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左线,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曰本女人**全视频免费毛片,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网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南京市旅游

南京市文物古跡介紹

錢塘路12號民國建筑(黃杰舊居)
  黃杰舊居建于1945年,其院落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建有磚混結(jié)構(gòu)的西式樓房1幢,附屬小樓及平房1幢,建筑面積501平方米,原產(chǎn)權(quán)人為黃杰。解放前,黃杰自住,解放后由市房管局代管,先后撥給三野招待所等單位使用,目前,該處仍有主樓,附屬小樓、平房各1幢。其主樓坐北朝南,高二層,粉色外墻,人字頂,青瓦帶老虎窗和壁爐,一樓突出門廊,二樓帶露天小陽臺,院中北側(cè)一小二樓均為粉色外墻,人字頂,青瓦,院中環(huán)境及整體建筑保護均較好,現(xiàn)為南京軍區(qū)司令部干部住宅。黃杰(1902-1995年),湖南長沙人,畢業(yè)于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曾隨何應欽參加北伐戰(zhàn)爭,隨蔣介石參加中原大戰(zhàn),1933年任徐州海州地區(qū)警備司令,1935年4月授少將銜,10月晉中將銜,后歷任國防部次長,湖南省政府主席,第一兵團司令。去臺灣后,晉陸軍一……[詳細]
南京六合文廟
  南京六合文廟始建于唐朝咸通年間,是南京江北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為省級重點文物單位,占地8000平方米,規(guī)模居全國第五。六合文廟又名學宮,歷代廢興不一,咸豐八年(1858)廟毀,同治九年(1870)在原址重建。文廟主體建筑為大成殿,另外還有奎星亭、照壁、泮池、靈欞門、戟門、東西廡、崇圣堂、明倫堂等古建筑,總面積為8000平方米。一九九五年四月十九日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第四批省級文保單位。整個文廟建筑群以它獨特的建筑結(jié)構(gòu)和雕刻藝術(shù)閃爍著藝術(shù)的光彩。幾個世紀以來,文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奎星亭及北面的萬壽宮,連同古城墻已成為人們心目中六合古城的象征。奎星亭正六邊形三層塔式木結(jié)構(gòu),原筒瓦屋面,飛檐翹角;戟門面闊三間14米,進深3檁7.44米,單檐歇山頂高11.91米,筒瓦抬梁,青石臺階![詳細]
五臺山1號-2民國建筑(袁曉園舊居)
  袁曉園舊居原為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工程師譚季甫和譚延塏之長子譚伯羽于1930年自建,其總基地面積16153平方米,建有磚木結(jié)構(gòu)的西式樓房1幢,平房2幢,建筑面積約480平方米。其樓房坐西北面東南,地下一層,地上假二層,米黃色拉毛外墻,四坡頂,人字頂,紅瓦錯落有致部分外墻下半部分為石頭壘沏,屋頂帶老虎窗。其主樓東側(cè)現(xiàn)還保留水塔1座,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袁曉園先生和丈夫葉南先生曾在此生活,目前該處為某干部住宅,房屋保護較好。袁曉園(1901-2003年)江蘇武進人,國民黨元老,我國文化、新聞界知名人士葉楚傖的兒媳,早年兩度赴法留學,曾于30年代任廈門稅務局局長,40年代曾任駐印度加爾各答領事館副領事,是民國歷史上的活躍人物,此外,她曾是宋美齡的法文翻譯,后任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科秘書,1985年,她回北京……[詳細]
224、還陽泉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還陽泉
  還陽泉位于鼓樓區(qū)清涼山83號,年代為南唐。南唐古井位于南京市鼓樓區(qū)清涼山公園的清涼寺院內(nèi),又稱還陽井、還陽泉。根據(jù)現(xiàn)存的史料來看,還陽井挖掘于南唐保大三年(945年)。據(jù)說,當時還陽井水源豐沛,儼如泉涌,水質(zhì)甘醇清冽,即使外面的世界再干旱,這口井也從來沒有干涸過。還陽井名字神奇,故事也神奇。相傳,經(jīng)常飲用此井里的水,頭發(fā)到老也不會變白,白發(fā)的人如果長期飲用此井水還可以變回烏發(fā)。1987年,專家們還陽井的井水進行了化驗,化驗結(jié)果表明井水中含有較多的鍶成分,而鍶是人體內(nèi)所需的成分。還陽井位于亭子的中央。亭子四周用高大的欄桿圍了起來,偶爾有游人慕名而來,也只能站在亭子的外面遠遠觀望,不能接近。雖然只能遠觀,但井廊上的斑駁印跡還是非常明顯。井廊四周箍了一圈鋼圈,帶鎖的井蓋將井口密密地封住。一口井,一……[詳細]
南京中山陵永慕廬
  南京中山陵永慕廬 永慕廬中山陵園紀念性建筑之一、位于中山陵東北海拔300米的小茅山頂萬福寺古剎遺址旁。 永慕廬為陳均沛建筑師設計,新金記康號營造廠承建,1929年冬天開工,歷時四個月完工。1929年春,中山陵第一期工程墓室、祭堂即將竣工之際,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決定選擇小茅山頂,建筑孫中山家屬守靈處,題名為“永慕廬”。 水慕廬房屋建筑采用東方式造型,內(nèi)設客廳一間,臥室四間,旁設廚房一間,附屬用房四間,總面積二百余平方米,用鋼筋混凝土和石頭砌筑。房屋之外,布置花圃,并以山石砌筑圍墻。風景清幽,建筑古樸。-、孫科曾在此守靈。 抗戰(zhàn)期間,永慕廬被毀,僅剩下一段殘垣斷壁和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譚延闿題寫的“永慕廬”石楣橫額一塊,石額為陰刻楷書。 199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70周年紀念日,中……[詳細]
圣保寺塔園碑廊
  南京圣保寺塔園石刻碑位于高淳縣東郊圣保寺塔園碑廊內(nèi),有100多件之多。許多為高淳縣文物保護級別單體。其中圣保寺塔園石刻碑碑記有華國殿碑記、社蒼碑記、趙良效墓碑、下壩碼頭碑、學山書院碑、尋真觀碑等。華國殿碑呈“圭”形,高1.84米,寬0.84米,碑載明萬歷二十一年蓮堂庵修葺,復名華國殿之鐫記;社蒼碑記碑長1.68米,寬1.08米,存0.23米,碑銘記載明嘉靖年間邑人進士韓叔陽之事;趙良效墓碑長1.48米,寬0.73米,厚0.12米,系宋室后裔于清雍正十一年為追念其先人趙良效重新修立;下壩碼頭碑系清乾隆三十一年新建下壩碼頭時立,碑長1.5米,寬1米,厚0.16米,圭角;學山書院碑系清同治十一年,進士陶汝霖等立,長1.85米,寬0.65米,厚0.1米,兩側(cè)花紋雕為“暗八仙”;尋真觀碑系民國九年重修……[詳細]
首都飯店舊址
  首都飯店舊址位于中山北路178號。該建筑有2幢主要樓宇,分別為西樓、東樓。西樓建于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由華蓋建筑事務所童寓設計,大華復記建筑公司和成記營造廠聯(lián)合建造,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竣工,該建筑坐北朝南,鋼混結(jié)構(gòu),西式風格,中間四層,兩翼三層,十分壯觀,建筑面積。東樓高五層,面積約(目前還沒有資料明確認定此樓是民國建筑,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有此樓的相片,但沒有文字交待。此次調(diào)查時,據(jù)華江飯店旁的居民和華江飯店現(xiàn)負責人介紹,此樓也是民國建筑,是民國首都飯店的一部分)。兩處建筑面積共計約。該處原為民國的首都飯店,抗日戰(zhàn)爭期間,這里曾為侵華日軍上海派遣軍司令部。解放后,一度為南京軍區(qū)第二招待所,1989年改名為華江飯店,現(xiàn)屬南京軍區(qū)裝備部。該建筑位于繁華的南京市山西路廣場的北側(cè)……[詳細]
南京方山斜塔
    位于南京市江寧區(qū)方山西北麓的定林寺塔,被人稱為南京方山斜塔。該塔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塔高約14.50米,為七級八面仿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磚塔。 南京方山斜塔底層較高,邊長1.46米,直徑3.45米。底層和二層內(nèi)部為方形,三層以上則為圓筒形。在第五層設木架以承剎桿。底層僅南面開門,中央有石雕須彌座,東、西、北三面有佛龕。其他各層均四面開門。 塔身用磚砌成仿木結(jié)構(gòu)的柱枋、斗拱。因年久失修,腰檐、塔頂及塔剎已毀,塔身向北傾斜。 南京方山斜塔塔身如今傾斜度已達7度30分,超過聞名于世的意大利比薩斜塔,塔頂已偏離塔基中心1.6米,岌岌可危,方山斜塔建在流沙與亂石之上,近千年不倒堪稱奇跡! ×撼瘯r禪宗始祖達摩來中國坐禪第一道場就設于下定林寺。 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詳細]
明城磚官窯場遺址
  明城磚官窯場遺址在官窯山,是迄今窯場規(guī)模最大、窯體數(shù)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保存最好的,是主要燒制南京都城城磚的明代官窯遺址。2016至2019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明代南京城東北約20公里的官窯山及其附近地區(qū),系統(tǒng)開展了考古調(diào)查、勘探和發(fā)掘工作,發(fā)現(xiàn)一處大型明代官窯遺址。該遺址由90多座窯和大量相關(guān)窯業(yè)遺跡構(gòu)成,發(fā)掘揭露了其中16座窯以及窯業(yè)相關(guān)的建筑基址、磚坯晾曬場、排水系統(tǒng)、交通水系等,出土大量帶有“應天府”“上元縣”等銘文的城磚。其中,90多座窯體集中分布在北、東南、西南三個片區(qū),發(fā)掘的16座窯體位于北片區(qū)和西南片區(qū)。窯體均開挖于山體緩坡,利用自然山勢修筑,前低后高,打破山體生土。窯體形制相似,均為倒焰窯,由操作間、窯門、火膛、窯室、窯床、煙道等結(jié)構(gòu)構(gòu)成,通長約10米。明城磚官窯場遺址……[詳細]
230、南京雞鳴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雞鳴寺
  南京雞鳴寺,又稱古雞鳴寺,位于雞籠山東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雞鳴寺始建于西晉,清朝康熙年間曾對雞鳴寺進行過兩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門?滴趸实勰涎矔r,曾登臨寺院,并為這座古剎題書了“古雞鳴寺”大字匾額,F(xiàn)雞鳴寺已初具規(guī)模,建成恢宏壯麗、氣象莊嚴的大雄寶殿,殿內(nèi)奉祀三寶佛。并先后建成外山門、三大士閣、鐘鼓樓、禪房、素菜館等,占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山門牌坊“雞鳴寺”由著名書法家、前中國佛協(xié)會長趙樸初所題,并有釋定持、朱帆、余藻華等名家題撰的楹聯(lián)墨寶。雞籠山東接九華山,北臨玄武湖,西連鼓樓崗,山高62米,因山勢渾圓似雞籠而得名。雞籠山背湖臨城,滿山濃蔭綠樹,翠色浮空,山清水秀,風景綺麗。雞鳴寺寺址所在,三國時屬吳國后苑之地,早在西晉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創(chuàng)道場。東晉以后,……[詳細]
231、石頭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頭城
  石頭城位于原石頭城小學南側(cè)城墻轉(zhuǎn)角南端旁的懸崖頂部,東漢年間因?qū)O權(quán)在此山上建城,史稱“石頭城”,簡稱“石城”,意為石頭山之城,自此石城又成為南京的代名詞。由于地殼運動,石頭城段挺直的懸崖峭壁屹立于長江岸邊,遠遠望去,清涼山像一只臥伏的猛虎,鬼臉城段如高昂的虎頭,諸葛亮謂之“鐘山龍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因風化水蝕,使原來平整的巖面變得凹凸不平,猶如一張面目猙獰恐怖的“鬼臉”。鬼臉之上是磚砌的城墻,因此被稱為鬼臉城。石頭城段保存著高20米,長1000米的明代城墻。該段城墻是明城墻中最為雄偉的段落,1988年1月3日被國務院發(fā)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03年南京老城改造建設中,市區(qū)政府投資了1個多億對該地區(qū)進行建設,一期工程總面積約75000平方米已經(jīng)竣工,重現(xiàn)石頭城雄偉的氣魄,復建鏡……[詳細]
頤和路13號民國建筑(林彬舊居)
  林彬舊居建于1935年以前,其占地面積1166.46平方米,共建有西式風格的主樓1幢,平房1幢,建筑面積約350平方米,其原產(chǎn)權(quán)人為林彬,產(chǎn)名登記為林佛信。解放前由林自住,1949年6月15日,因戶主逃臺而由市房管局代管,后由三野部隊和軍區(qū)司令部招待所先后住用。目前,該處建筑基本保持它原有的建筑風格,其主樓坐北朝南,假三層,黃色外墻,人字頂,青瓦,帶老虎窗和壁爐,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現(xiàn)為南京軍區(qū)司令部某干部住宅。院內(nèi)環(huán)境和房屋保護均很好。林彬(1893-1958年)字佛信,浙江樂清人,早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法學系,曾任高等法院庭長,推事,最高法院審判官,國民政府參政院參事,國民政府立法院一至四屆立法委員,1946年當選“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當選”行憲國民大會“代表,去臺灣后,仍為國……[詳細]
南京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位于南京龍蟠里20、22號。魏源(1794——1857年)道光進士,我國杰出的思想家、史學家和詩人,愛國名臣林則徐的摯友。其巨著《海國圖志》最終由60卷擴充至100卷,充溢著強烈的愛國熱忱,對后來的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都曾產(chǎn)生過積極影響,成為我國不朽的文化遺產(chǎn)。魏源故居,原稱“湖干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取《大雅》的篇名“卷者曲也,阿者大也”。磚木結(jié)構(gòu),三進九間,魏源后半生居此著書立說,完成《海國圖志》。魏源家族先后有80余人在這里住過。太平天國失敗時,相傳天王洪秀全的一位王妃熊氏逃難至魏宅,三年后引渡佛門,法名“覺義”,以魏宅的一半設庵堂,取名“普渡庵”,又俗稱為“皇姑庵”。后魏氏家道逐漸衰敗,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魏宅已拆毀殆盡,僅存兩間瓦房,魏源親題“小卷阿”石刻宅名在“文革”……[詳細]
獅子嶺兜率寺
  獅子嶺兜率寺是金陵四十景之一!岸德省笔氰笪淖g音,意為“受樂知足而生喜足之心”! 《德仕聞(chuàng)建者乃明代江浦高僧鄭繼蕃(即柏庵和尚)。該寺雄居深山,前有獅子峰,后有臥龍崗,群山環(huán)抱,古木參天,空靈靜謐,修持圣地。明清以來,代有高僧碩德來此演經(jīng)習道,名聲大振,享譽內(nèi)外! 〗陙碓撍碌靡灾匦,諸多莊嚴設施相繼建成,且結(jié)束百年不通電的歷史,水泥路取代昔日崎嶇山道,汽車可直抵寺門。寺內(nèi)佛光生輝,香火不絕,中外游客,紛至沓來。每逢陰歷正月十五日廟會,更是人山人海,十里山道,車水馬龍! 《德仕伦〕帜90高齡的大和尚圓霖大師。圓霖不僅善傳經(jīng)說法,對于詩書畫頗悟精要,功底深厚。其書法直追弘一風范,香港佛學院院長達道大師稱圓霖書法為“弘一大師再現(xiàn)”,圓霖也自栩為“弘二”。圓霖擅畫山水,喜作梅、竹、蘭,尤工佛……[詳細]
莫干路6號民國建筑(范漢杰舊居)
  范漢杰舊居建于1937年以前,其院落占地面積900平方米,建有磚木結(jié)構(gòu)的西式樓房1幢,平房3幢,建筑面積394平方米其中主樓建筑面積346.4平方米,原產(chǎn)權(quán)人為許搟方。許搟方,偽立法委員,解放前夕逃往香港,1946年許將該處出讓給范漢杰居住,直至解放前夕。解放后,該處由市局代管,先后由二野秘書處,炮兵司令部某部門住用,目前,該處現(xiàn)有主樓、平房各1幢,其主樓坐北朝南,高二層,米色外墻,四坡頂,紅瓦帶壁爐,現(xiàn)該處為南京軍區(qū)空軍司令部某干部住宅,房屋保護及院內(nèi)環(huán)境均較好。范漢杰(1896-1976),廣東大埔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yè)后留學日本、德國。曾任團長、師長、指揮部高參,副軍長,軍事委員會第一廳廳長,27軍軍長,鄭州警備司令部司令,38集團軍司令、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副總司令、東北……[詳細]
谷里街道民國軍事設施
  谷里街道民國軍事設施,分布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谷里街道周村、祖堂、箭塘三個社區(qū)。 民國21(1932)年12月,軍事委員會參謀部-成立城塞組,在德籍軍事顧問的參與下,統(tǒng)籌修筑江海防要塞和國防工事。民國25(1936)年2月,由張治中將軍負責,國防工事建設全面鋪開,在京滬間主要防御方向上構(gòu)筑了吳福線和錫澄線兩道國防工事線,組成南京外衛(wèi)線防御陣地。南京附近的防御丁事,由吳和宣主持的參謀部-城塞組負責修筑。以江寧縣為主的南京東南正面陣地和南京長江渡河點暨城廂警衛(wèi)工事及各地下室工事均于同年構(gòu)筑完成,為南京內(nèi)衛(wèi)線防御陣地。 谷里街道民國軍事設施是民國25(1936)構(gòu)筑的內(nèi)衛(wèi)線防御陣地的組成部分,這組位于南京城東南的軍事設施現(xiàn)存碉堡有5座,其主體均為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單體占地面積約8—13平方米。雖歷經(jīng)7……[詳細]
傅抱石紀念館(漢口西路傅抱石舊居)
  傅抱石紀念館傅抱石先生早年因國畫大師徐悲鴻的引薦,留學日本,進人東京帝國美術(shù)學校學習,1937年歸國后在南京中央大學藝術(shù)系任教。他一生孜孜不倦探索中國傳統(tǒng)繪畫理論,俯瞰六朝,學習石濤、米芾、揚州八怪等名師畫技,創(chuàng)造出獨樹一幟的“抱石皴”山水技法,寥寥數(shù)筆,即可取得群巒競秀、氣象森蔚之效果,尤其是畫瀑布、雨景,更是技高一籌,有“傅氏風雨下鐘山”之美稱。傅抱石故居主樓為依山而建的兩層西式別墅,聳立于青松翠竹之間,環(huán)境幽雅,庭院中有傅抱石先生漢白玉半身雕像,主樓內(nèi)已辟為陳列室,主要陳列傅先生各個時期的照片、理論著作、畫集、印譜、部分畫稿。同時陳列傅先生生前畫室(復原),室內(nèi)的畫案、青銅筆架、博古架等,壁上懸掛郭沫若和齊燕銘的匾額“南石齋”,以及傅先生沒有畫完的大幅山水畫。傅抱石紀念館現(xiàn)任館長為傅二……[詳細]
白下路273號近代建筑(張佩綸宅)
  白下路273號近代建筑位于秦淮區(qū)白下路273號,年代為民國。張佩綸宅位于南京市白下路273號,建于1912年。原為清代張侯府,系江南提督張云翼所建。同治年間,為張佩綸所購居,其時共三座樓,現(xiàn)僅存一座。這是一座極為講究的中西合璧外廊式建筑,建筑面積約504平方米。相傳為李鴻章女兒李菊藕的--,故又名“小姐樓”。該建筑高大寬敞,坐北朝南,磚木結(jié)構(gòu),回廊環(huán)繞,青磚做主題,紅磚做門拱,建筑正面中間為正門,進門處有五級臺階,門的兩側(cè)各有三扇窗戶且左右對稱,二樓與一樓相同,中間為門兩側(cè)為窗。建筑呈回字形,房屋居中,東西側(cè)長約16米,有6根立柱,南北側(cè)長約15米,有5根立柱,整個建筑框架由18根廊柱圍成。1927年國民政府立法院曾設于此辦公。2006年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錄。2010年以編號2010……[詳細]
吳武狀公祠門樓
  吳武狀公祠門樓[浦口區(qū)泰山街道辦事處滄波門居委會,東門左所后街96號·清·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紀念清同治十一年至光緒六年(1872-1880)浦口駐軍統(tǒng)領吳長慶(《清史稿》有傳)所建。吳長慶為淮軍將領,袁世凱出其門下,南通狀元張謇和其兄張詧曾在此浦口做過他的幕僚。吳長慶在浦口東門駐扎期間,主持了朱家山河的開挖工程,朱家山河建成后溝通了長江和滁河水系,促進了浦口東門的商業(yè)繁華興盛。吳長慶死后,浦口地方建了吳公祠以示紀念。吳公祠就位于朱家山河邊,1905年浦口最早的新式學堂曾建于此。目前公祠現(xiàn)僅存門樓及兩側(cè)房屋三間,門樓上方嵌有“吳武壯公祠”青石題匾。面闊三間12.6米,進深五檁6.1米。目前,吳公祠門樓和原東門小學內(nèi)的所有建筑均閑置。2012年泰山街道對這組建筑開展了維修工作,有關(guān)方案已經(jīng)……[詳細]
頤和路11號民國建筑(英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
  頤和路11號英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建于1936年,其占地面積1130平方米,共有磚木結(jié)構(gòu)的西式樓房2幢,平房1棟,建筑面積523.8平方米,產(chǎn)權(quán)人為劉既漂。1946年。劉既漂將房子租給英國大使館空軍武官處使用。至1949年9月16日英國人遷出,即由劉妻兄潘樹榮遷入入住。1951年6月該房由市房產(chǎn)局代管。目前此處現(xiàn)有主樓及附屬小二樓、平房各1幢,該樓坐西面東,磚木結(jié)構(gòu),高三層,水泥黃磚交錯外墻,四坡頂,紅瓦,二樓東南側(cè)為走廊兼露天陽臺,北側(cè)附屬小二樓連接主樓,外墻仍為米黃色拉毛裝飾,東南側(cè)平房1間北側(cè)連接主樓,其整體形狀為正圓形,水泥外墻,圓形頂,頂上一圓形陽蓬,原為一圓形小舞廳,頂上北側(cè)連著主樓二樓走廊,整幢建筑,構(gòu)思新穎,造型獨特,具有典型的西洋風格。劉既漂:出身年月不詳,法國留學生,曾任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