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滔墓位于城廂區(qū)龍橋街道興安社區(qū),類別為古墓葬。墓為黃滔與夫人合葬墓,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100多平方米。丘呈龜背形,三合土構筑,前立墓碑,上刻“始祖唐御史大夫黃公墓”。九十年代莆田二中擴建校址時,被填埋在路下,并在墓址上立黃滔塑像紀念。黃滔墓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墓主體四周各外延5米![詳細] |
龍津社位于涵江區(qū)涵東街道鋪尾社區(qū)鋪尾路,類別為古建筑。始建于南宋,明、清重修。坐西朝東,單進合院式。通面闊30.6米,通進深22.9米。土木結構,歇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柱,抬梁式木構架。主祀抗元民族英雄陳文龍。現(xiàn)存清代抱鼓石1對及元代“摩尼教碑”1通。碑原立于鳳嶺(鋪尾自然村),現(xiàn)斷為兩塊,上段最長處0.74米,最寬處0.53米;下段長1.05米,寬0.77米,有長0.6米榫。碑面刻“清凈光明,大力智慧,摩尼光佛”12字。左下落款“囗囗囗都轉運鹽使司上里場司令許爵樂立”。龍津社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建筑外墻外延2米,西至建筑外墻外延3米……[詳細] |
塔仔塔位于荔城區(qū)北高鎮(zhèn)汀江村后埕口自然村。塔仔塔明萬歷十三年(1585)建,是航標性建筑。五層四角樓閣式空心石塔,通高約15米,邊長4.6米,葫蘆形塔剎(已斷)。底層朝南開門,門高1.48米,寬0.78米。每面設佛龕,內有石雕像。1981年公布為莆田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青龍書社位于城廂區(qū)靈川鎮(zhèn)桂山村,類別為古建筑。桂山青龍書社位于城廂區(qū)靈川鎮(zhèn)桂山村赤土自然村,始建于唐昭宗年間,奉祀肇順圣候,系石梯寺木鋤祖師門徒,明嘉靖四十二年被倭寇燒毀,清道光二年(1822)再次重建,近代重修。坐東南朝西北,主殿通面闊15.7米,通進深18.8米,占地面積431..64平方米,為一進廊院式建筑,由戲臺、埕、前殿、天井、正殿組成。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柱帶前廊,明間抬梁減中柱,懸山頂,土木結構,。供奉慈濟真君。現(xiàn)存有道光年間石柱對聯(lián)3對、“青龍書社”匾額等重要文物。青龍書社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南至自社后墻外延至宮后大路外,東北至社邊巷排水溝,西南至高速橋墩、東……[詳細] |
石梯寺位于城廂區(qū)東海鎮(zhèn)坪洋村,類別為古建筑。坪洋石梯寺位于東海鎮(zhèn)坪洋村東南2.5公里,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始建,后荒廢。清末重建,近代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面闊五間,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中殿面闊七間21.7米,進深四柱13.2米,建筑面積325平方米,后殿面闊七間,均抬梁式木構架,歇山頂。前殿至中殿隔有大坪并有東西廂房,為僧舍和功德堂。寺內存有宋代石槽2口,石臼1只;明代鼓形柱礎,明嘉靖欽賜“肇順輔王”木匾額1方,明代狀元柯潛書“鳳巢有鳥皆成鳳,龍?zhí)逗昔~不化龍”石楹聯(lián)1對;清代石獅1對(長0.6米,寬0.26米,高0.38米),方形石柱1對,清光……[詳細] |
蔡襄紀念館(端明殿)位于城廂區(qū)東海鎮(zhèn)東沙村,類別為古建筑。東沙端明殿(金沙宮)位于東沙村溝東自然村,始建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歷代屢有維修,近代重修。坐東朝西,通面闊十一間27.9米,通進深25.7米,建筑占地面積725.8平方米,,為一進廊院式建筑,從北向南分布有端明殿、金沙宮和龍川書院。端明殿懸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由前殿、天井和主殿組成,前殿面闊三間深八檁(前4后3),主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十三檁(前7后5),主祀蔡襄,內存明柱礎四對,清末柱礎二對和相傳由蔡襄親書篆刻其夫墓志銘一通。金沙宮懸山頂,抬梁、穿斗式土木結構,由前殿、天井、兩廡和正殿組成,前殿面闊五間,深四柱八檁(前5后2……[詳細] |
橫江祖宮位于城廂區(qū)常太鎮(zhèn)霞山村,類別為古建筑。霞山橫江祖宮座落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常太鎮(zhèn)霞山村下里洋自然村。原名省林泉社,創(chuàng)建于唐,明代重建,清和近代重修,南宋起祀媽祖。坐東北朝西南,通寬10.95米,通深21.92米,占地面積239.8平方米,為一進廊院式建筑,由前殿、天井、正殿組成。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柱帶去廊,明間抬梁減金柱,懸山頂,抬梁式木構架。正殿存有紀年康熙23年,石碑1通。比較完好保留清代古建筑風格。是莆田市重要的涉臺文物。橫江祖宮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北距后宮20米,西北距宮邊50米,東南距宮邊50米,西南距下埕25米![詳細] |
天妃宮位于涵江區(qū)涵東街道霞徐社區(qū),類別為古建筑。俗稱“舊宮”,主祀媽祖。始建于南宋,明成化十八年(1482)鎮(zhèn)守太監(jiān)陳道捐金重建,清修,20世紀80年代又修。坐東朝西,二進合院式。通面闊25.1米,通進深38.2米。土木結構,歇山頂。由圍墻、大埕、拜亭、大殿、觀音殿組成。拜亭面闊三間,進深三柱,前有明雕龍陛石。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三柱,抬梁式木構架。觀音殿為新建雙層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三柱,抬梁式木構架。清代曾于宮中設興安會館。內存清代碑刻4通。原有明代彩繪星圖,現(xiàn)存市博物館。天妃宮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觀音殿外墻外延2米,西至拜亭外延10米,南至圍墻,北至圍墻。……[詳細] |
新有社位于涵江區(qū)涵西街道涵西社區(qū)港頭自然村,類別為古建筑。始建于宋景炎元年(1276),明正德十二年(1517)重修,近代修。坐北朝南,單進合院式。通面闊10.3米,通進深18.9米。土木結構,懸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木構架。主祀社公。存宋文天祥書“新有社”匾,明莆田知縣雷應龍書“第一里社”匾及“學士蚤還山,不遠襟期緣道故;孤臣經此地,至今手澤尚如新”題聯(lián)石柱。新有社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鄭金波屋西墻,西至鄭文振、鄭文良屋東墻,南至磚埕外沿外擴3米,北至社自墻外延2米![詳細] |
延寧宮位于涵江區(qū)涵西街道延寧社區(qū),類別為古建筑。始建于清初,20世紀80年代修。坐東北朝西南,單進合院式。通面闊20.5米,通進深21.9米。土木結構,懸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木構架。主祀媽祖。延寧宮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旺菜池外延2米,西至宮墻外延1米,南至宮埕外大路內沿,北至延寧居委會辦公樓南墻外延2米。……[詳細] |
涵江天主堂位于涵江區(qū)涵東街道塘北社區(qū),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又稱“圣母堂”,是莆田天主教總堂。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民房翻建為教堂,屋頂建哥特式鐘樓。光緒二十六年(1900)增建一座長方形磚木結構的神甫樓。1923年改建為水泥磚木混合結構。教堂坐北朝南,通面闊32.5米,通進深32.5米。內存“奉旨建堂”石刻1通。涵江天主堂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到天主堂自墻外巷,西到天主堂、神父樓自墻外埕,南到天主堂自墻外埕,北到神父樓、天主堂外埕![詳細] |
端明陡門位于涵江區(qū)涵西街道延寧社區(qū),類別為古建筑。又稱慈壽陡門,北宋蔡襄創(chuàng)建,宋紹熙二年(1191)知軍趙彥勵修,明宣德五年(1430)縣丞葉叔文修,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府周大禮重修,萬歷二十九年(1601)知府黃騰春再修。陡門南北朝向,北側陡門頭溝(延壽溪支流)往南瀉入海灣。寬6.7米,雙門,每門寬1.94米,路面以上部分高5.7米,路面以下部分深4.4米。陡門南部原為木板橋,“文革”期間改為石板橋,路面以下部分保持原狀。北40米有一石砌方形墩,俗稱“印兜”,邊長3.5米,“印兜”上有“崇禎十五年(1642)歲次孟冬吉旦興建”刻字。端明陡門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西、北至涵……[詳細] |
集奎新橋位于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集奎村,類別為古建筑。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李富建,初名龍橋,后毀,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由黽山寺僧彗性募捐重建?缬谘訅巯牒?谔,東北-西南走向,為四墩五孔石梁橋,全長58米,寬3.5米,高8米,石墩船型。近代整修橋墩,并重修橋面欄桿。西南第一孔被淤塞為岸。集奎新橋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南至集奎橋頭觀音亭,西北至新橋頭路中心![詳細] |
黃岸墓位于涵江區(qū)國歡鎮(zhèn)黃霞村,類別為古墓葬。黃岸(?-755),唐開元間人,任桂州刺史,辭官后居黃霞村黃巷,為黃氏入莆始祖。墓建于唐代,20世紀80年代修。坐東朝西,通面闊12.3米,通進深27.5米,占地面積500多平方米。平面呈“風”字形。墓丘寬4.7米,縱7.5米,高2.5米,三合土構筑。墓丘之后墓圈磚墻上嵌墓碑“入莆始祖唐進士桂州刺史封開國公謚忠義黃公墓”,碑圓首,高1.44米,寬0.45米。有四級墓坪。黃岸墓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墓丘中心點為基點,向東、南、北各外延30米,向西外延50米![詳細] |
紫霞堂位于涵江區(qū)江口鎮(zhèn)東樓村,類別為古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乾隆戊申年(1788)重建,近年修。坐北朝南,二進合院式。通面闊18.8米,通進闊64.9米。由門樓、圍墻、埕、前殿、中殿、大殿組成。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五柱,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內存乾隆庚申年(1740)”峻極于天”匾。紫霞堂后為附屬文物東蔡東岳觀,主祀五岳帝王。近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進合院式。由內埕、前殿、中殿、拜亭、大殿組成。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木構架,懸山頂。主祀玄天上帝。內存嘉慶甲子年(1804)“贊化調元”匾、嘉慶戊辰年(1808)“日觀恩光”匾。紫霞堂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建筑……[詳細] |
梅峰寺位于城廂區(qū)龍橋街道興安社區(qū),類別為古建筑。興安梅峰寺創(chuàng)建于宋元豐八年(1085),崇寧二年(1103)賜“梅林佛國”匾,崇寧三年(1104)賜額“崇寧”,政和元年(1111)改天寧萬壽寺,紹興七年(1137)改極恩廣孝寺,十二年(1142)改光孝。紹興二十五年(1155)名匠蔡通鑄鐘,聲聞20公里。明永樂年間(1403-1422)重修,嘉靖年間(1522-1566)焚于倭亂,萬歷年間(1573-1620)重建。清代屢修,文革-期間遭浩劫后陸續(xù)修復或重建、擴建。現(xiàn)寺總面積15450平方米,坐西北朝東南,通面闊65.8米,通進深234.8米,依次為山門牌坊、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法堂(上層……[詳細] |
正學門位于涵江區(qū)涵東街道宮下社區(qū),類別為古建筑。原為涵江孔廟建筑群最前部之建筑,孔廟于“文革”期間被拆,僅存正學門、泮池、四十九級臺階。正學門坊始建于宋淳佑十一年(1251),清道光乙未年(1835)重建。坐北朝南,面闊三間12.8米,進深三柱7.55米,土木結構,單檐歇山頂,兩側磚砌山墻,斗拱為一斗三升式。其后依次為泮池(上有石板橋)、石甬道、四十九級石蹬道,縱深47米,寬17.5米。近年收集散落碑碣8通,建碑廊于甬道兩側保存。存清光緒乙未年“正學門”匾、“仰之彌高”匾2方,下馬石1件。正學門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自墻外延5米,西至自墻外延5米,南至宮下路外沿,北至孔子石像……[詳細] |
登文道碼頭位于長樂市潭頭鎮(zhèn)文石村北側海邊,為鄭和到長樂修建天妃廟時登陸的地方。碼頭由條石鋪成,長約99.73米,最寬處有3.44米。登文道碼頭也是古代長樂客商出遠洋的始發(fā)地,也是本地讀書人進京趕考的出發(fā)港。讀書人若中舉返鄉(xiāng),便捐一塊石頭,并在石頭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這就是“登文道碼頭”名字的由來![詳細] |
午橋位于倉山區(qū)蓋山鎮(zhèn)上岐村河浦上,始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石構平梁,橋長34米,面寬3.52米,南北走向。四墩、五孔,不等跨,南北已淤塞二孔,現(xiàn)存兩墩三孔。橋面現(xiàn)由四段五塊石板鋪成,中間橋墩部分傾斜。橋墩船形,上部疊澀出挑五層,石梁鋪架其上。望柱上有銘文“黃卅八娘”等題刻,其他大部分均漫漫不清。北側橋欄板由6塊欄板穿插而成,上有“古跡午橋”題刻。南側橋欄板由9塊欄板穿插而成,上有“桂馥蘭香”題刻。引橋原為臺階,現(xiàn)被改為斜坡。1983年8月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西湖“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二碑記”碑位于西湖內西南角、大夢山景區(qū)內,立于清道光元年十二月(1821)。碑花崗巖石質,高270厘米,寬117厘米,厚24厘米,碑額篆書為“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二碑記”,下刻清乾隆年間潘思榘撰《重浚福州西湖碑記》、?蛋沧吨乜8V輹呛痈娉杀洝罚暗拦饽觊g重立碑時增加的吳榮光跋語。全碑34行,每行80字,正書。碑原立于福州西湖旁湖濱小學內,2009年動物園遷出后,移入西湖大夢山景區(qū),并立一木構碑亭于上方,用玻璃罩保護。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潘思榘(謚號敏惠)從安徽巡撫調任福建巡撫,當時福州“天久不雨,西湖之淺可涉也”。西湖水利關系周邊幾萬畝的農田,……[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