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市 黃河小浪底 |
地名:澤南村 | 隸屬:軹城鎮(zhèn) |
區(qū)劃代碼:419001102238 | 代碼前6位:419001 |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豫U |
長途區(qū)號:0391 | 郵政編碼:454600 |
城鄉(xiāng)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三面環(huán)繞土嶺,唯有東北角靠川,村中間有條東西向河溝,常年有水,故名澤峪。與澤北是一個自然村,后以河溝為界分為兩個村。因處于河溝南面,故名澤南。
基本介紹:
澤南村位處軹城鎮(zhèn)政府駐地西南約5公里,屬于丘嶺地區(qū)。東鄰虎嶺經濟開發(fā)區(qū)小王莊,西依橋凹村,南和聶莊村相連,北與虎嶺經濟開發(fā)區(qū)澤北村隔河相望。5個居民組,共178戶,610人,耕地面積約620畝,以種植小麥、玉米農作物為主。
相傳,三國魏晉時期,有陳姓、李姓、王姓等于此結廬建村。曾有“小將”(俠名)據關鎮(zhèn)守,護衛(wèi)一方平安,故有“小將嶺”之稱。此地因山水相依,形成一“峪”,峪地水碧草青,眾生茂盛,又譽為“澤”。時人感念山水之靈秀,先天之恩德,遂取村名“澤峪”。峪水東流,將村居一分為二。翟、王、李、趙、劉、薛等6姓定居水之陰,稱“澤南”,聶、任、王、翟、李等5姓定居水之陽,稱“澤北”。1961年,為方便區(qū)域管理,軹城公社以河為界,將澤峪細化為“澤北”和“澤南”大隊,從此“澤南村”正式確立,沿用至今。
1970年,軹城西南部丘嶺地區(qū)“加六支”渠水全線開通。1975年,澤南村全民動員,自力更生,以螞蟻啃骨頭精神,僅半年時間,打通了長達500余米的扁擔橋穿山石洞,引沖河支流入村,灌溉600余畝世代干涸田地。從此,澤南村糧食產量“跨黃河,過長江”,幸福生活,蒸蒸日上。1999年,富裕的澤南人再次攀登致富之路,村民有錢出錢,無錢捐糧,齊心協力,大干一個冬春,修建東河水庫2座。河水流淌,不僅滋養(yǎng)著廣袤良田,還支援金馬焦化工業(yè)用水,澤南村農業(yè)和經濟取得雙豐收。
2002年,澤南村落實退耕還林政策,植核桃、黑柳、桃子、蘋果等經濟林50余畝。土地流轉后,村民大力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先后養(yǎng)豬17家,年出欄達5000余頭;養(yǎng)羊4家,年出欄達300余只;養(yǎng)牛4家,年出欄100余頭;養(yǎng)長毛兔1家,年存欄達1000余只,F在,澤南有村建“紙品加工廠”一座,年收入達30余萬元;有外資企業(yè)上市公司“金馬焦化”、“金康達玻璃制品廠”和“輝耀玻璃制品廠”等3座,年利潤達20余萬元。
澤南村與南王莊村、澤北村、柿花溝村、棗樹嶺村、丁斗村、聶莊村、雁門村、泥溝河村、泗澗村、柏樹莊村、翟莊村、橋凹村、黃龍廟村、柏平村相鄰。
歷史沿革:
1949年屬濟源縣二區(qū)。
1955年屬濟源縣軹城中心鄉(xiāng)。
1958年屬軹城人民公社,名為澤峪生產大隊。
1960年屬軹城人民公社,名為澤南生產大隊。
1983年改公社為鄉(xiāng),屬軹城鄉(xiāng),名為澤南村民委員會。
1990年撤鄉(xiāng)建鎮(zhèn),屬軹城鎮(zhèn),名為澤南村民委員會。
周邊相關:
澤南村附近有銀河峽、濟源王屋山風景區(qū)、五龍口、濟源黃河三峽、濟源伊利乳業(yè)工業(yè)旅游景區(qū)、濟源南山兒童公園等旅游景點,有濟源冬凌草、濟源核桃、天壇硯、寺郎腰大蔥、濟源盤硯、濟源玉皇李等特產,有愚公移山傳說、邵原神話群、燈彩(汴京燈籠張)、愚公移山傳說、邵原神話群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