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南頭前厝位于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斗南村斗南自然村,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代。坐東朝西,通面闊8.9米,通進深21米,建筑面積187平方米。由偏門、主屋組成,主屋由上、中、下廳、天井組成,懸山頂,土木結(jié)構。存有清代天井、門枕石、柱礎等,現(xiàn)存建筑保持清代民居建筑風格,為研究清代民居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西至主屋前廊滴水外延2米,南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北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詳細] |
后黃碉樓位于荔城區(qū)西天尾鎮(zhèn)后黃村,年代為民國,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民國,由黃福志建,以防地方土匪搶劫。坐南朝北,通面闊4.5米,通進深4米,總面積18平方米。四方形四層,第四層為半樓,可做觀察臺。一至三層設槍眼。鋼筋水泥結(jié)構。為研究民國時期碉樓建造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至外墻滴水外延0.5米,西至外墻滴水外延0.5米,南至主樓滴水外延2米,北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詳細] |
北高永祿書院位于荔城區(qū)北高鎮(zhèn)山前村,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年代不詳,原為宋代關圣廟基礎上建設遺留下來,古時以書院為主,明末兵部尚書王家彥曾經(jīng)在此就讀,F(xiàn)為近一千平方的古建筑群,以關公文化為主。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保護范圍:東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西至主屋前廊滴水外延2米,南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北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詳細] |
北高陳氏宗祠位于荔城區(qū)北高鎮(zhèn)山前村,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宋理宗年間,明洪武年間重修,清末期和近代均再修。古建筑群以永安書社、陳氏祠堂和尚德堂組成,現(xiàn)有面積近1000平方米。祠堂外埕左前方有古井一口,護井石刻萬歷二十九年陳肖波重修;右前方大古井一口,刻有明弘治十二年及萬歷二十一年重修等字跡。為研究明、清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西至主屋前廊滴水外延2米,南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北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詳細] |
北高國學館(小宗)位于荔城區(qū)北高鎮(zhèn)山前村,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代中期,為當?shù)卮掷蠣斔,為三座厝結(jié)構,內(nèi)有天井,有精美古石雕和木雕,已利用為壽山國學館和五侯書畫院、農(nóng)家書屋等。為研究清代莆田民居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西至主屋前廊滴水外延2米,南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北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詳細] |
伯棠醫(yī)院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長壽居委會廟前,年代為20世紀30年代,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磚木建筑,現(xiàn)為民居。坐北朝南,通面闊12.9米,通進深11.3米,建筑面積145平方米。單體西洋式建筑,上下二層,現(xiàn)存建筑保持民國時代建筑構件與建筑風格,保存較好。2013年公布為福建省優(yōu)秀近現(xiàn)代建筑。 伯棠醫(yī)院創(chuàng)建者柯青(1898-1992),字伯棠,莆田人,曾東渡日本學醫(yī)。畢業(yè)回國后先后擔任上海東醫(yī)大教授、上海協(xié)和醫(yī)院院長、國民政府海陸軍總院內(nèi)科負責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軍醫(yī)處處長,授上校軍銜,1929年回莆田設立伯棠醫(yī)院。保護范圍:四周至建筑外墻外……[詳細] |
樹屏書屋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文獻居委會新橋巷29號,年代為20世紀30年代,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磚木建筑,是王干候死于海關任上時用安家費所建,F(xiàn)存建筑保持上世紀30年代所建的磚木建筑。坐北朝南,通面闊14.4米,通進深13米,建筑面積187.2平方米。為西洋式單進建筑,由院門、圍墻、上下二層主屋組成,保存較好。2013年公布為福建省優(yōu)秀近現(xiàn)代建筑。 保護范圍:四周至建筑圍墻外延1米。……[詳細] |
宋德星宅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文獻居委會坊巷86弄,年代為20世紀20年代-40年代,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分別于20世紀20、30、40年代各建一座,磚木建筑,是宋德星在擔任基督教牧師時所建,特別是40年代所建的建筑其木雕尤其精美。坐北朝南,通面闊12.9米,通進深13.5米,建筑面積174平方米。為單進合院式建筑。由院門、圍墻、上下二層主屋組成。2013年公布為福建省優(yōu)秀近現(xiàn)代建筑。 保護范圍:四周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詳細] |
斗南鄭氏宗祠位于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斗南村斗南自然村,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闊19米,通進深35.9米,建筑面積682.1平方米。為單進廊院式建筑,由前廳、天井、正廳組成。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五柱,懸山頂,抬梁土木結(jié)構。存有明代門枕石、柱礎,現(xiàn)存建筑保持清代建筑風格,為研究清代宗祠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西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南至主殿前廊滴水外延2米。北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詳細] |
北大頂墩橋 位于荔城區(qū)西天尾鎮(zhèn)北大村頂墩自然村 ,年代為明-清 。始建年代不詳,明天順七年(1463)和清光緒十五年(1889)兩次重建,1961年重修,近年再修。三孔兩墩石梁橋,南北走向,跨于北大溪上。長17.3米,寬3.56米。二座舟形墩,橋面施石欄桿。為研究莆田明、清橋梁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保護范圍:東、西、南、北四周以橋本體各外延1米![詳細] |
沙堤朱氏大宗祠位于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天馬村朱厝自然村。創(chuàng)建于宋乾道年間,明嘉靖年間重建,祀明嘉靖年間御史朱制與清代御史朱元春及其列代祖考。座北朝南,建筑占地面積700平方米,為單進廊院式建筑,由前廳、天井、正廳組成。正廳面闊三間,進深四柱帶前廊,懸山頂抬梁土木結(jié)構。檐下雀替等建筑構件雕刻較精美。現(xiàn)存有唐代入莆始祖進士都官郎中監(jiān)倉使碩輔一世祖伯益朱公墓碑、唐代古墓磚、宋代“龍泉古井”、明代“朱家園”石匾、御史朱制親筆墓志銘石刻、《天馬山賦》石刻、明清時的《兩朝賜祭》《登科》木匾、明代“侍御里”“忠諫里”石刻![詳細] |
下亭慶源祠位于荔城區(qū)拱辰街道濠浦社區(qū)下亭碼自然村。創(chuàng)建于清代道光年間,是清政府為嘉獎該村進士陳池養(yǎng)而建的,也是臺灣政界名人陳裕清和愛國華僑陳江河祖先的祠堂。為陳裕清兒時就學之所。建筑坐北朝南,通面闊10.1米,通進深21.9米,建筑面積219平方米。為單進合院式建筑,由院門、大埕、前廳、天井、正廳組成。正廳面闊三間,進深兩柱,懸山頂抬梁土木結(jié)構,較完整地保存了清代莆田地方建筑的特點。該祠一直是濠浦、南郊等地的學子們求學的學堂![詳細] |
吳公廟位于荔城區(qū)拱辰街道辦事處暢林村上林自然村。建于宋代,清代重建,坐北朝南,通面闊32.5米,通進深48.7米,建筑面積為1581平方米。由大門、大埕、前殿、主殿組成。主殿面闊三間,進深兩柱帶前廊,歇山頂抬梁土木結(jié)構,存有宋代石柱,明代石碑。保存較好。吳興,唐神龍年間,捐家資建延壽陂,并為捍陂獻身。被南宋劉克莊稱“其事與李冰,周處,相望于史冊”人民建廟紀念。……[詳細] |
東山媽祖行宮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英龍居委會東巖山上。宋代媽祖神像由闊口玉湖順濟廟遷此建東山媽祖行宮,現(xiàn)存建筑群依次為禹門、戲臺、建山堂、梳妝樓、父母祠、行宮主殿組成。行宮主殿座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抬梁土木結(jié)構。建筑面積907.77平方米,存有宋代樟木雕刻媽祖神像(公元1187年)兩尊。其宋代媽祖曾于1993年由國家文物局組團赴臺灣展覽,轟動媽祖-信眾。福建省文化廳、福建省考古博物館學會贈匾鼓勵。是莆田市重要的涉臺文物![詳細] |
通明殿位于荔城區(qū)北高鎮(zhèn)福嶺村東田自然村。通明殿創(chuàng)于明,歷代屢修,現(xiàn)存建筑物為近代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闊35米,通進深28米,建筑面積980平方米。為三進廊院式建筑,中軸線依次為山門、拜亭、玉皇殿、大雄寶殿。玉皇殿為懸山頂抬梁石構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內(nèi)存清至民國年間的碑碣等文物。1997年公布為莆田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塔仔塔位于荔城區(qū)北高鎮(zhèn)汀江村后埕口自然村。塔仔塔明萬歷十三年(1585)建,是航標性建筑。五層四角樓閣式空心石塔,通高約15米,邊長4.6米,葫蘆形塔剎(已斷)。底層朝南開門,門高1.48米,寬0.78米。每面設佛龕,內(nèi)有石雕像。1981年公布為莆田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崇功祠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文獻社區(qū)大路街229號,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清順治年間(1644—1661)重建。原為莆田陳氏祠堂,紀念唐代莆田第一個縣令陳邁,F(xiàn)存建筑保持清代建筑風格,保存較好,主殿坐北朝南,通面闊15.6米,通進深11.5米,建筑面積178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懸山頂,土木結(jié)構。為研究莆田清代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F(xiàn)作為文獻居委會辦公場所。保護范圍:四周以房屋建筑外墻滴水各外延1米。……[詳細] |
西洙吳氏宗祠 位于荔城區(qū)拱辰街道西洙村門前自然村 ,年代為明-清 。始建于南宋末,明代重建,清嘉慶年間(1796~1820)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闊15米,通進深22.7米,建筑面積340.5平方米。為單進合院式建筑,由磚埕、下廳、天井、上廳組成。上廳面闊五間,進深三柱帶前廊。懸山頂,抬梁、穿斗混合土木構架。大門兩側(cè)有明代翼墻,保存有清嘉慶五年(1800)“遵例保禋”碑1通。為研究莆田明、清宗祠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保護范圍:東、西、北三面至外墻滴水各外延1米,南至圍墻外延2米![詳細] |
光裕坊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文獻社區(qū)金橋巷,年代為明,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代,為明代中期陳鐘、陳伯獻所立。陳伯獻為明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官廣西提學副使,以陳奏劉瑾罪罷官,善繪畫,精文學。該坊是城內(nèi)僅存的木牌坊,坐北朝南,單間,方柱,面闊4米,進深3.8米,高5.4米,歇山頂,正脊兩端為鰲魚形吻。為研究莆田明代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四周以木坊建筑外墻滴水各外延1米。……[詳細] |
和平通天寺位于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和平村五龍自然村,年代為明-清。始建于宋元祐六年(1091),進士余萬創(chuàng)建,明崇禎十三年(1640)宣城知縣余飏重建,近代重修。坐西朝東。通面闊17.5米,通進深47.6米,建筑面積833平方米。為二進廊院式建筑,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廂廡等組成。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二柱,歇山頂,穿斗式土木構架。為研究莆田明代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至山門外墻滴水外延2米,西、南、北三面至外墻滴水外延1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