重疊疊的崗巒迤邐而去。
峽尾為淇灘古鎮(zhèn),依山傍水,保存著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黔東特區(qū)第四區(qū)革命委員會舊址、紅軍戰(zhàn)士王子龍烈士墓等革命文物。在這一帶景觀甚多,現列舉幾點如下:
燕子巖 在淇灘鎮(zhèn)的后面,有一山形若燕子,展翅奮飛,燕尾即淇灘場。
鐘嶺山 淇灘對岸,一山陡峭,高約五百米,宛如屏幛,即“臥虎鎮(zhèn)江”。民國《沿河縣志》記載:“鐘嶺山,山勢磅礴,綿延數十里,俯視烏江,形勢扼要! 鐘嶺山相傳又叫鐘響山。遠視,形如鐘。與對岸銅鼓池對峙。據說,鐘嶺山頂有凡人看不見的神鐘,與銅鼓池的鼓一樣,時有鳴響,鼓響鐘和,或鐘鳴鼓和。后人更名為鐘嶺山。如今,人們既未聽到鐘鳴,也未聽到鼓響,只留下美麗的神話。有小路盤旋而上,山頂呈丘陵狀,住數百余戶人家,均姓張,相傳為土家族張姓鼻祖發(fā)源地,明朝時建一祠堂,供張姓0靈牌和木雕菩薩。至今碑序尚存,有和尚常年住持,綿延香火。方圓數十里,凡張姓后裔每年農歷正月十四或六月十九均到鐘嶺山朝山拜佛,焚香點燭,頂禮膜拜。解放后,菩薩和神主牌均被毀壞,石碑被主持和尚埋于地下才免招破壞,現已回到原處。
銅鼓池 離淇灘后上方二公里處,地處丘陵。數百戶人家,均為土家族楊姓。與鐘嶺山隔江對峙。寨中有塘,叫銅鼓塘。早年有水,后干涸,改名為銅鼓池。塘邊有一洞,叫“廟靈洞”,洞內深幽,陰暗潮濕,內有一自然石槽。洞口隔田一丘,對面為私塾學堂。夜深入靜時,學堂寄宿的先生隱隱約約聽到廟靈洞中響起沉悶的咚咚鼓聲,與隔江對峙的鐘嶺山的當當鐘聲唱和,或咚咚當當,或當當咚咚,遙相呼應,回環(huán)不絕,聲聲入耳,沁人心脾。
木魚洞 在淇灘場南面江邊有一洞,洞中有一塊大石,如石龕罩下,石面凸形光滑,如魚背,石塊中空,敲如木魚響,故名“木魚洞”。洞前水流湍激而回水循環(huán),是垂釣的理想之地。當年賀龍在淇灘時,常來木魚洞口垂釣。
深溝子 位于烏江西岸彭家上游兩公里的鐘嶺山麓,懸崖峭壁,嶙峋險峻,樹茂清幽,景色迷人。崖上建廟一座,叫“火神廟”,供火神祝融大帝像,常年香火繚繞,佛徒參禪打坐。
石馬 石馬坐落于淇灘鎮(zhèn)鉛廠壩水泥廠對岸.在沙坨與彭家交界處,現糧油直庫下的懸崖峭壁上。懸崖高約500米。石馬右側靠巖壁,頭部逆江流斜向上西南方,全身站于巖壁中、下段,身長約2米,胸圍約1米多,四肢朝下。身色淡黃,在石馬唇邊長有許多嫩綠的野草。石馬迄今還有一個傳說,大約2000年前,在彭華村(彭家)的田地里。群眾發(fā)現一匹野馬在吃莊稼,群眾追趕一天.野馬四處奔跑,逼在石馬坐落的懸?guī)r頂點,無路可逃,于是縱身跳下懸崖,不見其影。人們認為是石馬作怪,就聚眾來到巖底,爬上懸崖.用鐵錘將石馬頭部打掉。事后,在石馬受傷的頸部流了三年黃水。從此,不見有野馬在田地里吃莊稼了。
據說,有一個姓李的秀才,路過石馬坐落的地方,寫下了一首七言律詩:“石馬原來在月舟,從古留下幾千秋。邪風蕩起無毛動,細雨飄飄有汗流。嫩草登唇難開口,鐵鞭任打不回頭!
出峽處為烏江沙砣渡口公路大橋,全長340米,主孔長180米,為桁架組合全國第二大橋。沙砣烏江大橋的修建,給山峽增添了新的亮彩。
信息來源:銅仁市人民政府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