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古稱堂狼,史見于先秦,建制于秦漢。
西漢置堂瑯縣,屬犍為郡。
東漢永初元年(107),置堂狼縣,屬犍為屬國。
三國蜀漢分犍為立朱提郡。
南朝齊屬南朱提郡,梁廢縣。
唐武德元年(618)置唐興縣。
南詔蒙氏置東川郡,屬爨部地。
五代天福三年(938),宋大理段氏置東川大都督,后為烏蒙閟畔部地。
元初置閟畔萬戶府。
至元十五年(1278),改閟畔軍民總管府,隸烏撒烏蒙宣慰司。
二十八年(1291),屬東川路地。
明洪武十四年(1381),屬東川土府,隸云南布政使司。
十六年(1383),改隸四川布政使司,為東川軍民府地。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改土歸流,隸云南,設(shè)流官知府,仍屬東川路地。
時境屬明末沿襲之馬樹、法嘎、弩革、巧家四火目地。
清雍正五年(1727),置會澤縣,治巧家汛,縣城駐地龍格(彝語弄戈,今巧家營)。
翌年,因征糧不便,移府經(jīng)歷分防巧家,遷東川營右軍守備分扎,均駐“龍格”。
設(shè)魯木得(今縣城)、者那安居租、弩革、湯丹陳機(jī)租四汛,二十二塘,六卡。
雍正十年(1732),始建木城于“龍格”,翌年地震傾圮,十二年(1734),修復(fù)。
清乾隆五年(1740),為開浚金沙江濟(jì)運(yùn)巧屬湯丹等地銅筋,撥四川轄屬披沙二十一寨劃歸云南東川,另建土城于木期古(即蒙居租,金沙江外)。
十四年(1749),銅筋仍改陸運(yùn),此城遂廢。
清嘉慶十六年(1811)于魯木得(今縣城)改設(shè)東川府巧家撫彝府同知,劃會澤之歸治、善長、向化三里及原土戶所管21寨為慶成里亦歸統(tǒng)轄,稱“巧家撫彝府”。
同年修建城署。
十九年(1814),析會澤縣地置巧家廳,設(shè)巧家同知,屬東川府。
光緒三十一年(1905),裁撤制兵。
翌年,巧家營守備及所屬各汛一并裁撤,其職由警察總局取代。
1913年廢廳,改稱巧家縣,初屬滇中道,后廢道,直屬省府。
翌年縣局改科,廢區(qū)。
1950年4月,巧家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同時建立了新華、蒙姑、苞谷腦、蕎麥地、小河、大寨6個區(qū),5月,縣屬湯丹鎮(zhèn)因成立礦區(qū)劃出直屬省管。
1951年11月,巧家縣屬金沙江左岸地區(qū)劃歸西康省寧南縣。
1952年1月,金沙江西岸中段的景星、大同兩鄉(xiāng)和六城壩、騎騾溝等地劃歸寧南縣;5月,金沙江上段的淌塘、青山、溜姑、黃坪、老口、松坪、鐵廠等鄉(xiāng)劃歸會理縣。
1954年5月,成立城關(guān)鎮(zhèn)。
同年,會澤縣七區(qū)的甘沖、碧山、拖坑3鄉(xiāng)劃歸巧家縣。
1963年4月,巧家縣楊梅山區(qū)所屬河橋、水磨、楊梅山、黃草坪、白沙地、白龍磨、地得卡、樹補(bǔ)8公社劃歸東川市會澤縣五星區(qū),楊梅山區(qū)移至馬樹,改稱馬樹區(qū)。
1968年10月成立巧家革命委員會。
1981年3月恢復(fù)巧家縣人民政府。
1970年屬昭通地區(qū)。
2001年屬昭通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