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華故居位于梅州市五華縣岐嶺鎮(zhèn)鳳凰村,年代為民國,屬于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20年3月13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曾國華故居為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七賢居(劉復之故居)位于梅州市梅江區(qū)三角鎮(zhèn),年代為民國,屬于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劉復之故居七賢居建筑工整美觀,功能齊全,布局緊湊,體現(xiàn)了客家人和諧生活形態(tài),對研究傳統(tǒng)客家民居建筑形制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對緬懷革命先輩、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具有較高的現(xiàn)實價值。為弘揚劉復之同志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梅州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底開始組織實施七賢居周邊環(huán)境整治工作。綜合整治后七賢居周邊環(huán)境面貌煥然一新,并成功申報成為第五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3月24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七賢居(劉復之故居)為第五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羅明故居“蘭瑞傳芳”位于廣東省大埔縣,始建于清同治九年即公元1807年,為上下堂布局,土木結構,占地面積552平方米,建筑面積432平方米,是大埔縣重點保護的特色民居之一。2010年初,大埔縣多方籌資30多萬元,按照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的原則,對羅明故居進行全面修繕,使之成為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特色民居建筑的旅游景點。羅明故居坐南向北,門前小溪流水淙淙、果林從立,屋后風圍林茂密,是一處恬靜的住所。門樓聯(lián)曰百忍傳家無別法,一經(jīng)教子有余榮,門樓內(nèi)側(cè)用釉下彩青瓷片貼畫公忍兩字,廚房聯(lián)曰養(yǎng)親宜視膳,教子要攻書,這些都體現(xiàn)了客家先人詩禮傳家的精神。屋內(nèi)兩旁廂房屏風雕飾纏枝蓮、牡丹花、梅竹等圖案,屋內(nèi)穿梁斗拱,屋……[詳細] |
平遠石北鄉(xiāng)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平遠縣東石鎮(zhèn)靈水村毓秀書院,1928年5月,中共黨員曾慶祿在毓秀書院秘密從事革命活動,成立石北鄉(xiāng)農(nóng)會和石北鄉(xiāng)赤衛(wèi)隊,有40多人參加;8月建立了中共靈水支部;同年10月,中共平遠縣委成立后,縣委機關設在毓秀書院。1929年3月17日,中共東石區(qū)委在毓秀書院成立;9月11日,在毓秀書院成立平遠縣第一個蘇維埃政府一石北鄉(xiāng)蘇維埃政府。毓秀書院始建于清光緒年間,為林姓19世裔孫萱秀公所建,一直作學校使用,亦稱毓秀學校。書院坐東北向西南,面寬20米,進深15米。共10間5廳1舍2天井,泥磚墻杉木瓦面三合土地底,一進歇山頂,一、二進間東南廳設屏風,是典型的二堂一橫客家圍建筑。毓秀……[詳細] |
元魁塔,俗稱松口塔,位于距梅縣松口鎮(zhèn)8公里的梅江下游銅盤村境內(nèi),為明末翰林學士、東宮侍講李二何倡建于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于崇禎二年(1629年),歷時10年才竣工。其緣起據(jù)傳是因二何中解元后曾先后四次上京會試皆受挫,覺得松口之梅溪出口處“山川文峰欠佳”,欲建塔以補“風水”之不足。建塔之地選擇在松口河去水轉(zhuǎn)彎之處。該塔屬樓閣式,呈八角形,有7層,高40余米。塔的最頂端嵌有底徑約1米半,重達萬余斤的鐵鑄寶葫蘆,至今無人說得清它是如何被置于塔頂之上的。塔底層以方塊花崗石作基墊,其余各層則全為青磚砌筑。地址:位于距梅縣松口鎮(zhèn)8公里的梅江下游銅盤村境內(nèi)類型:古跡古塔游玩時間: 建議3小時……[詳細] |
作廬位于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qū)畬江鎮(zhèn)連江村,屬于近現(xiàn)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分類號Ⅴ-48,年代1942年),2022年7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作廬坐北向南,平面布局為曲尺形,磚木二層結構,三合土夯墻,屋頂為懸山式與四面坡組合,主體建筑兩側(cè)用鵝卵石壘筑成硬山式炮樓,屋前還有水塘。2016年6月29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連江作廬為第四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同懷別墅——紅四軍前委機關和軍部駐地舊址位于梅州市梅縣區(qū)松源鎮(zhèn)金星村第8村民小組49號。這里也是中央九月來信傳達地。1929年10月中旬,根據(jù)中共中央的指示,紅四軍三個縱隊6000余人在軍長朱德、參謀長朱云卿率領下從閩西挺進東江。第一縱隊由縱隊長林彪、黨代表熊壽祺率領,從福建上杭出發(fā),經(jīng)武平象洞、蕉嶺北礤,抵達梅縣松源,發(fā)動五星橋戰(zhàn)斗。第二縱隊由縱隊長劉安恭、黨代表張恨秋率領,從福建上杭出發(fā),經(jīng)永定進入大埔青溪,在石下壩與敵軍激戰(zhàn),縱隊長劉安恭等20多名官兵犧牲。第三縱隊由縱隊長伍中豪、黨代表蔡協(xié)民率領,從福建武平出發(fā),經(jīng)蕉嶺南礤進入梅縣松源。10月22日,紅四軍三個縱隊集結于梅縣松源,前委機……[詳細] |
蕭向榮故居位于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qū)石扇鎮(zhèn)新東村。蕭向榮故居“雙桂第”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坐西向東,為三堂四橫一圍屋式客家圍屋建筑,占地面積約355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020平方米。2016年至2018年,石扇鎮(zhèn)共計投入145萬元對蕭向榮故居及部分紀念設施進行修繕、建設。2021年4月,石扇鎮(zhèn)黨委政府積極爭取上級政策、資金和項目支持,投入482萬元啟動了蕭向榮故居修繕及周邊環(huán)境提升工程,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故居中路、左右一杠橫屋、后圍屋整體進行修繕,并整體提升修繕周邊基礎設施石扇鎮(zhèn)正積極謀劃在故居內(nèi)進行蕭向榮生平事跡的布展項目,著力將蕭向榮故居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擦亮‘中……[詳細] |
恒云樓,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徑南鎮(zhèn)星耀村,始建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由旅印尼華僑羅云漢、羅云芳、羅云標兄弟出資合建,由建筑師周習元承建。恒云樓分布面積1100平方米。主體建筑面闊45米,進深24米,建筑占地面積1060平方米。 恒云樓坐東北向西南,為二堂兩橫外加一橫雜房兩層方形杠屋,門前有禾坪、斗門。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古民居。 2015年12月2日,恒云樓被興寧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興寧市特色古民居”保護單位。 2022年7月23日,恒云樓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十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
匯城村華萼樓位于大埔縣三河鎮(zhèn),年代為民國,屬于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17年3月24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匯城村華萼樓為第五批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外墻起,東至路面4米;西至路坎4.5米;南至路坎5米;北至門坪14米。……[詳細] |
李金發(fā)故居位于梅州市梅縣區(qū)梅南鎮(zhèn)羅田上村,這里依山傍水,一派田園風光。其故居叫“承德第”,是李金發(fā)的父親李煥章到非洲毛里求斯經(jīng)商取得成功后回鄉(xiāng)興建的。房屋右側(cè)是一個農(nóng)家書屋。這個農(nóng)家書屋由梅縣文化局于2010年設立,擺放各類書籍,為游客提供一個閱讀的環(huán)境。著名詩人李金發(fā)在“承德第”度過了難忘的童年時光。李金發(fā)才華橫溢,以別具一格的象征派詩風在中國文壇樹立了自己的豐碑,是中國象征派詩歌的開山者。201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愛春樓 位于梅縣松口鎮(zhèn)銅琶村。是謝逸橋的故居。建于清末,坐西北朝東南。是一座中西混合的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帶外門庭院,依山而筑,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主體坐西向東,歇山式門樓、亭,左右山墻為硬山式樓頂,平面布局均衡對稱,中軸線設上、中、下三廳,中廳上下辟天井,左右置石級樓梯,底層共有房18間與二樓相對共計有房36間。樓廊、廳裝飾,以民間工藝為主,木質(zhì)門屏鏤孔,飾以吉祥富貴圖案。應三合土夯墻,木頂架,灰瓦頂,底層廊柱為花崗石方柱。 愛春樓是民國時期地方同盟會會員聚集活動據(jù)點。1910年在此召開同盟會會員會議;1918年5月孫中山視察粵東時下榻于此,并題書兩則楹聯(lián):“博……[詳細] |
姚子青故居,位于平遠縣大柘鎮(zhèn)墩背村。姚子青(1909-1937)字若振,號中琪,廣東平遠縣人。1926年10月,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入伍生總隊,1927年7月升入第二總隊步三隊軍官生。1929年2月第六期步科畢業(yè),分配至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師任上尉連長,1934年任該師少校團副。1935年改任營長,1936年升任陸軍第九十八師第二九二旅第五八三團第三營中校營長。1937年8月31日至9月7日奉命堅守寶山城,與日軍浴血奮戰(zhàn)七晝夜,經(jīng)過激烈的巷戰(zhàn)肉搏戰(zhàn),終因敵眾我寡,姚子青和全營官兵壯烈殉國。消息傳出,震驚中外。……[詳細] |
將軍第 位于豐順縣湯西鎮(zhèn)雙鹿下村曾屋揭坷山下。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年)丁日昌所建。坐東南向西北,建筑面積4455平方米。地勢平坦,三面是竹林地和較潮濕的沙質(zhì)地,屋前50米處是雙鹿溪,右面是居民點。將軍第為府第式建筑,人稱九廳十八井、魁龍圍。由三幢大屋連成一座,整體采用三進二橫屋格式。中路較大,左右兩幢略小;◢徥瘔,青磚墻體,廳房回廊道。大門高3.2米、寬2米,兩側(cè)置高1.34米、直徑9.7米的石鼓一對。門坪長70.1米、寬14.6米,兩側(cè)立石獅各一尊。府第左右兩側(cè)有炮樓,護墻開有內(nèi)寬外狹的槍孔。民國初年加建了后幢三套平房。總面積1134平方米,共有74間房。1988年豐順縣人……[詳細] |
大埔文武閣 位于大埔縣城五虎山麓穿龍窠口。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內(nèi)祀文武帝及魁星。民國十四年(1925年)重修。閣身呈方形,磚石土木結構,高三層15米,底層通面寬12.8米、通進深12.75米。重檐歇山頂。屋脊置寶珠雙龍戲珠。龍身長3米。寶珠與龍身均用彩色瓷片鑲嵌而成。脊左右兩邊灰塑卷草,頗具民族特色。閣身尚完整,沿閣梯而上至頂層,憑窗俯瞰,可縱觀大埔縣城全景。1985年大埔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潘氏德馨堂位于梅縣區(qū)南口鎮(zhèn)僑鄉(xiāng)村,為十四世祖印尼華僑潘立齋始建于1905年,外圍龍完成于1917年。該屋坐西南朝東北,二堂、四橫、二圍龍,通廊結構,前低后高,自然樸實,是粵東傳統(tǒng)的典型圍龍屋式。圍屋兩側(cè)附屬建筑作雜物間,引山泉水作自來水用,前面有禾坪與池塘![詳細] |
國立中山大學梅縣辦學舊址位于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qū)西郊街道梅州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內(nèi),屬于近現(xiàn)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分類號Ⅴ-49,年代1945年),2022年7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凌風塔位于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石正鎮(zhèn)潭頭村。始建年代不詳。根據(jù)嘉慶十九年(1814年)潭頭萬安橋碑記載有到凌風塔的路線和凌風塔的風景分析,建塔時間不會晚于嘉慶年間。凌風塔平面八角形,外觀七級,高35.5米。樓閣式磚塔,塔梯為壁內(nèi)折上式。塔首層在西北方正面設門,每層均用菱角牙磚與挑檐磚疊澀出檐,各層每面均留窗洞。游人可循階梯上至最高層。原塔內(nèi)第二層設有魁星帝君塑像,已毀。相傳清朝嘉慶年間,嘉應州官黃者虎,巡游到馬山天吊岌時,發(fā)現(xiàn)石窟都,即現(xiàn)在的石正鎮(zhèn),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少見,肯定是藏龍臥虎人才輩出的好地方,于是命令手下在岌上停轎,并響鑼三聲,以示尊敬,身在盆地群山合圍之中,卻聽不到大山之回音,甚感奇……[詳細] |
寶善居位于平遠縣大拓鎮(zhèn)豐光村。201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qū)秘密交通線纘詒堂中轉(zhuǎn)站舊址位于梅州市大埔縣青溪鎮(zhèn)虎市村纘詒堂,年代為民國。2019年4月19日,秘密交通線纘詒堂中轉(zhuǎn)站舊址被公布為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