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左线,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曰本女人**全视频免费毛片,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网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內蒙古自治區(qū) > 呼和浩特市旅游

呼和浩特市文物古跡介紹

呼和浩特大召寺
  蒙語稱“依克召”,意為大廟。漢名原為弘慈寺,后改名無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舊城區(qū)。明隆慶年間(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譯作“俺菩”)受封為順義王后,與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歸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萬歷八年(1580)寺成,因供奉銀佛像,俗稱銀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稱“阿勒坦召”的。清康熙年間(1662―1721),擴展召廟規(guī)模,大殿改覆黃琉璃瓦。佛殿內有高2.55米的銀鑄釋迦牟尼像。釋迦牟尼像前有一對金色木雕巨龍,蟠于木柱之上,作雙龍戲珠狀。殿前漢白玉方形石座上,有明天啟七年(1627)鑄造的一對空心鐵獅,昂首仰視,形象別致。召廟內另有山門、過殿、東西配殿及九間樓等建筑。寺前原有玉泉井一口,泉水清冽,被譽為“九邊第一泉”,并將此5字雕成匾額,懸掛在山門上。大召占地面……[詳細]
2、昭君博物院 AAAA
昭君博物院
  昭君博物院地處呼和浩特市南郊,是由王昭君墓及其一系列紀念建筑設施組成,占地面積205畝,是國家4A級景區(qū)。王昭君墓,蒙古語稱為特木爾烏兒虎,意為“鐵壘”,文獻記載亦稱“青!,從唐代開始有明確記載。據考證,它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筑而成,高達33米,底面積13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象征民族團結、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發(fā)展的歷史豐碑。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時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興山縣)。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選入后宮,為漢元帝待詔。公元前33年,在漢匈兩族人民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形勢下,王昭君自愿請行出嫁匈奴,做了單于的閼氏,促使了漢匈兩族之間保持了近半個世紀的和平相處。在中國歷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獻身于中華民族友好事業(yè)的偉大女性。在民間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詳細]
3、五塔寺 AAA
五塔寺
  五塔寺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南部,原名金剛座舍利寶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為五塔寺。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間,高約16米,塔身均以琉璃磚砌成,塔身下層是用三種文字刻寫的金剛經-,上層則為數以千計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瓏秀麗是一座磚石結構的-教塔,和首都北京大真覺寺五塔相比,也毫不遜色。塔后嵌有三副石刻畫,分別為“須紗山分布圖”、“六道輪回圖”、蒙語“天文圖”。塔座是一個長方形高臺,上有五個方形小塔,塔為磚石結構,塔身下半部鑲嵌著蒙、藏、梵三種文字書寫的金剛--;塔身上半部為千佛龕,千佛龕中有1119個鎏金小佛像。塔身南面正中開券門,門上方有滿、漢、藏三種文字所寫的塔名匾額。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后照壁上的蒙古文石刻天文圖,是現存的世界上最完好的用蒙古文標注的天象資料,已將外國天文……[詳細]
4、席力圖召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席力圖召
  席力圖是蒙古語,意為“首席”或“法座”。席力圖召漢名“延壽寺”,為康熙所賜。該召坐落在呼和浩特舊城玉泉區(qū)石頭巷北端,坐北向南。據史料記載,明萬歷九年(公元1582年),土默特蒙古部阿勒坦汗死后,其子僧格都楞繼承了汗位。他執(zhí)政后,效仿他父親的作法,決定邀請三世0索南堅措到內蒙古右翼各部傳播宗教。三世0接受了他的邀請。為了迎接索南堅措三世0的到來,僧格都楞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5年)為他建立了這座小-廟--席力圖召。后在清康熙、雍正、咸豐和光緒年間,經不斷擴建和修繕,成為呼和浩特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教寺院,并掌握著這個地區(qū)的黃教大權。召廟建筑宏敞,風格獨具.雖經四百年風雨和-,仍保留較完整。世0來到呼和浩特傳教期間,西藏方面派高僧希迪圖噶卜楚專程來看望他。1588年,0三世圓寂,死前他留下遺囑,命……[詳細]
烏蘭夫故居
  -故居位于土默特左旗塔布賽村,距察素齊鎮(zhèn)24公里,東距呼和浩特市70公里,西距包頭市110公里,現占地1530平方米,建筑面積560平方米。-故居,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同志的出生地,F存正房、東房、西房二十六間,共560平方米。正房內陳列著-同志青少年時期的學習用具和參加革命后的部分遺物,反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成長經歷和豐功偉績,以及他的偉大人格、崇高精神和革命事跡。故居已是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之一。2007年,旗政府委托內蒙古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專家,完成了-故居紅色旅游區(qū)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的編制并通過了專家的評審。按照規(guī)劃要求,2007年投入5143萬元,完成了衛(wèi)生院、柏油路、民小教學樓、獸醫(yī)站、農家樂大院、劇場等項目的建設。整個景區(qū)由紅色旅游區(qū)、民俗村、農家樂接待區(qū)、香瓜采摘基……[詳細]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位于市區(qū)舊城北門外,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一座清真寺。當年,大批回族居民自新疆遷到呼和浩特,在以后的年代里,他們漸漸在這里站穩(wěn)了腳跟,并建造了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清真寺。位于市區(qū)舊城北門外,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一座清真寺。當年,大批回族居民自新疆遷到呼和浩特,在以后的年代里,他們漸漸在這里站穩(wěn)了腳跟,并建造了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清真寺。該寺占地4000平方米,坐東向西的格局表現出對圣地麥加的尊崇。大經堂大殿是清真寺的主要建筑,高大宏偉,莊嚴肅穆,在大殿柱子上刻有《古蘭經》-,穹頂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風格。后院有講堂、穆斯林浴室等,院東南側有一座灰色塔樓,樓高33米,六角攢尖頂,樓內有木質樓梯,登樓可眺望全市風景。清真大寺內的裝飾紋樣都用阿拉伯文、幾何線紋和各種植物做題材……[詳細]
康熙平定噶爾丹紀功碑
  康熙平定噶爾丹紀功碑原稱圣祖御制崇福寺碑,位于呼和浩特市舊城席力圖召和小召(崇福寺)內。清康熙皇帝平定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后,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制刻碑,用以紀念平叛的勝利,表彰兩寺-助戰(zhàn)功績。石碑兩通均用滿、蒙古、藏、漢四種文字銘刻,各書兩石,每面分刻一種文字,每石各建有一座八角攢尖頂式碑亭。碑文敘述平叛經過及意義的文字相同,但分別表彰兩寺-功績的文字稍異。席力圖召的石碑尚存原地;小召的石碑已移存內蒙古博物館內。碑文記載賜予小召的甲胄、寶刀,過去每年春節(jié)公開展覽,名為晾甲,屆時傾城出動前往觀賞,今亦由內蒙古博物館收藏.有蒙藏文碑一塊現存于呼和浩特市席力圖召廟,滿漢文碑一塊存于內蒙古博物館,用四種文字刻寫,內容基本一致,F將漢文碑文抄錄如下:朕惟歸化城為古豐州地,山環(huán)水互,……[詳細]
廣化寺造像
  清朝賜名“廣化寺”,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畢克齊鎮(zhèn),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喇嘛洞召是呼和浩特地區(qū)“八小召”之一。喇嘛洞召位于呼和浩特舊城西北大約80多里的大青山南麓,地處今土默特左旗境內。因位于東喇嘛洞召以西(崇禧寺),故又稱“西喇嘛洞召”。 相傳,該寺由來自西藏的高僧察罕博格達-于明朝萬歷初年興建。該寺是呼和浩特地區(qū)興建的第一座藏傳佛教寺院。21世紀初,喇嘛洞召一層外面懸掛的一塊黃色牌子上寫著:“喇嘛洞俗稱銀洞,是開山祖師博格達察罕喇嘛修行的山洞。博格達察罕喇嘛于明朝萬歷年間在此山洞長齋誦經,坐禪苦修,收徒度眾,講經說法,1627年(明天啟七年)坐化。眾弟子將其靈體以坐姿密閉于山洞內,被尊為一世-,后將山洞修為佛寺。從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開始,在山下修建殿堂,形成廣……[詳細]
9、烏素圖召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烏素圖召
  烏素圖,是蒙古語,意為“有水的地方”。該召坐落在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市郊區(qū)攸攸板鄉(xiāng)烏素圖村西溝口的臺地上,距市區(qū)西北13公里處。烏素圖召依山傍水,山溝杏柳成蔭。春則花鳥爭妍,夏則桑麻競秀,秋看黃葉,冬賞雪峰。一年四季都有隨時變幻的濃裝淡抹之美。召后有東西橫亙的趙長城遺跡,地表有突起的夯土成墻,登臨長城眺望,俯仰山川,廣袤無際。放眼遠眺,青城在云煙繚繞之中,大黑河猶如一條巨龍向西奔流匯入黃河,火車在原野上飛掠而過,土默川山河構成一幅又一幅美麗的畫卷,盡映眼簾。烏素圖召現已成為游覽勝地。烏素圖召,實際上是指當地舊有的七座寺廟的總稱。因它們相距不遠,毗鄰相連,又地處烏素圖村旁,所以都統(tǒng)稱烏素圖召,這里過去曾有七座召廟,以慶緣寺為中心。東有長壽寺、西有茶坊廟,東北有法禧寺、西北有藥王廟。正北有羅漢寺……[詳細]
內蒙古賽馬場
  內蒙古賽馬場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是目前亞洲規(guī)模最大的賽馬場,占地面積為3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329平方米。比賽場地內,分別設有障礙馬術場、技巧表演場、標準環(huán)形速度賽馬跑道等?赏瑫r進行比賽活動。場地東側是由主席臺、觀眾臺組成的建筑體,長達275米,最高處達36米,在寬闊的大屋頂上,有四座蒙古包式的建筑,一大四小。蒙古包的穹廬頂上用藍白色勾勒出白云紋圖案,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觀禮臺可容貴賓700余人。賽馬場東西長750米,南北長405米,跑道呈橢圓形,寬18米,周長2000米。整個賽馬場外可供10萬人觀看比賽。在內蒙古賽馬場可以觀賞到內蒙古馬術隊表演的精彩節(jié)目:馬上體操、乘馬斬劈、馬上射擊、射箭、輕騎賽馬、馬上技巧等蒙古民族的傳統(tǒng)體育節(jié)目。另附設12個貴賓休息室、2個健身房、45……[詳細]
金剛座舍利寶塔
  金剛座舍利寶塔坐落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五塔寺原名“慈燈寺”,五塔的正名是“金剛座舍利寶塔”,為寺內的一個重要建筑。“金剛”在梵語中是“堅固”的意思,上立五塔表示是五方的佛主,其形式來源于印度佛陀迦耶的精舍。金剛座舍利寶塔是清代雍正五年到雍正十年間(1727~1732年)修建的,呼和浩特市這座五塔是中國現存的五座金剛座舍利寶塔中建造時間較早的一座。全塔由塔基、金剛座和頂部的五座玲瓏寶塔組成,塔通高16.5米,金剛座平面呈“凸”形,拾級登上臺基,拱門上鑲嵌著漢白玉石的匾額,以蒙、藏、漢三種文字刻著“金剛寶座舍利寶塔”八個字。環(huán)塔而行,塔身表面布滿了雕刻,有佛、菩薩、佛跡、景云、菩提樹、金剛杵、四大天王、五佛寶座等圖案以及1119尊姿態(tài)各異的鎏金小佛像,雕刻精致,巧奪天工,可以說是清代雕刻藝……[詳細]
12、金鑾殿
金鑾殿
  金鑾殿金鑾殿生態(tài)旅游區(qū)位于畢克齊鎮(zhèn)北的大青山自然保護區(qū)內。據《北史》記載,北魏道武帝巡幸陰山,曾在山頂建造行宮,遂將這座挺拔的高山叫“金鑾殿山”。金鑾殿景區(qū)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獨特,地域空間博大,輻射范圍廣闊。其西南有一座奇峰異景,一牛狀的風蝕巨山尾西首東而臥,仰首處正好有兩座小石峰,似一對倚角直刺青天,如同旋風扶搖直上,頂天立地,被人稱為“牛角旋峰”,是呼市舊八景之一。山巔四周懸崖絕壁,如同一座空中堡壘。站在山峰上遠望,黃河如帶,平川凝碧,近看坡坡錦繡,山丹搖曳,景色奇異,令人流連忘返。在金鑾殿西南、入溝不遠即為千樹背。千樹背東起金鑾殿山頂,西至石門溝底,總面積7000畝。區(qū)域內植被繁茂,喬木有云杉、落葉松、油松、白樺、山楊,灌木有繡線菊、虎榛子、山黃桿、黃玫瑰,草本有大葉糙蘇、大黃、遠志、黃苓、……[詳細]
云中郡故城
  云中郡故城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古城村西,土默川腹地,為戰(zhàn)國至隋唐時期的遺址。其城垣周長約8公里,呈不規(guī)則狀,墻體夯筑,東、西、北三面城墻破壞嚴重,唯南城墻存留較完整。城墻夯土中含有戰(zhàn)國至西漢陶片,外層夯土還夾雜北朝遺物。出土有漢魏北朝、戰(zhàn)國、秦代的遺存。城中心有一高大土丘,為鐘鼓樓遺址,曾出土北魏大代太和八年鎏金銅佛像一尊。城西墻外有古墓群。云中郡故城遺址南墻長1920米,殘高4.5米,寬6.5米,夯層厚8~12厘米。城墻夯土中含有戰(zhàn)國至西漢陶片,外層夯土還夾雜北朝遺物。城內地表散布的陶片瓦礫大都是漢魏北朝遺物,下土中有戰(zhàn)國、秦代遺存。西南隅散布有石柱礎、磚瓦等北朝遺物,原為一方形小城,當是官署所在。城西墻外有古墓群,曾發(fā)掘東漢閔氏壁畫墓一座。史載戰(zhàn)國趙武靈王曾于陰山河曲筑……[詳細]
14、王昭君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昭君墓
  王昭君墓,又稱“青冢”,蒙古語稱“特木爾烏爾琥”,意為“鐵壘”,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漢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歷史。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漢族。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昭君自愿出嫁遠入匈奴,后立為寧胡閼氏,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F在的昭君墓是20世紀70年代重新修筑的,占地面積3.3公頃,墓高33米,墓身呈臺體狀,墓頂建有一座涼亭,是一座人工夯筑的大土丘,是昭君的衣裳冠墓。昭君墓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綠如茵,故有“青!敝Q。墓地東側是歷代名人為昭君墓題寫的碑……[詳細]
呼和浩特大窯遺址
  大窯文化遺址發(fā)現于1973年10月,當時考古工作者發(fā)現了石核、石片,石斧等387件,引起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重視。經1976年到1984年進一步的發(fā)掘和科學研究,經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裴文中和呂遵諤先生鑒定,肯定為舊石界時代早期的遺跡,是一石器制造場。這一遺址是國外罕見的舊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遺址,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大窯村南山坡是橫亙在內蒙古西部的陰山山脈大青山南面的支脈,山下有溪澗流水,適宜于遠古人類的居住。山上盛產燧石(通稱做打火石),遠古的居民就用它來打制各種石器。他們就地打制石器,使用過的石核和敲砸器等工具至今仍然隨地可見,打擊剝落下來的石片和石屑,以及未打制成功的半成品更是堆積如山,偶爾還可從地下堆積層中找到已經使用過的石器。估計,遠古人類的居地,應在附近的大青山麓,只是由于年……[詳細]
唐代單于大都護府遺址
  位于烏蘭察布盟和林格爾縣土城子。所謂單于大都護府,就是統(tǒng)領漠南突厥族所住地區(qū)府州的首府,是漠南突厥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唐王朝在今和林格爾筑城,設立了云中都護府。遺址至今清晰可見。城墻用土夯筑,殘存最高的約5米,外城平面略似菱形。東墻長1750米,西墻長1200米,北墻長1250米,南墻已被寶貝河水沖刷,殘長500余米,F在東、西、北三面還可看到城門遺址和甕城遺址。外城南部有內城,俗稱皇城,略呈方形,每面長約500米。城中文化堆積層以內城為最厚,其中有大型建筑的臺基,地表還殘存有石柱礎,并有密集的碎磚瓦和陶次片。從地表調查看出,這座城是唐代在東漢、北魏時期舊城廢墟北部建筑起來的。唐代以后的建筑物又迭壓在內城中,形成了3-5米厚的文化堆積,有的凸出地表約2-3米。早在……[詳細]
綏遠城墻和將軍衙署
  綏遠城墻位于呼和浩特新城區(qū)北垣街和東護城河北巷。清雍正年間為加強戰(zhàn)備,雍正帝將駐守在長城以內的大同右衛(wèi)城屯兵北移至長城之外,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舊城)東北五里另筑新城作為屯兵之用。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動工,歷時兩后竣工,乾隆賜滿漢名“綏遠城”。綏遠城是清代營建城垣為數不多的實例。墻原高二丈九尺五寸、頂寬二丈五尺、底寬四丈,現存東北隅城墻700余米,馬面四處。將軍衙署位于新城區(qū)西街,為綏遠城將軍辦公衙門和生活府邸,清廷對綏遠城區(qū)執(zhí)行政治、軍事統(tǒng)治的最高機構。整個建筑群包括五進院落,由東西跨院及中間院落三部分組成。綏遠將軍衙署是嚴格按照清廷《大清會典》及八旗駐防城的要求營建的官式衙署建筑群,它的建筑布局、結構、形制代表了這一歷史階段的營造規(guī)范制度和技術水平。其規(guī)模之大、保存現狀之好,為清代……[詳細]
和林格爾東漢壁畫墓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和林格爾漢墓位于烏蘭察布盟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鄉(xiāng)境內的一座土山上。墓分前、中、后三主室和三耳室,全長約20米。墓壁、墓頂及甬道兩側有壁畫50多幅,榜題250多頂。這是我國考古發(fā)掘迄今所見榜題最多的漢代壁畫。這些壁畫形象地反映出東漢時期我國北方多民族居住地區(qū)的階級關系、民族關系和社會生活面貌。從壁畫內容及榜題得知,墓主為東漢王朝派到北方民族雜居地區(qū)的最高---使持節(jié)護烏桓校尉。壁畫內容有反映死者的仕途經歷,以及升遷各任時的車馬出行圖;有死者歷任官職所在城市和府舍的官府圖;有反映統(tǒng)治階級生活的飲宴、舞樂、百戲等描繪;有反映東漢時社會生產活動的場面,如農耕、莊園、牧馬、放牛等圖;有當時社會生活的寫照,如少數民族的裝束、發(fā)式、相貌,以及祥瑞圖和一些圣賢、忠臣、孝子、烈女的故事圖等等![詳細]
清固倫恪靖公主府博物館
  清固倫恪靖公主府,是康熙皇帝第六女恪靖公主下嫁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親王敦多布多爾濟后居住過的府邸,約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四十五年間(1697-1706)年,是內蒙古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皇家品級建制的府邸。它是研究清代北部邊疆地區(qū)建筑及其歷史不可多得的實物依據、也是邊疆各族人民友好團結、共同開發(fā)邊疆、建設邊疆的歷史見證。清和碩恪靖公主府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呼和浩特博物館館址。2009年4月30日,固倫恪靖公主府專題陳列經過兩年半的籌備,配合公主府古建筑維修工程的告竣,正式對外開放,標志著全國唯一的固倫恪靖公主府博物館正式確立,成為內蒙古特色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于社會。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固倫恪靖公主府,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是康熙皇帝的六女兒下嫁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詳細]
呼和浩特飛來寺
  飛來寺坐落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單臺子鄉(xiāng),距萬家寨水庫5公里,俗稱“山神廟”。相傳此寺是在一夜之間由一股狂風從南方搬來,故稱其為“飛來寺”。萬家寨水庫建成后,飛來寺西的溝谷變成了“湖”,使飛來寺周圍環(huán)境變得更加優(yōu)美。關于這飛來寺,有著悠久的歷史。據當地的老人們講,傳說在一千多年前唐末宋初的一個非常安靜的夜晚,既沒有風的呼嘯,也沒有云的飄移。就在人們已經進入夢想的時候,突然,一陣驚天動地的龍卷風挾著一樣東西從天而降。等大風過后,疑惑不解的人們才驚奇地發(fā)現,一座廟堂竟然出現在山神廟。就這樣,當地的人們把這座在一夜之間出現的廟堂取名“飛來寺”。飛來寺古老的傳說與優(yōu)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著八方的來客,值得到此一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