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鄭集鎮(zhèn) | 隸屬:宜城市 |
區(qū)劃代碼:420684102 | 代碼前6位:420684 |
行政區(qū)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鄂F |
長途區(qū)號:0710 | 郵政編碼:441000 |
轄區(qū)面積:約214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8.56萬人 |
人口密度:40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2個社區(qū)、31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璞河社區(qū) | ~001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2001年3月原璞河鎮(zhèn)撤并為鄭集鎮(zhèn),原璞河鎮(zhèn)駐地設立宜城市鄭集鎮(zhèn)璞河社區(qū)居民委員會至今。…[詳細] |
鄭集社區(qū) | ~002 | 鎮(zhèn)中心區(qū) | 鄭集社區(qū)居民委員會是由鄭集鎮(zhèn)政府在2002年8月命名成立的,屬新增名稱,現(xiàn)所轄區(qū)域是從皇城村村民委員會管轄的范圍中剝離出來的、新命名的四條街道。200…[詳細] |
皇城村 | ~200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楚國在此建都184年,皇城境內有昭王墓、散金坡、紫禁城等遺址,現(xiàn)有許多出土文物,楚皇城遺址被核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地區(qū),故稱皇城村…[詳細] |
魏崗村 | ~201 | 村莊 | 明朝洪武年間,該地居民的先祖?zhèn)兎謩e由江西大槐樹、山西大槐樹等地陸續(xù)遷徙至此,擇點定居,形成自然村落![詳細] |
赤土坡村 | ~203 | 村莊 | 明、清、民國時期均屬襄陽府宜城縣;1945年3月,名赤土坡保,屬自忠縣孔灣鄉(xiāng);1948年7月本地解放,名赤土坡保,屬荊鐘宜縣雷孔區(qū)赤金鄉(xiāng);1949年1…[詳細] |
潘河村 | ~204 | 村莊 | 明朝洪武年間,該地居民的先祖?zhèn)兎謩e由江西大槐樹、山西大槐樹等地陸續(xù)遷徙至此,擇點定居,形成自然村落![詳細] |
余營村 | ~205 | 村莊 | 據(jù)400多年前,有余姓名叫春、海、望、新四兄弟,帶著錢財從外地遷徙到蠻河岸邊,當時,由于蠻河時常洪水,泛濫成災,雜草叢生,荒蕪人煙,四兄弟來到此地后,…[詳細] |
蔣灣村 | ~206 | 村莊 | 明朝年間,蔣氏家族祖先,從山西大槐樹等地遷徙至此,擇點定居,形成自然村落![詳細] |
紅星村 | ~207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1368-1398),轄區(qū)居民的先祖?zhèn),從江西大槐樹、山西大槐樹等地遷徙至此,摘點定居,形成自然村落![詳細] |
郝集村 | ~208 | 村莊 | 據(jù)明嘉靖年間,漢江沿岸頻發(fā)水災,常鬧瘟疫,災害連年,人煙稀少,于是,朝廷強行移民,從江西“趕村”到宜城。其中郝、謝等姓人家輾轉千里,遷徙至此,選擇在當…[詳細] |
茅草村 | ~209 | 村莊 | 全村全是漢江沖積平原,多茅草,故名茅草。據(jù)明朝嘉靖年間漢江兩岸鬧瘟疫,“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朝廷便從江西趕村,何、李、楊、劉等姓,便落戶于此,后…[詳細] |
何駱村 | ~210 | 村莊 | 以域內何家莊、駱家莊兩個居民點首字和群眾自治組織綜合命名。漢水東岸5000米處有大面積沖積平原。自明清開始,何、駱等姓氏族人,從江西和山西等地陸續(xù)遷至…[詳細] |
童梅村 | ~211 | 村莊 | 清末明初,屬襄陽府宜城縣;1945年,屬自忠縣縣楚城鄉(xiāng)童梅保;1949年1月解放,屬荊鐘宜縣雷孔區(qū)童梅鄉(xiāng);1956年2月合作化,名童梅村,屬宜城縣鄭集…[詳細] |
長湖村 | ~212 | 村莊 | 《宜城縣志·卷一》載,“臭湖在故襄城東。《水經(jīng)注》曰:“白起攻楚,引西山湖水灌城。水潰城東北,百姓隨水流,死于城東者數(shù)十萬,城東皆臭,因名臭池”。又傳…[詳細] |
槐營村 | ~213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轄區(qū)居民的先祖?zhèn),從江西大槐樹、山西大槐樹等地遷徙至此,在此定居,形成自然村落。…[詳細] |
雙龍村 | ~214 | 村莊 | 相在境內伍子胥鞭打楚平王的地方,曾有一座龍王廟,在該廟西250米處也建有一座龍王廟,故名“雙龍”。該地居民的先祖?zhèn)兎謩e由江西大槐樹、山西大槐樹等地陸續(xù)…[詳細] |
龍興村 | ~215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早年一陰陽先生看風水說此地有一地脈為二龍戲珠,就在此修寺,命名為“龍興寺”,也叫“溜子寺”(溜子俗稱龍)。1950年成立鄉(xiāng)政府時,鄉(xiāng)政府駐龍興寺,命名…[詳細] |
望崗村 | ~216 | 村莊 | 1945年3月,名望崗保,屬自忠縣璞河區(qū);1948年7月,名望崗鄉(xiāng),屬荊鐘宜縣璞河第五區(qū);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復宜城縣,名望崗鄉(xiāng),屬宜城…[詳細] |
王洲村 | ~217 | 村莊 | 1948年,名王洲鄉(xiāng),屬荊鐘宜縣璞河第五區(qū);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名王洲鄉(xiāng),屬宜城縣璞河第五區(qū);1956年2月農業(yè)合作化,名王洲鄉(xiāng),屬宜城縣璞河…[詳細] |
張營村 | ~218 | 村莊 | 1945年3月,名覃河保,屬自忠縣璞河區(qū);1648年7月,名覃河鄉(xiāng),屬荊鐘宜縣璞河第五區(qū);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復宜城縣,名覃河鄉(xiāng),屬宜城…[詳細] |
余套村 | ~219 | 村莊 | 1945年3月,名覃河保,屬自忠縣璞河區(qū);1948年7月,名覃河鄉(xiāng),屬荊鐘宜縣璞河第五區(qū);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復宜城縣,名覃河鄉(xiāng),屬宜城…[詳細] |
王崗村 | ~220 | 村莊 | 1945年3月,名島口保,屬自忠縣璞河區(qū)島口鄉(xiāng);1948年7月,名島口鄉(xiāng),屬荊鐘宜縣璞河第五區(qū);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復宜城縣,名島口鄉(xiāng),…[詳細] |
八角廟村 | ~221 | 村莊 | 相傳為明朝嘉慶年間八位“腳夫”(“腳”諧音“角”)修建,故稱“八角廟”![詳細] |
軒莊村 | ~222 | 村莊 | 解放初期為軒羅鄉(xiāng),以境內的軒莊和羅旗營兩村名的首字命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建立大隊時,以較大的居民點軒莊村命名為軒莊大隊。以居民點名稱及群眾自治組…[詳細] |
郭安村 | ~223 | 村莊 | 以郭角和安家洲兩地的首字和群眾自治組織名稱綜合命名。…[詳細] |
石孫村 | ~224 | 村莊 | 解放初期成立基層組織時,取較大的石家營和孫家店兩自然村名的首字命名為”石孫村![詳細] |
護洲村 | ~225 | 村莊 | 據(jù)傳明朝嘉靖皇帝曾路過此地在此遇難,人們到此護駕,使皇帝平安路過。且此地又處于漢江西岸沙洲地,故名護駕洲,后簡稱為護洲![詳細] |
郭海村 | ~226 | 村莊 | 據(jù)傳說清朝時期,郭氏三兄弟在此居住,開有小型集市,外加此地碼頭來往,商人在此貿易,集市活躍,故稱郭集。1956年時以郭海為首名而得名![詳細] |
赤湖村 | ~227 | 村莊 | 1945年3月名赤湖保,屬自忠縣璞河區(qū)槐營鄉(xiāng);1948年7月名赤湖鄉(xiāng),屬荊鐘宜縣璞河第五區(qū);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5月恢復宜城縣,名赤湖鄉(xiāng),屬宜…[詳細] |
武垱湖村 | ~228 | 村莊 | 武垱湖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干河村 | ~229 | 村莊 | 此地原是河叉,匯宜城縣南雨水入河處,屬季節(jié)性河道。今上游已墾成田,下游寬大,平時干涸,故名干河。又此處是楚國都城運糧河所經(jīng)之地![詳細] |
金鋪村 | ~230 | 村莊 | 明嘉靖年間此地為荊襄要道之驛站,來往行人多,有一定的集市貿易,該驛站是金姓在此設立旅店、酒館、飯館等,故稱金家鋪,后簡稱金鋪。…[詳細] |
原種場村 | ~500 | 鎮(zhèn)中心區(qū) | 原種場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21,為鎮(zhèn)中心區(qū)![詳細] |
地名由來:
鄭集鎮(zhèn)原名棗林、鄭家集、俗稱老街。1935年,漢江漲大水后,西岸一帶居民遷居此地,棗林隨之消失,后鄭姓人家在此設雙日集,1943年由縣政府正式命名為鄭家集,簡稱鄭集。
榮譽排行:
2022年4月,鄭集鎮(zhèn)入選2022年農業(yè)產(chǎn)業(yè)強鎮(zhèn)創(chuàng)建名單。
2022年3月,湖北省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委員會命名鄭集鎮(zhèn)為2022年度湖北省生態(tài)鄉(xiāng)鎮(zhèn)。
基本介紹:
鄭集鎮(zhèn)現(xiàn)轄30個行政村,238個村民小組,2個居委會,區(qū)域人口85614人,其中農業(yè)人口76069人,版圖面積214平方公里,農業(yè)稅計稅土地面積12.6萬畝。2004年全鎮(zhèn)實現(xiàn)工農業(yè)生產(chǎn)總值9.19億元,比2003年增長8.5%,財政收入達到1300萬元,比2003年增長8.3%,農民人平純收入3286元,2002年被省政府評為“省文明鎮(zhèn)”、被列為“省小城鎮(zhèn)綜合改革試點鎮(zhèn)”,2003年被襄樊市列為經(jīng)濟發(fā)展重點鄉(xiāng)鎮(zhèn)。
近年來,鄭集鎮(zhèn)堅持把農業(yè)結構調整作為主旋律,把蔬菜產(chǎn)業(yè)作為主導產(chǎn)業(yè),把皮蛋、咸蛋、板鴨作為主導產(chǎn)品,形成“東中西”發(fā)展的格局,東片漢江沿岸16個村突出以發(fā)展蔬菜為主的
文化旅游:
小胡崗遺址位于宜城市鄭集鎮(zhèn)紅星村小胡崗,戰(zhàn)國遺址。面積約18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5米。暴露出灰坑。采集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有少量夾砂紅陶,紋飾有繩紋、瓦棱紋,器形有鬲、豆、盆、罐
羅家崗墓群位于宜城市鄭集鎮(zhèn)護洲村,東周時代墓群。西北距楚皇城城址約6.5公里。已探明墓葬16座,1989年在此發(fā)掘墓葬和車馬坑各1座。(第四批)
東周時期楚國故城遺址。位于湖北省宜城市鄭集鎮(zhèn)東100米,中心地理坐標:東經(jīng)112�18&g;47",北緯31�29&g;28"。面積約2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
歷史沿革:
鄭集鎮(zhèn)歷史悠久,素有楚國故都之稱。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前770-前221)就是楚國都城所在地(楚皇城遺址至今尚存);又據(jù)宜城縣記載,秦漢時它居南郡,南朝宋大明元年(457)改屬華山縣,西魏時(535-556)屬漢南縣,唐貞觀八年(634)屬率道縣,唐天寶七年(748)屬宜城縣,宋、元、明、清則同;民國元年(1912)至民國25年(1936),宜城縣以下實行區(qū)團制,后設立區(qū)公所,本地屬一區(qū)(城廂區(qū));民國
區(qū)劃:湖北省·襄陽市·宜城市·鄭集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