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南安陂位于涵江區(qū)江口鎮(zhèn)石獅村陂頭自然村,年代為宋-清。舊稱“南灣上下洋陂”。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平海軍節(jié)度使、泉漳觀察使陳洪進創(chuàng)建,北宋蔡襄、南宋方廷實先后重修,明正統(tǒng)七年(1442)和清康熙、乾隆及同治年間均復修,解放后擴建。陂石砌滾水壩頭,長342米,高1.5米。陂左側置進水閘一座,有支渠16條,總長10200米,灌溉面積約2.4萬畝,至今仍發(fā)揮水利作用。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東來寺南安陂記》碑一通,存東來寺;同治八年(1869)《重修南安陂記》碑一通,存東岳觀。為研究莆田古代水利設施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保護范圍:陂上下游各外延100……[詳細] |
集奎功德祠位于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集奎村集奎古街內,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清光緒七年(1881)重修,近年再修,保持清代建筑風格,保護較為完整,為一進廊院建筑,由前殿、拜亭、主殿組成。坐西北朝東南,通面闊9.27米,通進深20.1米,建筑面積186.33平方米,主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懸山頂,抬梁式木構架。明代僧慧性曾在此募修新橋,存《重修涵江新橋記》碑兩通,其一2.42米×0.85米,另一1.70米×0.56米;另有清代八卦圖形石刻兩塊,均為0.88米×0.77米。祀三一教主林龍江,并祀民族抗倭英雄戚繼光。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詳細] |
萩蘆太平陂位于涵江區(qū)萩蘆鎮(zhèn)崇福村陂頭自然村,年代為宋-清 。又名太和陂。宋嘉佑元年(1056)知軍劉謬創(chuàng)建,宋紹定年間(1128-1133)知軍曾用虎重修,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同知譚維鼎、知縣莫天賦修,清代又修,近代再修。西北東南走向。石構,占地面積221平方米,全長85米,略顯曲尺形,長曲70米,短曲15米。原灌溉面積約6000畝,解放后灌溉面積增至2.3萬畝,至今仍發(fā)揮水利作用。陂右側(南側)為渠道,陂左端岸邊石上刻:“下圳應份由此起梧塘漏頭等記廿余鄉(xiāng)用田畝平均修理勒石為誌”。為研究莆田古代水利設施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保護范圍:陂上下游各外延100……[詳細] |
滁洲宮位于涵江區(qū)莊邊鎮(zhèn)滁洋村,年代為明,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清代重修,但結構仍保持明代建筑風格及保存部分宋、元構件。坐北朝南,由前后殿組成,正殿為面闊3間,進深4柱的懸山頂抬梁結構建筑。保護范圍:東至宮房外小巷,西至自墻外山地,南至宮前灶屋外沿,北至自墻外山地![詳細] |
院埔賴氏宗祠位于涵江區(qū)大洋鄉(xiāng)院埔村東埔自然村 ,年代為明-清。始建于明萬歷丙午年(1606),清代重修。坐東朝西。為單進廊院式建筑,由埕、前廊、門廳、回廊、正廳組成。通面闊11.45米,通進深17.57米,建筑面積201平方米。正廳面闊三間,懸山頂,抬梁式土木構架,整體建筑大部分保持原結構。為研究莆田山區(qū)明代祠堂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保護范圍:東、北至自墻外延3米,西至自埕沿外延2米,南至自墻外延2米![詳細] |
東來寺位于涵江區(qū)江口鎮(zhèn)新前村,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8),清乾隆年間(1736-1795)重建,近年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闊45.7米,通進深77.9米,建筑面積389平方米。土木結構,懸山頂。從東往西分別為大雄寶殿、高明殿、順德堂,前有石埕。三殿均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抬梁式木構架。內存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南安陂記”碑1通。主祀玉皇至尊。為研究清代寺廟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與平民醫(yī)院同墻,西自墻外南段至路、北段鄰新前村村部,南至大埕,北至自墻外山地。……[詳細] |
前王鳧山王氏宗祠位于涵江區(qū)江口鎮(zhèn)新前村前王自然村,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南宋末年,歷代均有修茸。整體建筑坐北朝南,通面闊17.52米,通進深10.68米,建筑面積約188平方米,為一進合院式建筑,由門樓、內埕、正廳組成。屋面雙坡面懸山造,為穿斗抬梁式混合結構,正廳面闊五間,敞口作廳,后設福堂,正廳內保留4根宋代瓜楞石柱,及“父子及第”“狀元貽慶”等不同時期石構件,整體建筑結構現(xiàn)保持原風格、原風貌,樸實簡單,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價值,是研究其宗族歷史及清代宗祠建筑藝術風格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至王金祥屋墻外沿,西至前王鳧山殿屋墻外沿,南至……[詳細] |
大洋兜率寺位于莆田市涵江區(qū)大洋鄉(xiāng)崇興村,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宋代,清咸豐年間重建,近代修。坐北朝南,單體建筑帶護厝,由山門、埕、前廊、正殿、護厝組成,面闊17.6米,進深12.48米,建筑面積約220平方米。歇山頂,正殿山墻擱檁,寺內留存有不同時期的柱礎、石柱、藥槽、馬槽、香爐等石構件,前檐存紀年“咸豐歲次丁巳荔月吉旦”石柱。為研究清代寺廟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至自墻外延伸3米;西至自墻外延伸3米;南至自埕沿外延伸10米;北至自墻外延伸10米![詳細] |
鴛鴦三大門古厝位于涵江區(qū)梧塘鎮(zhèn)沁后村勝利自然村32、39、40、48號,年代為1909年,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1909年,為鄧氏先祖印尼歸國所建。坐西朝東偏北,為單體建筑。通面闊47.1米,通進深19.6米。土木結構,懸山頂。由埕、上廳、廂房、兩護厝組成。上廳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埕兩側為廂房,面闊三間,外隔一小巷為雙層護厝。為研究清末民居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自墻外四周各外擴2米。……[詳細] |
東坡天后宮位于涵江區(qū)梧塘鎮(zhèn)后東坡村后東坡自然村,年代為明-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近年又修。坐北朝南,單進合院式建筑。通面闊10.9米,通進深20.1米,建筑面積219平方米。土木結構,懸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木構架,脊檁存“皇明萬歷戊午年檀越主詔賜修職郎翁宜善捐”字樣。主祀媽祖。為研究明清宮廟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至自墻外村道;西至自墻外小巷;南至宮埕;北至自墻外小巷![詳細] |
香龍福社位于涵江區(qū)梧塘鎮(zhèn)楓林村林外自然村,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近年重修。坐東朝西偏南,單進合院式建筑。通面闊9.6米,通進深18米,建筑面積173平方米。土木結構,懸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木構架。存清道光十五年(1835)“捐舍碑”1通。主祀尊主明王。為研究清代里社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至小巷,西南至楓林小學操場,南與村部同墻,北至宮房、操場![詳細] |
石獅陳氏節(jié)孝坊位于涵江區(qū)江口鎮(zhèn)石獅村山兜自然村 ,年代為清 。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坐西朝東偏北。仿木樓閣式石構,四柱三間,通面闊6.42米,明間寬2.64米,次間寬1.11米,四方形石柱,邊長0.39米。正面刻“天朝褒獎”“皇清旌表故邑庠士佘鳴環(huán)妻陳氏節(jié)孝坊 雍正己酉三春吉旦”字跡,并浮雕雙龍戲珠圖案。為研究莆田牌坊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保護范圍:牌坊四周各外延20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