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市 黃河小浪底 |
地名:南李莊村 | 隸屬:軹城鎮(zhèn) |
區(qū)劃代碼:419001102221 | 代碼前6位:419001 |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豫U |
長途區(qū)號:0391 | 郵政編碼:454600 |
城鄉(xiāng)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明洪武年間,有李姓人家從河灣村遷此建村,以姓得名李莊。1982年,為與濟源城北的李莊相區(qū)分,更名為南李莊。
榮譽排行:
2021年1月,河南省愛衛(wèi)會命名南李莊村為2020年度河南省衛(wèi)生村。
基本介紹:
據(jù)《濟源市地名志》載:明洪武二年(1639年),李宗玉從河灣遷此。后逐步形成村落,名稱李莊。1982年,濟源縣地名普查時,為區(qū)別于城北隸屬城關公社的李莊村,經新鄉(xiāng)地區(qū)行政公署批準,以村莊所處方位,更名為南李莊,沿襲至今。
南李莊距軹城鎮(zhèn)政府駐地4公里,處東南部丘嶺地帶。東臨207國道,南依嶺頭村,西連南河口,北接環(huán)鄉(xiāng)路。4個居民組,138戶,520人。村域面積0.7平方公里,耕地1138畝。村民大多李姓、胡姓,王姓次之,尚有劉、張、趙、尚、董等姓,皆漢族。
南李莊重視文化教育,有村民辦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據(jù)村中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6月9日,建學堂碑碣記載:由李保和倡導和主持,李子庚(李保和父親)捐大洋1500塊,村民相繼捐錢捐物,共同興建邙麓學堂。1949年,更名為李莊小學。1958年,大隊劃撥土地10畝,由生產隊代為耕種,資助師生糧食蔬菜,吸引了十里八村學生。改革開放后,在縣教育局支持下,李莊、南郭莊、嶺頭三村聯(lián)合辦學,共同出資,調劑土地,建起育才中學。
南李莊人李保和,1917年赴美國留學,1932年回國,研究發(fā)明了用木炭作燃料的煤氣機?谷諔(zhàn)爭時期,又改裝煤氣機,解決汽油缺乏困難。新中國建立后,曾任河南省水利廳副廳長、工程師。王介一,上海政法大學法律系畢業(yè),赴蘇聯(lián)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回國后,曾任江西省防軍政治部少將主任、河南省開封縣縣長、河南省參議、國民政府-會委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治教官。1949年,去臺灣,先后任國大代表、臺灣當局一級參議;李保蕙,上海理科學校畢業(yè)、民國17年(1928年)任林縣知縣。民國20年,任伊陽縣知事,同年7月調河南省國民政府。李辰冬(李保蕙長子),著名紅學家,長期從事《紅樓夢》研究,著有多部《紅樓夢》研究專著。今名人已去,其行與事卻長留村民心中。
南李莊村生產條件改善于20世紀七十年代。新修的趙莊水庫,第一個出水口處位于村域境內,良好的水利條件,促進了種植結構的調整。村規(guī)劃栽培了65畝蘋果園,建立小麥、玉米、白菜等制種基地。1977年,架通高、低壓線路,相繼辦起糖果廠、松緊帶廠、地毯廠。1980年購置35型、50型輪式拖拉機,基本實現(xiàn)了農業(yè)機械化。1985年,宅基地規(guī)劃,村民扒舊宅,蓋新屋,住上了二層樓房。
2004年,南李莊硬化了村中主大街。接著,建沼氣池96座,使用率達100%。2008年,投資20多萬元,打深水井,通自來水。2010年,修建文化廣場、籃球場、架設路燈,硬化村內小街2萬余米。2011年,南李莊被評為濟源市“生態(tài)文明示范村”。2012年,被評為省級“生態(tài)文明示范村”。
南李莊村與庚章村、柏林村、宋溝村、小王莊村、源溝村、王虎村、石板溝村、嶺頭村、金河村、背坡村、東留養(yǎng)村、張金村、西留養(yǎng)村、彭莊村相鄰。
歷史沿革:
1949年屬濟源縣二區(qū)。
1955年屬濟源縣軹城中心鄉(xiāng)。
1958年屬軹城人民公社,名為李莊生產大隊。
1982年更名為南李莊大隊。
1983年改公社為鄉(xiāng),屬軹城鄉(xiāng),名為南李莊村民委員會。
1990年撤鄉(xiāng)建鎮(zhèn),屬軹城鎮(zhèn),名為南李莊村民委員會。
周邊相關:
南李莊村附近有銀河峽、濟源王屋山風景區(qū)、五龍口、濟源黃河三峽、濟源伊利乳業(yè)工業(yè)旅游景區(qū)、濟源南山兒童公園等旅游景點,有濟源冬凌草、濟源核桃、天壇硯、寺郎腰大蔥、濟源盤硯、濟源玉皇李等特產,有愚公移山傳說、邵原神話群、燈彩(汴京燈籠張)、愚公移山傳說、邵原神話群等民俗文化。
區(qū)劃: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zhèn)·南李莊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