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廣化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東莊村東南200米。坐北朝南,東西長103.81米,南北寬132.27米,占地面積為1.28萬平方米。據(jù)清《五臺縣志》記載,建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現(xiàn)存建筑除文殊殿、大雄寶殿及耳殿為清代遺構,余皆為新建。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天王殿、文殊殿和大雄寶殿,兩側為鐘鼓樓、僧舍等,兩側又建有偏院,為五觀堂、僧舍、塔、廁所等。大雄寶殿石砌臺基,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廡殿頂,四周圍廊,七檁前后廊式構架,頂設方格平棊,前檐明、次間、后檐明間均設四扇六抹球扇門,殿內佛臺新塑菩薩像4尊,寺內存有經(jīng)幢5座,塔2座。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
五臺山十方堂又稱廣仁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楊林村營坊自然村內。坐北朝南,東西長57米,南北寬101米,占地面積5757平方米。據(jù)寺內石碣記載,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曾撥款予以維修,除齋堂、居士樓為現(xiàn)代建筑外,余皆為清代遺構。三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天王殿、獻殿、大雄寶殿和如來殿(后殿),兩側為鐘樓、鼓樓、配殿、齋堂及客房。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寬14.6米,深11.4米,高1.33米,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七檁前后廊式構架,頂設方格平棊,四周圍廊,廊柱間設青石質欄桿、欄板,前檐明、次間均設四扇六抹球紋隔扇門,柱頭兩端設騎馬雀替,上鏤雕龍鳳圖案。殿內正中佛臺……[詳細] |
五臺山七佛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東莊村東約250米。坐東朝西,東西長80.71米,南北寬179.12米,占地面積為1.45萬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清《五臺縣志》記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建,F(xiàn)存七佛殿為清代遺構。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華嚴三圣殿、七佛殿,兩側為耳殿、配殿,近年來在主院北側又新建韋馱殿、文殊殿、大雄寶殿、鐘鼓樓和僧舍,南側又新建七佛塔及偏院一座。七佛殿石砌臺基,寬12.1米,深12.5米,高0.94米。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七檁前后廊式構架,前檐明間設四扇六抹隔扇門,次間為四扇隔扇窗。殿內佛臺上一字排列新塑7尊。寺內存宋代陀羅尼經(jīng)幢3座,明成化四年(146……[詳細] |
普壽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東莊村中。坐北朝南,東西長255米,南北寬428米,占地面積10.9萬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清涼山志》載,清代重修,F(xiàn)建筑均為重建。三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法堂,兩側為鐘樓、鼓樓及念佛堂、客堂、五觀堂。寺內存金泰和二年(1202)殘功德幢1座。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
五臺山善財洞,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楊林村營坊自然村東約400米。坐東朝西,東西長144.8米,南北寬163.3米,占地面積約2.37萬平方米。據(jù)清《五臺縣志》記載,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光緒三十三年(1907)重修,F(xiàn)存建筑為清代建筑。四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牌坊、大門(山門)、垂花門、大雄寶殿和彌勒殿,兩側新建東西跨院、配殿及新建齋堂,北面新建居士樓、僧舍,彌勒殿后新建高塔。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寬15.5米,深11米,高1.36米,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五檁前廊式構架,頂設方格平棊,明、次間設四扇六抹格扇門,稍間為格扇窗。殿內佛臺上供一佛二菩薩,兩側為十八羅漢新塑,共……[詳細] |
毛澤東路居紀念館位于縣城文化館內(時為中共神池縣委駐地)。1948年4月5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周恩來及任弼時、徐特立等一行由晉綏邊區(qū)出發(fā),向河北省西柏坡行進時,經(jīng)岢嵐、五寨達于此,留宿一晚。聽取縣土地改革工作團土地改革和整黨建黨工作匯報。周恩來曾登西城觀西海子。次日東去代縣。1968年神池縣革命委員會遂將毛澤東當年路居3間正房及辦公桌椅、雙人床原樣陳設供人瞻仰。2006年縣政府出資作了重新修繕,除原樣保留毛澤東豐功偉績館外,增設了神池民俗館。1948年4月5日下午5時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途中經(jīng)過神池縣城,當時的土改工作團團長鄭林就把中央領導們安排在這座院落里。在這兒,……[詳細] |
通道終極,是山崖中腰的大巖洞和洞前的大殿。殿建3間,出檐翹揚。殿內主供八臂十一面觀音,觀音面部著白、紅、綠、藍等色,表示種種變化的法像。兩側還供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教祖師宗喀巴。殿后左側有一小洞,傳說這里是清康熙年間六世0-倉央嘉措避難-的地方。此外還有傳說該寺中部巖畔的建筑是十三世0-的-所在。因此藏族佛教徒朝五臺山,觀音洞是必到之地。棲賢寺又稱觀音洞,位于南山寺北側的棲賢谷口,距臺懷鎮(zhèn)約5公里。寺院建造在懸崖上,從崖底的下院開始,鑿石為階,在凸出的石壁上蓋有亭子和殿堂僧舍。下院正面建有5間殿堂,當中一間為穿堂,接著便是巖壁下的短窄石階通道,通道中段,外側凸起的巖石上建有六角亭,稱為觀音……[詳細] |
極樂寺,位于代縣峨口鎮(zhèn)上木角村南約2000米的獅子山中。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為清代風格。依山而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積2923平方米,F(xiàn)僅存大殿基址和東西僧舍,余皆為新建。僧舍為石券窯洞結構。寺內現(xiàn)存清康熙十八年(1679)鐵云板1塊。2002年,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極樂寺,東鄰繁峙縣石佛寺,南與圭峰寺隔嶺相望,西毗峨口白云寺,北連洪濟寺。舊屬繁峙縣,1955年劃歸代縣峨口鎮(zhèn)。清朝同治年間,以生活簡樸、學習刻苦、持戒精嚴而著稱的清末民初、兼祧臨濟、曹洞二宗法脈的湖北鐘祥籍宗門高僧清一禪師(1842-1916)到五臺山朝禮文殊菩薩道場,發(fā)現(xiàn)這里山高路險,……[詳細] |
洪濟寺,位于代縣峨口鎮(zhèn)下木角村東。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寺內碑載,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道光四年(1824)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積3118平方米。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建有過殿(前為官老爺、后為地藏王)、大雄寶殿,兩側為東耳殿和東配殿,F(xiàn)存大雄寶殿為明代遺構,余皆為清代建筑。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基寬10.7米、深8.2米、高0.2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五檁無廊式構架,施斗栱五踩雙昂,平身科一攢,前檐明、次間施四扇六抹格扇門,殿內兩山及后墻施有彩繪壁畫35.84平方米。過殿石砌臺基,基寬10.55米、深12.15米、高0.1米。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七檁前后廊式構架,……[詳細] |
五臺山明月池,也稱觀海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黃土咀村北約1600米。坐北朝南,東西長62米,南北寬41米,占地面積為2542平方米。據(jù)明《清涼山志》載,始建于北宋。明成化年間(1465——1487)、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修。除東偏院、木牌樓為新建外,余皆為清代遺構。 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木牌樓、天王殿和金剛殿(金剛密跡殿),兩側為便門、配殿,東側設跨院一所。金剛殿石砌臺基,寬13.35米,深9.8米,高0.84米,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前重檐后單檐硬山頂。六檁前廊式構架,前檐上下層斗栱一斗二升交麻葉,明、次間均設四扇六抹斜方格扇門。殿內佛臺后排塑密跡金剛,前排塑三世佛,兩山佛臺為十……[詳細] |
五臺山海會庵,位于五臺縣金崗庫鄉(xiāng)金崗庫村西北約1500米。坐北朝南,東西長64.61米,南北寬60.45米,占地面積3905.67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 清光緒十年(1904)重建,民國初年重修。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建筑。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天王殿)、觀音殿和大雄寶殿,兩側為鐘樓、鼓樓、耳殿及配殿。除念佛堂與西南角庫房外,余下的建筑皆為清代遺構。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寬19.35米,深10.4米,高1.1米,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七檁前后廊式構架,檐柱間雀替浮雕二龍戲珠及雙鳳朝陽圖,明、次間設四扇六抹雪花紋、梅華紋、回環(huán)紋格扇門。殿頂明間辟斗八藻井,兩山墻工筆重彩繪佛本生故事,總面積……[詳細] |
晉察冀邊區(qū)銀行舊址,位于五臺縣石咀鄉(xiāng)石咀村普濟寺南側。民國二十七年(1938)3月2日,晉察冀邊區(qū)政府利用普濟寺南院,改建成立邊區(qū)銀行,下設冀晉、冀察、冀中三個分行。首任經(jīng)理關學文,職工20余人,8月撤至河北阜平。舊址現(xiàn)有金庫1座,設在南廂房內墻根石洞內,洞口寬0.7米,高1.73米,洞內分上下兩層,洞與洞形成90度轉折。上層石洞長5米,寬2.25米,高2.03米;下層石洞長4米,寬2.15米,高2.6米,頂部有“晉察冀邊區(qū)銀行,民國二十七年仲秋建”字樣。占地面積19平方米。1985年7月13日,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
五臺山三泉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楊林村東莊自然村西南約700米。坐北朝南,東西長42.7米,南北寬30.8米,占地面積為1315.16平方米。 據(jù)明《清涼山志》載,建于元代。明天順年間(1457-1464)重建,明弘治八年(1495)創(chuàng)建觀音殿,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F(xiàn)存建筑為清代遺構。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觀音殿和大雄寶殿,兩側為耳殿、配殿,2006年在寺東又新建房屋一所。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寬10.8米,深8.2米,高1.42米,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七檁前后廊式構架,明、次間均設四扇六抹斜方隔山門,上置橫盈。殿內佛臺上一字排列三世佛像,兩側為文殊、普賢、韋馱、伽藍……[詳細] |
上寺,又稱紫府廟,位于代縣新高鄉(xiāng)潘家莊村南。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寺內碑載,明萬歷十八年(1590)、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乾隆四十一年(1776)、光緒三十二年(1906)重修。獻殿和正殿為明代遺構,余皆為清代建筑。坐南向北,占地面積1571平方米。二進院落布局,主院中軸線上建有戲臺、獻殿和紫府殿,兩側為東西配殿。東側院南并排建有玉皇殿和關帝殿。紫府殿與獻殿相連,屋面呈勾連搭式,臺基共用,磚砌臺基,基寬12.4米、深13.7米、高1.25米。紫府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五檁無廊式構架,前檐柱頭斗栱三踩單翹,平身科每間二攢,前檐明、次間施四扇六抹格扇門。獻殿卷棚硬山頂,四檁無廊式構架……[詳細] |
五臺山清涼寺,位于中臺南瓦廠村東北的清涼谷,距臺懷鎮(zhèn)約15千米,寺內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跡“清涼石”而得名。現(xiàn)今的清涼寺,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由香港黃惠卿女士等籌資、山西省文物局工藝美術大師胡銀玉設計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據(jù)“清涼山志”載,此寺肇于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間(472-493)。唐代時,它是替國行道的鎮(zhèn)國道場。唐代歷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場。清乾隆年間,寺宇建筑整齊一新,規(guī)模宏大。民國年間再度擴建,“文革”時期,整座寺廟作為迷信產(chǎn)物而被毀,惟天生之清涼石尚存。清涼石是清涼寺的象征,文殊菩薩曾于清涼石上講經(jīng)說法,因此也稱“曼殊床”清涼寺坐東朝西,按中國傳統(tǒng)的中軸對稱格局……[詳細] |
留念大寺,位于定襄縣宏道鎮(zhèn)留念村中。坐北向南,東西長約43米,南北寬約55米,占地面積約2365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大明天順七年(1463),乾隆三十五年(1770)均有修葺,現(xiàn)存為清代結構。一進院落布局,沿中軸線建有前殿、正殿,兩側為東西配殿,西南角有戲臺一座,F(xiàn)存正殿梁架扭曲變形,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架結構,單檐懸山頂,三踩單昂斗栱;前殿山墻為后建、前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前設廊,五檁架結構,單檐懸山頂,內山墻三角處有人物、動物壁畫約5平方米;戲臺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卷棚頂;寺內存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同治八年(1869)重修佛殿碑記和重修真容寺龍王寺碑記2通。2003年……[詳細] |
五臺山三塔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新坊村西溝自然村西南約100米。坐西朝東,東西長56.37米,南北寬60.98米,占地面積為3437.44平方米。 據(jù)碑載,建于明萬歷初年,F(xiàn)存建筑除大雄寶殿為清代遺構,余皆為新建。近年來在寺北又建一偏院,為金剛殿及僧舍。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天王殿、四圣殿、金剛座、三塔和大雄寶殿,兩側為配殿、客堂及僧舍。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寬12.8米,深11.7米,高0.76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五檁前廊式構架,頂設方格平棊,殿內佛臺所供佛像均為新塑。大雄寶殿前立覆缽喇嘛塔3座,形制基本相同,均為石筑。寺內存明碑3通,清殘碑1通。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詳細] |
五臺山梵仙山靈應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新坊村南約400米。坐西朝東,東西長40.2米,南北寬24.95米,占地面積為1003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 據(jù)碑載,明弘治六年(1493)重修,F(xiàn)存建筑除僧舍外,余皆為清代遺構。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影壁、山門和大仙殿,兩側為配殿和僧舍。大仙殿建于3孔石券窯洞上,臺基寬11.6米,深7.6米,高0.4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卷棚頂。五檁前廊式構架,明、次間均設四扇六抹斜方隔扇門。殿內佛臺上一字排列狐大仙等風俗神像14尊。二樓有清代壁畫23.88平方米。寺內存明重修碑2通,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鐵鐘1口。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詳細] |
五臺山南臺頂普濟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寬灘寺村北約2200米。坐北向南,東西長68.43米,南北寬67.78米,占地面積4638平方米,據(jù)明《清涼山志》記載,建于隋開皇元年(581)。 明成化年間(1465-1487)、萬歷年間(1573-1620)、清康熙四年(1665)均有修葺。現(xiàn)存建筑除大雄寶殿、文殊殿、客堂和僧舍外,余皆為清代遺構。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后殿(古佛殿),西側建有地藏殿、觀音殿、古文殊洞、普賢舍利塔等,東側建有僧舍、客堂,近年來東側又新建一偏院,為五觀堂、僧舍等。寺內保存有明代佛像4尊,明清重修碑3通。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詳細] |
寶藏寺,位于繁峙縣東山鄉(xiāng)中莊寨村中。坐北朝南。東西長27.6米,南北寬18米,占地面積496.8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碑記載,金大定六年(1166)、明萬歷十年(1582)曾重建寺廟,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修,現(xiàn)存建筑為明代遺構。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現(xiàn)僅存圓覺殿,又稱千佛殿。中軸線東有側院,側院僅存觀音殿。圓覺殿磚石臺基,基高1.5米,前設長11.2米,寬5米的月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前廊式構架,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栱五輔作單抄單下昂,補間斗栱兩朵,殿內兩山墻繪有壁畫6平方米。院內存明萬歷十年(1582)及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修碑各1通。1985年4月15日,繁峙縣人民政……[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