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堌堆遺址位于成武縣白浮圖鎮(zhèn)董莊村東北500米處,地上現存一東西長10米,南北寬7米,高約5米的土堌堆,因堌堆土質曾黑色,故人稱黑堌堆。該遺址原有7200平方米,后因當地群眾從遺址上挖掉部分當做肥料灑向田間,使遺址遭到嚴重破壞,在挖土過程中,曾發(fā)現有大批石匣墓葬和磚砌墓,殉葬器物很多,有陶鼎、陶壺、陶豆、陶馬、陶俑、銅鏡,還發(fā)現有漢磚、石斧、鹿角、畫像石等,出土物極為豐富。在保存下來的文物中,畫像石為最多,至今該村隨處可看到完整和不完整的畫像石塊,石上刻有蛇、熊、狗、水鳥、魚等圖案,看上去雖然粗糙簡陋,但線條流暢明快,形象生動傳神。這些圖案生動地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的許多側面,給我們了解當時社會……[詳細] |
張成墓碑立于成武縣南魯集鎮(zhèn)白海村南張氏先塋墓地內,東側五米立有翁仲,翁仲南有神道和石質林門。張成為元代亞中大夫兩淮都轉運鹽使張孜的父親,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去世,葬于成武小房里,墓碑立于元代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三月,碑文由翰林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國史元明善撰文,資善大夫御史中丞王毅篆額,元代著名書法家、集賢學士資德大夫趙孟頫書丹。被世人稱之為“三絕”碑,一向被世人所珍,歷代常有人氈拓。該碑青石質,高440厘米,寬120厘米,厚44厘米,螭首龜趺,制式宏偉,碑文22行,滿行60字。龜趺大部已被淤埋地下,碑文除部分被人為破壞外,大部完好,可通讀。該碑楷書,字體端麗舒朗,瀟灑有致,……[詳細] |
廣福寺遺址位于大田集鎮(zhèn)桃花寺村內,北臨東西街,西側與南側均為洼地,始建于金大定五年,明清兩代又多次重修。存明代萬歷九月重修廣福寺記碑、清同治十三年春重修廣福寺碑、明弘治十八年重修廣福寺記碑、大清嘉慶五年重修昆廬閣序碑、大清乾隆三十四年三月廣福寺重修山門金塑天王記碑、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創(chuàng)建昆侖閣序碑、大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立廣福寺重修達摩祖師廟碑,并有龜趺一對,殘碑數塊、刻畫石磙一對、殘石柱一對,西南側還存廟井一口。該遺址東西80米,南北100米,遺址高出四周地面約1米許。至抗日戰(zhàn)爭時期僅存殘殿,20世紀70年代被徹底毀掉,改建為桃花寺中學,2006年又予重建大殿五間,內塑佛像18尊![詳細] |
玉皇廟村玉皇廟遺址位于成武縣伯樂集鎮(zhèn)玉皇廟村北,整體呈覆鍋壯,土質為灰褐色。南北長50米,東西寬50米,高約3米。該遺址采集標本有商代夾砂繩紋鬲口、鬲足、漢代瓦片、灰陶罐殘片等,是商至漢的聚落址。明萬歷年間,遺址上部曾建有玉皇廟,之后又多次重修,20時機70年代被毀,F存清嘉慶六年重修玉皇大殿王母祠山門盤路記碑、士庶題名碑及清代柱礎一對。為研究魯西南堌堆文化及道教在魯西南地區(qū)的發(fā)展和分布提供了詳實的實物資料。1989年被成武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2月被菏澤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