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左线,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曰本女人**全视频免费毛片,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网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溫州市 > 永嘉縣旅游

永嘉縣文物古跡介紹

埭頭村鄉(xiāng)土建筑
  埭頭村鄉(xiāng)土建筑位于永嘉縣大若巖鎮(zhèn),年代為清、民國。埭頭古村位于永嘉縣大若巖鎮(zhèn),古稱埭川,初建于元順帝至元年間(1335一1340),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了。埭頭村在楠溪江風景名勝區(qū)的大若巖景區(qū)之中,緊鄰崖下庫景點,坐北朝南,三面環(huán)山,四周風光秀麗。永(嘉)緒(云)公路經(jīng)過村外鄰近的小若口和九房村。埭頭古村依山就勢而建,村后是臥龍崗山崗,村前田園阡陌,玉帶溪、石護堤、筆架山,村西是崖下庫峭壁奇峰,村東是小若巖幽洞美景。村中的古屋民居、古建筑眾多。單說村中的宗祠,就有陳祠大宗、積翠祠、下房祠、啟秀祠、抱樸祠、光裕祠等多座,形成村落獨特的宗祠文化。村中還建有明代的呂氏尊神廟,本地人稱為土地爺廟。村中的水文化濃郁,具有引水、儲水、泄洪功能的水道溝渠形成水系網(wǎng)絡,村中古井、池沼多多:池塘有墨沼池、方……[詳細]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三軍軍部舊址
  大革命失敗后不久,浙南農(nóng)民武裝斗爭風起云涌,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視。1930年1月,中央派金貫真巡視浙南 。3月,中央軍委派胡公冕等到浙南領導武裝斗爭。5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三軍在永嘉正式成立,軍長胡公冕,政委金貫真,政治部主任陳文杰,下轄三個團(師),最盛時達6000余人,軍部設在五氵束鳥 村。紅十三軍是當時編入中央軍委序列的全國14支正規(guī)紅軍之一,它以永嘉、溫嶺、永康為活動中心,進行大小戰(zhàn)斗百余次,足跡遍及浙江南部20余縣。但由于黨內(nèi)“左”傾錯誤的指導,紅十三軍斗爭最終遭到失敗。 紅十三軍斗爭雖然失敗,但它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統(tǒng)治和農(nóng)村封建勢力,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國民黨“圍剿”中央蘇區(qū)的兵力。紅十三軍在浙南廣大農(nóng)村中宣傳了黨和紅軍的主張,播下了革命的種子,他們戰(zhàn)斗過的中心區(qū)域,以后大多……[詳細]
謝用卿一門三英烈故居
  謝用卿(1898—1944),字慶生,1898年出生于永嘉縣蓬溪村。1917年,從楓林高等小學畢業(yè)后,先后在鶴盛和樂清珠嶼等地擔任小學教員。1930年,毅然辭去了學校工作,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三軍。同年6月,在永嘉、樂清交界的“隘門嶺”戰(zhàn)斗中被捕,押送蘇州監(jiān)獄。翌年春,經(jīng)同獄的共產(chǎn)黨員程大偉介紹加入共產(chǎn)黨。1937年8月,獲釋回家,在家鄉(xiāng)先后擔任永嘉戰(zhàn)時青年服務團第二分團干事、總干事。1938年11月,擔任中共西楠溪中心區(qū)委書記。1940年12月,在永嘉下家岙村第二次被國民黨頑固派逮捕,翌年4月19日,趁日寇攻陷溫州時混亂得以破牢而出,脫離虎口。1941年下半年,在潘坑教書,并將工資交予黨,作為活動經(jīng)費。1943年秋,根據(jù)黨組織的安排,帶領長子謝裕陸及謝方樞等人赴浙東四明山根據(jù)地中共鄞奉縣委……[詳細]
4、坦頭窯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坦頭窯遺址
  甌窯是以溫州永嘉為核心的中國著名窯場,它初創(chuàng)于漢代,發(fā)展于六朝、延及兩宋,唐代是甌窯發(fā)場的鼎盛時期,坦頭甌窯窯址是唐代甌窯的典型窯場,代表了甌窯的最高制作水平。坦頭窯遺址位于永嘉縣三江街道龍下村東南一處朝西的山坡上,西距楠溪江約兩公里,目前可初步確定兩個窯場遺跡。2017年5-12月,為了配合杭溫高鐵建設,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永嘉縣文物館對窯址的北坡Y1部分進行了聯(lián)合發(fā)掘,發(fā)掘面積950平方米,取得了重要考古成果。坦頭窯遺址窯爐為依山而建的南方傳統(tǒng)龍窯,長近40米,寬近1.3米,為東西走向,保存相當完整。窯爐保留包括窯前操作室、火門、火膛、窯室、窯尾排煙室、多個窯門、窯爐兩側的柱洞與護窯墻以及石砌地面等在內(nèi)的較完整器物結構。窯爐的南端為作坊遺跡,由……[詳細]
“巖頭事件”舊址
  1931年下半年,紅十三軍第一團團長雷高升率領紅一團在永(嘉)、仙(居)、青(田)邊境堅持斗爭,國民黨政府視之為心腹之患。次年春,國民黨浙江省保安處成立了“溫州剿匪指揮部”,由一二三旅旅長李杰三兼任指揮官,糾集了國民黨浙保四、五團和當?shù)孛駡F共約2000人進行“清剿”,并懸賞1000塊大洋緝拿雷高升。在國民黨瘋狂“圍剿”下,雷高升等的活動范圍日漸縮小,最后被迫退入人煙稀少且極度貧窮的小橫坑一帶山林中,靠食野菜野果度日。國民黨多次放火燒山,情況萬分危急,雷高升英勇頑強,仍不放棄對敵斗爭。國民黨軍隊在多次軍事“進剿”仍未達到目的后,便采取“剿撫兼施”的辦法,將“拔隊進剿”改為“利誘計取、佯予收編、相機解決”的辦法。經(jīng)過精心策劃,以提供新裝備和優(yōu)惠給養(yǎng)為誘餌,誘騙紅軍下山。雷高升在處境極為艱難的情況……[詳細]
胡公冕故居
  胡公冕(1888-1979),原名世周,永嘉縣五氵束鳥村人。1921年10月,在上海由陳望道和沈定一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翌年1月,參加共產(chǎn)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chǎn)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1923年,經(jīng)組織同意,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致力于國共合作,幫助孫中山籌備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4年1月,以浙江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共合作后,參加黃埔軍校籌建工作,開學后任黃埔軍校衛(wèi)兵長。在北伐戰(zhàn)爭中,先后任總司令部宣傳大隊大隊長、副官處處長、國民革命軍677團團長、東路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主任等職。四一二-政變后,被蔣介石通緝,失去黨的組織關系。1930年初,受中共中央軍委委派,回永嘉組織農(nóng)民武裝,建立浙南紅軍游擊總指揮部,擔任總指揮。是年5月,中國……[詳細]
黃皮寺
  黃皮寺位于溪下鄉(xiāng)黃皮村。始建于北宋年間,現(xiàn)存建筑屬晚清,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由金剛殿,大雄寶殿,兩廂房36間組成合院。1992年,列為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1929年11月19日,0永嘉中心縣委領導-農(nóng)民在溪下成立革命委員會和紅軍游擊隊,黃皮村貧苦農(nóng)民踴躍參軍。次年2月3日,紅軍游擊隊在黃皮革命群眾支持下,擊敗仙居十八地地方民團。3月上旬,-派胡公冕到浙南領導武裝斗爭,集合永嘉、仙居等地農(nóng)民武裝在黃皮寺整編,并成立浙南紅軍游擊總指揮部,胡任總指揮,劉蜚雄任參謀長,下分3支隊,41分隊,計400余人槍。據(jù)《光緒仙居縣志》記載,黃皮寺始建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重修。當時,寺院再度昌盛,前殿、中殿、大雄寶殿和僧房宿舍36間,共計建筑面積4200平方米,塑有……[詳細]
鄭惻塵烈士墓亭
  鄭惻塵(1888—1927),字采臣,乳名日起,又名振中、朝寮。1888年3月26日出生于永嘉縣表山鄉(xiāng)一個小康之家。16歲進入浙江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讀書,畢業(yè)后又到浙江學堂(設在北京)和杭州的王氏工藝講習所學習。1910年,回到溫州,先后創(chuàng)辦“中一花席廠”“振亞肥皂公司”等實業(yè),探索實業(yè)救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到湖北投靠革命軍,參加學生隊赴前線作戰(zhàn),翌年轉入湖北軍官學校。1924年秋,在謝文錦、胡公冕的引導下,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后為中共溫州獨立支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為人誠懇寬厚,大公無私,堅毅穩(wěn)重,辦事干練,深受同志們的信任和愛戴。 1926年6月至1927年初,由于革命的需要,在杭州任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商民部部長兼杭州民眾大會籌委會主任。1927年4月11日,國民黨反動-突然包……[詳細]
吳超征烈士故居及紀念碑
  吳超征(1904—1933),又名下蒙,永嘉縣甌渠村人,出生于武術世家。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三期,畢業(yè)后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一營見習官排長。1926年7月參加北伐,榮獲“北伐功勛章”,由上尉晉升為少校營長,1931年任陸軍二師師部主任副官,1932年調(diào)任十七軍二師六旅十一團副團長。1933年4月,在長城古北口對日戰(zhàn)役中壯烈殉國。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為吳超征烈士題詞“精忠為國”,國民政府要員和高級將領孫科、宋子文、張治中、蔡廷鍇、顧祝同、劉峙、黃杰等均親筆題詞并贈送悼念挽聯(lián),同時授予“為國捐軀”匾額,以昭忠烈。匾額及題詞被其后人掛于吳超征烈士故居,以作紀念。 吳超征烈士故居,位于永嘉縣西溪鄉(xiāng)甌渠村,于晚清建成,距今約120年左右。該故居占地面積約2500余平方米,坐東朝西,整體……[詳細]
金石真烈士故居
  金石真(1901—1929),原名學清,又名石聲,永嘉縣楓林鎮(zhèn)外垟村人。從1907年起,先后在本地私塾和廊下小學讀書,1919年2月考入溫州省立第十師范學校。在校期間,同金貫真、金省真等一起閱讀進步書刊,開展各項宣傳活動,積極響應五四運動,宣傳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畢業(yè)后,因擅長體育,翌年考入上海東亞體育?茖W校。1925年畢業(yè),受聘于母校溫州省立第十師范學校任體育教員。教學期間,他積極參加“溫獨支”領導的革命活動,并由胡識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八囊欢-政變之后,國民黨-包圍了他住處,搜走了革命書刊。金石真在進步師生的掩護下避入廚房,在廚工的幫助下翻墻出逃。之后,他與金貫真、胡識因、金省真等一起赴蘇,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軍事班,后轉到炮兵學校學習。1929年春奉命回國,受中共中央指派擔任……[詳細]
金貫真烈士墓碑
  金貫真(1902—1930),原名家濟,永嘉縣巖頭村人,1919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學。1923年,他同蔡雄、蘇淵雷等組織“血波社”、“宏文會”等新文學團體,與李得釗、金省真等組織“溪山學友會”、“青年策進會”,開展新文化運動。由于他品學兼優(yōu),堅持正義,追求真理,勇于斗爭,校長金嶸軒為他改名為“貫真”,激勵他為實踐真理而奮斗。1924年冬,他由謝文錦介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春,轉為中共黨員,為中共溫州獨立支部主要成員。北伐時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部秘書兼黨團書記。1927年秋,赴蘇聯(lián)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8月回國。翌年1月,任中共中央巡視員。5月,任紅十三軍政委。是月20日,在溫州城區(qū)不幸被捕,當晚壯烈犧牲于松臺山麓。同年6月11日,中共中央軍委秘書李得釗在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上著文悼念……[詳細]
金昭牌坊和憲臺牌坊
  時代:明地址: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金昭牌坊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巖頭鎮(zhèn)上村,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金昭進士及第時所建。金昭(1516-1581),字懋卿,號霞峰,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進士,官至江西瑞州知府。牌坊為六柱三樓式木構建筑,平面呈橫長方形,高7.63米,通面寬9.9米,進深2.35米。明間兩柱為方石柱,次間兩柱為木柱。柱腳前后置石抱鼓,柱礎為覆盆式。牌坊兩外側立有四角柱。明、次間均有闌額、由額、額枋等,各施雀替、丁頭栱,正額前后懸匾。屋脊用薄磚砌成清水花脊,脊面刻如意花草。明間屋脊兩端飾龍頭吻;次間脊端飾鳳頭吻,兩垂脊脊端飾飛鳳。1989年12月12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憲臺牌坊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花坦村中心,系四柱……[詳細]
括蒼支隊嶺頭會師遺址
  1949年元旦,新華社發(fā)表了毛澤東的新年獻辭《將革命進行到底》,人民解放戰(zhàn)爭勝利在望。此時,永嘉(甌北)廣大農(nóng)村已為浙南人民武裝括蒼支隊所控制。1月6日至25日,中共括蒼中心縣委第三次擴大會議在嶺頭村召開,傳達了中共浙南地委關于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浙南游擊縱隊部的指示。會議結束后,括蒼支隊所屬的一、二、三四中隊和機關警衛(wèi)隊等主力600余人,陸續(xù)到達嶺頭村集中。這就是括蒼地區(qū)游擊隊的一次勝利大會師。 大會師期間,當?shù)氐狞h組織和農(nóng)聯(lián)會、婦女會、民兵連熱心投入接待工作,嶺頭村群眾自覺騰出房屋供部隊解決住宿和吃飯等生活問題,樂清、黃巖等地群眾送來很多慰問品。1月29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一)上午,游擊隊在潘家祠堂召開新年祝捷慶功大會,中心縣委書記邱清華作形勢報告。翌日,中心縣委和括蒼支隊領導檢閱部隊。隨后幾天……[詳細]
14、陶公洞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陶公洞
  陶公洞位于大若巖景區(qū),在大若巖山腳下。洞高56米,寬76米,深79米,是浙南最大的石室!岸磧(nèi)晦明,隨云變幻,云歸則暗,云散則明!倍捶稚、下兩層,下層建有三間觀音閣,閣前有可納數(shù)百人的講經(jīng)壇。洞外建九楹前殿、鐘鼓樓、廂房及僧廚,洞內(nèi)南側一條56級石梯通向上層“天臺”。天臺后建有胡公殿,供奉胡公大帝座像,前面是文昌閣。胡公殿神龕右下一罐狀“赤水井”,常年不涸不溢。洞內(nèi)南側巖壁上有二條形長洞,謂之流米洞和白鲞洞。夜間燈燭輝映,洞壁白石,或似游云,或若鱗片,昏明異形,遠近殊色。洞口絕壁上山溜滴珠,灑入池中,如同“天女散花”。陶公洞靠山面水,洞前有巨石,高約20米,稱“登仙石”。洞北側200米處,可見三崖峙立如屏障,名“三獅同眠”。崖巔有“迎客松”。陶公洞附近還有六螺山、白云嶺、龍頭洞、朝天龜、赤……[詳細]
紅十三軍軍部舊址
  紅十三軍軍部舊址-在五尺鄉(xiāng)五尺村五下村隔岸降山頭山東麓,坐西朝東偏南。系五間兩進、左右廊、懸山頂,始建于清雍正六年(1728)。1930年5月,浙南紅軍游擊隊正式組建為工農(nóng)紅軍第十三軍,軍長胡公冕,政委金貫真,政治部主任陳文杰,軍部即設于此,并以附近山區(qū)為根據(jù)地。紅十三軍直屬中央軍委領導,是當時編入正式序列的全國十四支紅軍之一,下轄三個團,共有6000人左右,經(jīng)歷大小戰(zhàn)斗一百余次,曾攻克麗水、平陽、縉云縣城,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紅軍所到之處,宣傳十大政綱,開展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教育和發(fā)動人民群眾,有力地配合了全國的土地革命戰(zhàn)爭,并為后來紅軍挺進師的活動和浙南游擊根據(jù)地的建立以及黨組織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祠宇年久失修,破漏嚴重,1985年以來,國家撥款,地方集資,建造大……[詳細]
楠溪江宗祠建筑群
  時代:明至清地址: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碧蓮鎮(zhèn)、花坦鄉(xiāng)、潘坑鄉(xiāng)、五公式鄉(xiāng)、東皋鄉(xiāng)、渠口鄉(xiāng)、大若巖鎮(zhèn)。亮點:建筑形制古樸,保留了北方木構的一些做法,同時又融入地方特色手法,是研究明代南北方建筑交流變遷的珍貴史料該建筑群由永嘉郡祠、孝思祠、季氏大宗祠、邵氏大宗祠、鄭氏大宗祠、謝氏大宗祠、葉氏大宗祠、陳氏大宗祠8座祠堂組成。楠溪江流域諸多古村落的形成源于中原戰(zhàn)亂,百姓南遷,其村落文化是中原文化與東甌鄉(xiāng)土文化交融的結晶,宗祠建筑是當時社會背景和宗族文化的寫照。其中頗富代表性的永嘉郡祠位于永嘉縣碧蓮鎮(zhèn)上村,是村內(nèi)的劉氏宗祠,始建于元,歷經(jīng)明清兩代修繕,現(xiàn)存的建筑基本上保持明代建筑風格。1997年8月,該建筑群孝思祠、永嘉郡祠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月,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新發(fā)現(xiàn)的文巖祠、谷氏……[詳細]
永嘉荊州、綠幛太陰宮壁畫
  永嘉荊州、綠幛太陰宮壁畫(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荊州壁畫位于永嘉大箬巖鎮(zhèn)、上塘鎮(zhèn),壁畫創(chuàng)作于清光緒四年(1879年),繪于荊州太陰宮山門板壁和西北、東南側山墻板壁上,共20幅,總面積80.32M2。綠嶂壁畫創(chuàng)作于清道光七年(1828年)及清光緒二十八(1903年)、三十年(1905年),繪于綠嶂太陰宮兩廂及后宮東西側山墻板壁上,共21幅,總面積65.76M2。兩者主要內(nèi)容大致類同,均為三國、水滸、白蛇傳、陳十四娘等歷史故事及花鳥、百美圖等!拔母铩逼陂g當?shù)卮迕裼檬宜采w,得以保存,后經(jīng)重新剝剔清洗,畫面基本清晰,局部稍有損毀,總體保存尚好。這兩處壁畫為民間傳統(tǒng)的油彩壁畫,面積較大,內(nèi)容涉及廣泛,構圖嚴密,情節(jié)生動,運筆流暢,色澤鮮明,形態(tài)逼真,為我省所少見……[詳細]
溪山第一圖書館遺址
  1923年9月,金貫真和李得釗在巖頭文昌閣創(chuàng)辦了溪山第一圖書館,購置進步書刊,供青年人閱覽,傳播新文化、新思想。 金貫真學習勤奮,積極投入新文化運動,如饑似渴地閱讀《新青年》、《共產(chǎn)黨宣言》等革命書刊,探索革命真理。常與人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將何以使社會燦爛光華?我將何以使人群快樂無涯?”。是年秋,他與李得釗等進步青年組織“青年策進會”、“溪山學友會”,為在楠溪開展新文化活動而努力。他們的老師、共產(chǎn)黨員謝文錦經(jīng)常從上海來信,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革命活動。他們除參加愛國-外,還利用假期,帶領楠溪在溫讀書的學友深入山鄉(xiāng)進行演出,宣傳進步思想。 溪山第一圖書館遺址,位于永嘉縣巖頭鎮(zhèn)河一村的文昌閣。此閣建于明朝,清道光年間由當?shù)孛私饎t勝出資重修,坐西朝東,背靠塔山,面向塔湖,占地面積約200……[詳細]
花坦古建筑群
  花坦古建筑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清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永嘉縣花坦鄉(xiāng)的珍溪西岸。始遷祖朱興,五代時任永嘉尉,愛此溪山之勝,遂定居于此。村落呈長方形,坐北朝南,-塊石寨墻,東、北、西三面開設寨門。內(nèi)存民居、祠廟、牌樓、亭閣等古建筑50余座。民居依山而筑,布局高低錯落有致,單體建筑平面有一字、口字、曰字等式,立面或一層、或二層樓閣;ǘ濉八拿嫖荨庇汕昂髱取⑶昂髲d堂組成,占地達1600平方米。宗祠4座,規(guī)模宏大。以烏府祠堂為最早,原名敦睦祠,建于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系二進二廊合院,中設戲臺,占地600平方米。前廳面闊九間,進深二間,梁架粗壯,斗拱密疊,懸山式屋面。屋面明間高于次間,次間高于梢間,成三重檐。另有牌樓“憲臺”、“溪山第一”兩座,均建于明代。前者平……[詳細]
花亭(含麗水橋)
  花亭(含麗水橋)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明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巖頭鎮(zhèn)下村;ㄍそㄓ诿骷尉溉迥辏1556年)。因建于荷花池畔得名,俗稱接官亭。方形,木構。高7.1米、面寬4.52米、進深4.5米。四角重檐,攢尖頂。亭子用檐柱、金柱各四根,檐柱間設大額枋,平身科斗栱二朵,用雙下昂出二跳。出檐用飛椽,坡度平緩舒展,翼角舉起。中用五層斗栱疊成八角藻井,隱喻五行八卦。重檐屋面八條脊背,分別立有“張果老騎百驢”塑像,脊端雕塑“劉海獻錢”圖案。 麗水橋位于巖頭鎮(zhèn)下村下殿。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為三孔梁式石橋。東西走向,跨麗水河。長12米,闊3.8米,凈跨4米。橋墩以方柱并列,上置帽梁石,石板橋面分為三段,每段九根石板直鋪。橋面南側刻有“麗水橋”,北側刻有“明嘉靖戊午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