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四馬路10號民居位于越秀區(qū)啟明四馬路10號,年代為1927年。,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啟明四馬路10號民居為第九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廣州起義史跡第一公園舊址位于廣州市公園路,就是廣州現(xiàn)在的人民公園,由于廣州起義的當時充分利用的公園的場地。地址:越秀區(qū)連新路8號(現(xiàn)人民公園)……[詳細] |
建于1930年,是紀念粵軍名將鄧仲元而建,解放后改名為廣州美術館,該館是國家藏畫單位之一,經(jīng)常展出歷代書畫名家的美術作品![詳細] |
廣州民間金融街位于越秀區(qū)長堤大馬路,毗鄰珠江北岸,全長約800余米。早在80多年前,長堤就有著“中國金融街”的美譽。在經(jīng)歷繁華、沒落與復興之后,重新以民間金融業(yè)定位而再次出發(fā)的長堤更顯“金融味”。沿著金融街,不同寓意的金融雕塑沿街而立。從街口進入,沿途可以看到主雕“經(jīng)綸濟世”,副雕“金鑰匙”、“財富如意”、“第一桶金”、“五羊鼎”、“廣州金融街標志”等。其中,廣州金融街標志借用算盤這一傳統(tǒng)計算工具造型,表征與財務和金融相關的內(nèi)涵。廣州長堤,從修筑開始就與商業(yè)、金融有直接關系。百余年前,張之洞為“防洪”、“興商務”而興建廣州長堤,將西關的繁富引向長堤;88年前,孫中山先生在沿江中路193號親手創(chuàng)……[詳細] |
吊碑井在廣州市越秀區(qū)六榕路福泉街口,是廣州九大名井之一,為宋井。因為過去井中有塊刻滿符箓的石碑,斜伸出井壁,故稱吊碑井。吊碑井井口直徑0.35米,井身直徑約2米,深約7米,井身為紅砂巖石所砌。井內(nèi)有一石如碑,上半部嵌于井壁,下半部斜掛于水中,略低于水面,呈紅色,可見石斑,無文字。阮元《廣東通志》載:吊碑井在城中六榕寺旁花塔街。井欄甚小,井內(nèi)甚大,有石碑橫于水上,長四五尺,其半在井墻土內(nèi),形如吊掛于井中者,故名。味甘美,居人取汲于此。如此清泉,可惜黃諫《廣州水記》中沒有記上!赌虾0僭伬m(xù)編》則載:縣志謂井中有古碑吊掛如菱棲狀,井因得名。細審視之,乃花塔之基石,其色鮮紅,蓋東莞丹石,非碑材也。然井……[詳細] |
鄧蔭南墓 位于廣州市先烈南路,東鄰興中會墳場。進入墓門,在墓道旁豎著“鄧蔭南先生墓表”,胡漢民撰文并書,簡介鄧氏生平,1929年立。墓表西側是墓園的中央。墓長方臥石形,水泥結構,坐北向南,高20厘米。墓頂平置“陸軍上將鄧蔭南先生之墓”墓碑,與一般墓碑豎立墓前的形制不同。北面建有紀念碑,高9米,呈方柱形,石米批蕩,頂尖四面呈鈍三角形,正面題“鄧上將蔭南紀念碑”。鄧蔭南(1864~1923年),廣東開平縣人。早年赴檀香山經(jīng)商。清光緒二十年(1894)與孫中山結識,加入興中會,次年回香港,參與籌劃乙未廣州之役,其后三洲田起義、廣東新安(今寶安縣)武裝響應武昌起義,以至民國成立后討袁、護法、驅莫、討陳……[詳細] |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舊址 位于廣州市文明路246、248號(原文明路13號及13號之一),是一座兩間緊鄰的兩層半磚木結構的樓房,深15米、寬9米。坐南向北,東南西三面緊靠民房,北面臨街,有騎樓。前半部三層金字架瓦頂,后半部兩層,頂為兩個平天臺,在二、三樓臨街處有陽臺,里面中部有門相通,兩間連成整體。 1924年12月中旬,胡志明從莫斯科到廣州,次年,在此改組了越南革命組織“心心社”,吸收胡松茂,黎鴻峰等人成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越南勞動黨的前身),提出推翻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組織工農(nóng)兵政府,聯(lián)合各國無產(chǎn)階級,建立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政治綱領。以此為會址,編印《革命之路》,秘密輸入越南;并在此舉辦越……[詳細] |
龍虎墻位于越秀區(qū)德政中路。2015年8月19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整體從文物本體外緣外延5米,南至文明路現(xiàn)狀路北邊線。墻東側局部至省中山圖書館西墻線,以及革命廣場西側現(xiàn)存墻基東邊線,與國保單位“國民黨“一大”舊址的保護范圍相連。墻西側局部不足5米處,至相鄰住宅樓東墻線。建設控制地帶:無。國保單位國民黨“一大”舊址與革命廣場的建控地帶已涵蓋本次建控地帶,本次不另行劃定![詳細] |
王興將軍墓 位于廣州市越秀公園南秀湖畔。墓坐東向西,封土呈饅頭形,墓碑刻“南明抗清殉節(jié)王興將軍暨妻妾之墓”等字。墓后立石墓志一方,高0.55米,寬0.45米。王興墓原于1952年在南箕村發(fā)現(xiàn),當時墓碑已不存,墓穴中埋一大陶甕,甕口覆蓋志石一方,內(nèi)盛有骨灰和殘金飾。1954年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遷葬于越秀公園,F(xiàn)立志石為原件,墓碑是遷葬時所刻。王興(1615~1659年)字電輝,廣東恩平人。他于明末在恩平聚眾起義,其后擁護南明政權,被隆武帝授為副總兵,鎮(zhèn)守陽江、陽春等地。后永歷帝又授他為都督總兵官,虎賁將軍,并加封為廣寧伯。順治十四年(1657年)七月,平南王尚可喜發(fā)兵10萬,水陸兩路合攻恩平……[詳細] |
清真寺又稱濠畔寺。位于廣州市人民中路濠畔街。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建。1949年后,伊斯蘭教的主麻聚禮輪回在此舉行。寺內(nèi)的看月樓、南北廊、水房等已被拆,現(xiàn)僅存寺門和大殿。寺門朝南,上蓋瓦頂已壞,殘存墻垣與石門框。門上還有鐫刻“清真寺”3字的石匾。大殿坐西向東,面寬五間18.8米、進深五間19.6米,重檐歇山頂,碌灰筒瓦面,正脊的灰塑已壞。殿身梁架為十三架用四柱前后三步梁,外檐四架卷廊。除七架梁外,遍施月梁。駝峰、替木、梁枋出頭做工精細,殿內(nèi)飾卷草花紋金木雕刻花罩。兩側山墻各開3個拱券門,均為六抹菱形花心隔扇,頗具特色。是保存較完整的清初建筑。1993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公……[詳細] |
伍漢持墓位于越秀區(qū)東風中路651號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西側廣場,年代為1913年,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12年遷葬。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墓舊石鋪地邊緣線外延約5米。建設控制地帶:東從保護范圍外延約20米,其余以市腫瘤醫(yī)院西側三角形綠地邊線為界![詳細] |
東亞酒店位于越秀區(qū)長堤大馬路320號。廣州東亞酒店座落于美麗的珠江河畔、繁華的長堤鬧市中心,是一家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酒店。它曾以其富麗豪華享譽東南亞、省港澳,也以其光榮的革命歷史名揚國內(nèi),是廣州解放第一面紅旗生起的地方。1993年8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楊箕玉虛宮石刻位于越秀區(qū)中山一路楊箕村泰興直街60號玉虛宮內(nèi)。2015年8月19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從文物本體建筑邊線外延5米,北至雄鎮(zhèn)大街現(xiàn)狀路南邊線,南從文物本體建筑邊線外延5米,西至西側4層建筑東邊線。建設控制地帶:東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局部至楊箕村復建房建筑西墻線,北至北側規(guī)劃路北邊線,南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西至西側楊箕泰興直街規(guī)劃路東邊線![詳細] |
市立中山圖書館舊址位于越秀區(qū)文德北路71號。年代為1933年。1927年6月,當時的市政委員長(相當于現(xiàn)在的市長)林云陔提出籌建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后獲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四國1.5萬名華僑捐贈20多萬美元(合當時的廣東毫洋30多萬元),最后定址久負盛名的廣府學宮———此地從宋紹圣三年(1097年)起,先后是廣州府儒學(文廟)、番山書院、萬木草堂所在地。工程由當時著名的建筑學家林克明設計,于1933年10月落成,系宮殿式建筑物,綠瓦朱檐,頗為壯麗。1938年,廣州被日軍攻陷,幸而早在抗戰(zhàn)之初,該館就將藏書中的珍善本及重要資料5萬余冊疏散到市郊龍歸及廣西象縣保存。1946年圖書館復館,接收……[詳細] |
“孫逸仙博士開始學醫(yī)及革命運動策源地”紀念碑位于越秀區(qū)沿江西路107號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內(nèi)。2002年7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金山華僑千人墓時代這1887年,位于越秀區(qū)橫枝崗路62號廣州市胸科醫(yī)院內(nèi)。在醫(yī)院僻靜的角落,那里有一座超過百年的清幽古墓,墓中安葬著924具旅美華僑先人的遺骨,俗稱“舊金山華僑千人墓”。這座歷盡滄桑的古墓經(jīng)歷了長久的沉寂,百年之后的今天,它再次引人注目。在富強后的中國,現(xiàn)代中國人開始了解、發(fā)掘、緬懷、祭祀一百多年前在美國經(jīng)歷劫難的華僑先輩。一百多年前,在廣東、福建沿海一帶曾有這樣一群苦難的無名先輩,他們被當作“豬仔”苦力賣到美國去修建太平洋鐵路、去挖西部金礦等。這些先人被迫背井離鄉(xiāng)、漂洋過海去舊金山等地艱難謀生,最后凄慘地客死他鄉(xiāng)。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這段夢碎辛酸的歷史,為了讓子孫后代銘記祖國……[詳細] |
東山浸信會舊址時代為1909年,位于越秀區(qū)寺貝通津9號。,今名基督教東山堂,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寺貝通津9號,建于光緒三十五年(1909),是美南浸信會在中國廣州創(chuàng)建的一座重要教堂,隱身于東山小洋樓中的東山堂為兩層白色花崗石砌成的哥特式教堂建筑。1999年7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廣州市消防局舊址位于越秀區(qū)文明路47號。建于19世紀20年代,是廣州走向近代化的標志之一。上世紀初,由于廣州建筑比較密集,人們防火意識薄弱,火災頻頻發(fā)生。市政府成立的-處下設--,在文明路上搭起一座竹樓,還建了一個10多米高的瞭望臺,從那里可以監(jiān)視全廣州的火況。1924年,當局決定建立消防總局,英國留學歸國的廣州消防總署署長陳墨香決定仿照當時英國的消防建筑建造新的消防局樓房。該樓由美國設計師伯捷設計,為兩層的西式樓房。由于經(jīng)費不敷,工程拖了4年,直到1927年才完成。消防局的瞭望臺高29.52米,一度是廣州市最高的建筑之一,可以很清楚的鳥瞰廣州全景。在高塔上的瞭望員觀察到火災,就拉鈴示警,并通……[詳細] |
明園位于越秀區(qū)培正路12、14號。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歷史文化,明園不同于廣州本土傳統(tǒng)建筑,在風格的還原上,參考了更多當時西化的元素,重現(xiàn)民國初期的明園。因為明園建造初期便是官宦人家的洋樓別墅,所以房間的數(shù)量自然不少,一共五個房間,在臥室的營造上,除了風格的還原,理想家團隊考慮更多的應該是宜居、舒適。由于受到當時西洋風格的影響,所以明園不同于當時的廣州傳統(tǒng)建筑,窗戶非常多。而在明園改造翻新的過程中,這些窗戶便被保留下來。所以采光十分優(yōu)質,臥室通風、自然,不需太多裝飾,就已非常恬淡。在整體連貫的風格下,不--間,有不同感受,在功能性的增加上也有所不同。臥室二增添了一套五斗柜與老式梳妝臺,和臥室一……[詳細] |
頤養(yǎng)園舊址位于越秀區(qū)二沙島廣東省二沙體育訓練中心。被稱為廣東首家“旅館醫(yī)院”的頤養(yǎng)園舊址建于20世紀20年代,位于二沙島西端,即今廣東省體育運動技術學院內(nèi)。頤養(yǎng)園由梁培基創(chuàng)建,曾經(jīng)為諸多國民黨上層人士的“政治避風港”,還曾經(jīng)是中共地下黨員的秘密聯(lián)絡點。醫(yī)院設計仿北京頤和園,取頤養(yǎng)天年之意,名“珠江頤養(yǎng)園留醫(yī)院”,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頤養(yǎng)園由園林、別墅和醫(yī)院三者組成,園內(nèi)周圍遍種各種花草樹木,環(huán)境幽雅。2002年7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