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24年(1935年)9月11日,被譽為貴州高原山鷹、年僅24歲的共產黨員林青同志(時任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書記)遭到國民黨反動當局的毒手,在從國民黨貴陽警備司令部押到六廣門(刑場)的途中,經歷無數次嚴刑拷打的林青仍勇敢的高呼“打倒國民黨!”、“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并高唱《國際歌》,驚恐的敵人竟慘無人道的用短刀橫卡到他的嘴里,直到城北江西坡巖腳下(今貴陽市環(huán)城北路166號)林青同志被殺害。幾天后,林青同志的遺體被地下黨的其他同志秘密安葬在江西坡的亂墳崗上(今瑞金北路江西村小學后門處)。1983年9月此處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貴陽市政府還在此撥款興建了“林青就義處”, 列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以后又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解放后,江西坡的亂墳集中地建成了居民點,“林青墓”已無從查找!傲智嗑土x處”大門靠環(huán)城北路,坐西北朝東南,占地約300平方米,種有各種花草樹木,背靠巖壁,四周有圍墻保護,圍墻外1米處為民居。從大門進入場地中央有一塊高2米、寬4米的黑色大理石相拼,上刻“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石碑,前后配有花池,顯得莊重。后數米處有一高1.7米,寬3米,由已故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秦天真書寫刻成的“林青同志就義處”黑色大理石碑,四周用望柱、鐵鏈圍住。此碑西面4米巖壁上鑲嵌有高1米、寬0.5米“林青同志生平碑記”一塊,是貴陽市委、市政府1985年撰立。
林青(1911年—1935年),原名李遠方,又名李肅如、茅戈,化名劉應生(敵人殺害他時報上寫的是劉應生)。出生在貴州畢節(jié)縣城的一個貧民家庭。13歲,他開始在一家商號當學徒,后不堪忍受剝削與壓迫,隨貴州的挑夫逃到重慶。
在北伐戰(zhàn)爭捷報頻傳之時,林青參加了一個話劇團,并積極投身革命洪流。而震驚中外的“三·三一慘案”讓年僅十六歲的林青看到軍閥的暴行,也使得他心靈深處反抗的種子發(fā)芽。民國26年(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了反革命政變,林青所在的劇團也因上演進步話劇而被迫解散。于是林青更名李肅如,考入重慶美術專科學校。民國28年(1929)年林青在學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從此走上了自覺革命道路,積極從事學生運動。
民國29年(1930年)林青赴上海,在一家鎖廠當學徒,接上團組織關系后,在滬東區(qū)委工作!熬农q一八”事變后,他聯(lián)系了在上海的貴州人金孝遠、樂石麓等同志,組織了由工人、學生組成的“朝陽音樂社”,以文藝為武器,推動抗日救亡群眾運動的發(fā)展。民國20 年(1931年),林青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后,取名林青在黨內使用,那年,他才20歲。民國21年(1932年)因人告密,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判刑兩年。
出獄后因找不到組織關系,林青和情況一樣的同鄉(xiāng)同學繆正元于民國22年(1933年)冬天回到家鄉(xiāng)畢節(jié),繼續(xù)投身到革命浪潮中。他發(fā)展了在畢節(jié)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秦天真同志入黨。他們團結進步力量,成立了宣傳革命的群眾團體“草原藝術研究社”,用文藝形式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民國23年(1934年)1月,林青、繆正元、秦天真在畢節(jié)建立了黨支部,林青擔任黨支部書記(這是我黨在貴州建立的第一個支部)。同年夏,因畢節(jié)反動軍閥的注意和仇恨,林青等人被迫離開畢節(jié),來到貴陽和安順繼續(xù)革命。
民國24年(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遵義,中央地方工作部長李維漢(羅邁)代表中央承認了貴州地下黨的活動,并批準林青、秦天真鄧止戈組成了貴州省工作委員會,林青任書記兼遵義縣委書記;氐劫F陽的他不僅配合了中央紅軍迂回黔北,配合紅二、六軍團轉戰(zhàn)黔西作出貢獻,還將戰(zhàn)報秘密傳閱,利用婦女刊物《驚蟄》主持了一期文章,在貴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打中了敵人要害,鼓舞了人民斗志。同年4月,中統(tǒng)特務機關在貴州成立了中統(tǒng)貴州特務室,不久發(fā)現地下黨機關。7月19日,林青和省工委委員劉茂隆不幸被捕,在生與死的面前,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同志,使劉茂隆越獄成功。9月11日林青同志壯烈犧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