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左线,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曰本女人**全视频免费毛片,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网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泉州市旅游

泉州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通淮關岳廟位于鯉城區(qū)涂門街,是泉州古城祭祀文(孔子)武(關羽)圣著名古跡之一,主殿奉祀關漢亭侯、岳忠武王,配祀歷代著名忠武將士24位,左為三義廟,奉祀劉、關、張、配祀孔明、趙云,右為崇光先殿,奉祀關羽三代祖先。廟存宋朱熹《正氣》、明張瑞圖《充塞天地》古匾等重要文物。交通:可乘坐公交3路、4路、5路、6路、7路、8路、9路、16路、18路、19路、26路;開放時間08:00-17:30景點位置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涂門街……[詳細]
  大興堡,俗稱“大興土樓”,巍然屹立在德化縣三班鎮(zhèn)三班村,距鎮(zhèn)址后房街約一箭之遙,北枕大興山之險,西南望天馬山之雄,南以大云溪為襟帶,東扼五德公路咽喉,系鄉(xiāng)人、邑庠生、大富戶鄭展樞(公元1679—1758年)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端月所鼎建。堡民系碩杰鄭氏族人,多從事農業(yè)和陶瓷業(yè)。大興堡大門坐西面東,為單檐歇山式之石木結構,建筑規(guī)模宏大。平面呈長方形。城墻東西最長為64.5米,南北最寬為56.96米,高l0.2米,上為歇山頂屋檐。全堡占地面積約3648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4036平方米。城墻底部壘砌溪石,高達4.5米,寬達3.6米;上部運用傳統(tǒng)的“大墻板”夯筑三合土墻(黃土、小沙石、……[詳細]
  古檗山莊石刻的所在地為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類型為石窟寺及石刻,具體地址位于晉江市東石鎮(zhèn)檗谷村。古檗山莊系清末民初華僑黃秀火良 營造的園林式家族陵園,面積1.7萬平方米。營建時函請海內名流、書法家題詠,F(xiàn)存題詠石刻有楹聯(lián)11幅、匾額9方、古檗山莊全景圖1方及民國6年晉江公署立碑記1方,還有詩、詞、聯(lián)、跋、贊、題記等178方。1991年4月晉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檗山莊位于東石鎮(zhèn)檗谷村的古檗山莊,系旅菲華僑黃秀烺于清末民初,耗資銀元25萬兩興建的豪華山莊墓園。山莊占地1.7萬平方米,整體四方圓角形,坐西北朝東南,講究……[詳細]
  泉州真武廟位于泉州豐澤東海(泛稱“法石”)石頭街萬歲山南坡,萬歲山與與紫帽、羅裳雙峰遙峙,就如真武廟主殿大門楹聯(lián)所言“脫紫帽于殿前,不整冠而正南面;拋羅裳于海角,亦跣足以蒞北朝”。從萬歲山向西北可眺山丘連綿直至與清源山相接,西南可望晉江下游北岸的金波如練,百舸竟發(fā),通達后渚出海口,可見法石在海外貿易、捍城抗倭上有著極端重要的作用,如《澤被海濱碑記》所志:“法石為要蓋通南關外,外接大墜,實商漁出人必由之所亦遠近輻揍咸至之區(qū),故部館、文館、武館俱設其處,所以稽查透越,盤察漏稅,誠重其地也。”玄武大帝鎮(zhèn)守于此,威懾妖邪,平息洪濤,護佑眾生。泉州真武廟占地8600多平方米,主殿建筑面積360平方米。依……[詳細]
  陳埭丁氏宗祠位于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zhèn)岸兜村。宗祠始建于明代初年,歷經(jīng)修葺、重建、擴筑,是福建省內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丁氏原系阿拉伯人,其先祖賽典赤瞻思。1222-1279)仕元,官拜平章政事。其后裔的一支于元代行商入泉。元明易朝,裔族避居陳埭,取其祖尾音“丁”字為姓。盡管陳埭丁氏回族在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已經(jīng)漢化,但在其生活空間里,至今還不難看到伊斯蘭教習俗的遺跡和民族意識的反映。這種既顯現(xiàn)閩南漢文化的共性,又蘊涵伊斯蘭教之遺俗而構成的文化特點,在其宗祠及其祖先崇拜的表征中,可以有助于我們作較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宗祠坐北朝南,建筑群體以廊院式組織,采用閩南傳統(tǒng)民居……[詳細]
  衙口施氏大宗祠又稱潯海施氏大宗祠、潯江施氏大宗祠,位于晉江市龍湖鎮(zhèn)錢江村(衙口村)。是一處始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施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背倚萬壽寶塔,右挹閩海碧波,左襟靈秀余脈,前布池塘七口,狀猶七星拱月。并與鰲城、獅峰隔瀛側對,互為鼎立,靈秀鐘毓,蔚為大觀。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tǒng),是家族的圣殿。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施氏大宗祠坐北朝南,系五開間三進帶護厝,前設石庭,后附花園,系典型閩南硬歇山頂皇宮式建筑,整座為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木構架。中軸線由照墻、前埕、大門、中埕、前廳、后埕、后廳組成,左右有兩廊,左邊有火巷隔開,還有一……[詳細]
  瑞像巖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左峰。巖下山徑迂回,巖前奇石突兀,排列如僧人群立,稱之羅漢峰。附近巖石林立,有石龜、石蟒、石城、石窗、石門諸勝,惟妙惟肖。因有釋迦瑞像石雕一尊,故名。鑒尊石像乃就天然巖石依崖鑿而成,高4米,寬1.5米。左手下垂,掌心朝外,明成化年間建有石室,用以保護石像,石室純用花崗巖筑成。石像、石室同為巖中主要文物。賜恩巖的白衣觀音造像,雕于北宋元右年間,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清源山的泉有一百多眼。著名的叫“孔泉”,也稱“虎浮泉”,泉從一斜臥大山石孔隙中迸出,細流清清,常流不絕。清源、泉山因此得名。彌陀巖側的“泉窟觀瀑”。在雨季有“虹雨千層吹不斷,琉璃萬斛涌還多”的景象;而……[詳細]
  湖頭賢良祠位于安溪縣湖頭鎮(zhèn)安溪第三中學內。安溪縣湖頭鎮(zhèn)安溪縣三中校園內。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稱榕村書屋;雍正十一年(1733年),為表彰李光地而改今名。祠坐西朝東,3進四合院式。一進已廢。二進為祠堂,懸山頂,抬梁式木構架,面闊、進深各3間。廳堂外墻嵌大理石碑,鐫刻康熙御書“太極圖說”及“巡子牙河建壩詩”等,有雍正諭祭文碑;原有碑亭、馱龜已廢。第三進為藏書樓。賢良祠的前身為“榕村書屋”,是李光地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命其長子李鐘倫建造的,古人形容共“襟帶藍水,背負閬峰,山川靈秀,人文所鐘”。李光地曾在此“講授性理之學,誦讀圣賢之書”,留下一段學林佳話。雍正十一年,皇帝為表彰光……[詳細]
  泉州承天寺,又稱月臺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區(qū)崇陽門外東南。在五代時,此地為節(jié)度使留以效的南園。后周顯德年間(954-960年)改建為佛寺,初名“南禪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間(1056-1063年)一度改稱“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復名“承天寺”。宋時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偉,有榕徑午陰、偃松清風、塔無禽棲、瑤臺明月、卷簾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嘯庵竹聲、鸚山暮云、石如鸚鵡十景。寺的中軸線全長300米,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法堂、文殊殿,東側重建有禪堂、祖堂、龍王殿和僧舍等。承天寺的山門面西,高懸“月臺”兩匾額,為硬山頂三開間建筑,傳說歷史……[詳細]
  郭氏家廟是紅四軍前委機關駐地和朱德召開群眾大會舊址,又名岑樓大宗,位于永春縣橫口鄉(xiāng)福中村。1929年8月22至28日,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二、三縱隊3000多人進駐永春縣福鼎鄉(xiāng)(含現(xiàn)橫口鄉(xiāng)福中、福聯(lián)、環(huán)峰3村)休整,將前委機關駐地設在郭氏家廟。紅四軍在郭氏家廟召開群眾大會,朱德親自到會,站在家廟大門前石階上演講,號召勞苦大眾團結起來,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世界大同”的人民政權。郭氏家廟的三間房屋設為紅四軍臨時印刷所,住有20多名女戰(zhàn)士,負責印發(fā)宣傳材料,刷寫標語,張貼文告,宣傳紅軍宗旨和革命真理,F(xiàn)在郭氏家廟墻上仍完好地保存著兩條紅軍標語:“國民黨勾結帝國主義,共產黨打倒帝國主義……[詳細]
  富美宮供奉我國西漢名臣蕭(望之)太傅,俗稱蕭阿爺,白鬃公。配祀廿四司、文武尊王等。原為屬地保護神、后逐步發(fā)展成為泉州唯一的“王爺行宮”,香火興盛、分靈遍各地。富美古渡,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渡頭之一。是連接內地與出海貿物集散的重地,鄰近的“聚寶街”在宋元時是外國商賈經(jīng)商貿易之所而得名。明代永樂三(1405)年附近的車橋村,建有“來遺驛”專為接待國外使者、客人之用。清代,民國期間城南仍是泉州經(jīng)貿金融活動的中心。明代中后期,泉州曾因屢遭各種災害,特別是瘟疫的肆虐,人們?yōu)榭褂鶠牡、擺脫惡境,以求生存,于是民間紛紛建立小祠,供奉保護神、歲時典祭、企求神靈保境安民。在沿江沿海地帶所設的小祠則多奉祀“王……[詳細]
  靖海侯府即施瑯紀念館-施瑯將軍的故居。古大厝始建于康熙二十六年,承襲明代簡樸大方的建筑風格,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典型清初閩南建筑。晉江市深滬灣畔的衙口村,原稱潯海,因清靖海侯施瑯在家鄉(xiāng)建將軍府,聲名顯赫,故相沿成為俗稱。施瑯(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他容貌魁奇,勇力過人,善于帶兵,且“習海上事”,是一位頗有戰(zhàn)略眼光的將領。鄭成功在臺灣病逝后,施瑯于清廷力主收復臺島,痛斥放棄臺灣的謬論,率軍渡海征臺,收復臺灣。施瑯為祖國統(tǒng)一做出了貢獻,因此而受封為“靖海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施瑯卒于任上。清廷為表彰其功勛,敕建祠于故里,后代有重修,于今保存較為完整。祠宇三進,磚木……[詳細]
  東關橋東關橋在永春縣東關鎮(zhèn)東美村的湖洋溪上,民間盛傳此處觀音十分靈驗,建橋后年年香火不斷,故又名通仙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清光緒元年(1875年)復建,民國18年(1929年)里人李俊承母子重修。該橋較完整地保留宋代橋梁的建筑特點,為福建少見的長廊屋蓋梁式古橋。泉(州)永(春)公路通車以前,這里是大田、德化、永春通往泉州的必經(jīng)之地。橋長85米,寬5米,用輝綠巖和特大木料構筑,有二臺、四墩、五孔。墩呈船形,用石條逐層丁順配搭,互相疊壓而成,兩頭俱作尖形,以分水勢;墩下以大松木作臥樁,承載整座橋梁,古稱“睡木沉基”,枯水時水清木現(xiàn);墩上用巨石疊成三層支架大梁……[詳細]
  永寧城隍廟座落在福建石獅市永寧南門與小東門之間,為永寧至今保留較完整的一座古寺廟。該廟居高臨下,放眼遠眺,深滬灣歷歷在望,故有背五虎(山)而面金獅(深滬山)之稱。其以氣勢之雄偉,廟貌之壯觀,被譽為“永寧福地”,反映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藝。永寧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道光十五年(1835)經(jīng)由鄉(xiāng)賢蔡名標發(fā)動各方善信,捐資進行擴建。清·光緒年間,再由港邊村鄉(xiāng)賢佘馬堆前往菲律賓,向鄉(xiāng)僑籌募資金加以整修、挺高門樓,方形成今日之大觀。永寧城隍廟座北朝南,建筑面積1407平方米,占地2800平方米。以中軸線為基準,由門樓、前殿、戲臺、拜亭、主殿、和左右?guī)拷M成。主殿面……[詳細]
  惠安文廟,即惠安孔廟(惠安縣學),坐落于惠安縣城中山北路西側,廟祀孔子,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莅参膹R是惠安宋至清代祭祀孔子及歷代名宦先賢的地方。文廟建筑布局規(guī)整,氣勢宏大,建筑技藝精湛,石木磚雕工藝精美,集中體現(xiàn)了來自中國建筑之鄉(xiāng)、雕藝之鄉(xiāng)的惠安匠工們精湛的建筑、雕刻技藝,是研究宋元時期孔廟建筑規(guī)制和古代建筑雕刻工藝的珍貴實物資料。1984年公布為惠安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成立于1987年的惠安縣博物館也設于文廟內,收藏有歷史文物、民俗文物、石雕工藝品等。廟前十里外有一座山峰,山巔原為三塊大石對拱,舊稱香爐山。相傳,明朝洪武年間……[詳細]
  六勝塔位于石獅市石湖村釵山上,六勝塔是八角五層塔心柱仿木樓臺閣式花崗巖石結構,為北宋政和年間僧人募資建造,元代重修,六勝塔是海船進出泉州灣的重要航標。<史載,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1117年),高僧祖慧、宋什等通過募捐建六勝塔于山坳,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27年),該塔被元軍毀壞。根據(jù)民間傳說,1276年,南宋端宗趙昰被擁于福州,受元軍所逼,--閩南,又為蒲壽庚所阻,進泉州城未遂,一度避居石湖,并在此建行宮,后由石湖出海,死于硇洲(今廣東吳川縣南海)。石湖因而遭到元軍報復性的洗劫,六勝塔亦未能幸免。嗣后,海上貿易繼續(xù)發(fā)展,蚶江再度繁榮,民居稠密,番船所經(jīng),風檣林立。元順帝至元二年(公元……[詳細]
  仙嶺德興堂,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蓬壺鎮(zhèn)仙嶺村,著名商人沈逢源于1937年開始興建,1941年落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334.13平方米,建筑面積1068.51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二進磚石木結構,由前埕、門廳、兩廂、正廳和東西護厝等組成,共有32間房,5個天井。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設有神龕,祭祀祖先牌位,正中懸掛有“德興堂”牌匾一方,系國民黨元老林森所題。堂內還有于右任、梁披云等多位知名人士的題字。2020年11月,仙嶺德興堂被列入福建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楊阿苗故居位于鯉城區(qū)江南鎮(zhèn)亭店村,建于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歷時13年,以建筑堂皇富麗、平面布局獨到而聞名遐邇,富有閩南民居的特色;楊阿苗,名嘉種,菲律賓華僑,宅建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至宣統(tǒng)辛亥年(1911年)全部完工,歷時18年,三進五開間,懸山式屋頂,東西兩側各有護厝一組。屋前大石埕圍以三面磚墻,主體建筑前辟一大庭院,兩側的東西梢間與東西廂房之間又各自形成兩個直向小巧的庭院,俗稱“五梅花天井”。整座建筑顯得美觀大方,寬敞明亮。房屋內外的墻上、檐下、壁間、柱頭和門窗裝飾著十分精美的木雕、磚雕、漆雕、灰雕和輝綠巖、花崗巖石雕。采用透雕、浮雕和平雕手法,精雕細琢大量的……[詳細]
  詩山塔,位于南安市詩山鎮(zhèn)山二村。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建。阿育王式塔,置于數(shù)米高的基座上。全部用輝綠巖砌筑。寶篋印經(jīng)式,平面方形,通高七米左右。塔下為一條由石砌成的方形高臺,高二點七米,底邊長二點六米,頂端筑有護攔,上陰刻楷書“寶祐四年丙辰春立”八字。高臺上置一條由石砌成的方形基座,高零點八三米,邊長一點四米;蠟榉叫雾殢涀,束腰四面分別浮雕雙獅戲繡球、三獅戲繡球、折枝石榴、荷花。座上迭澀三層,向上逐層分收,底層挑出,四面浮雕仰蓮紋。塔身為方形柱,四面各雕一拱形佛龕,內各浮雕一端坐于蓮花座上的佛像,手印各異;四邊角各浮雕一手持不同法器、姿態(tài)各異的金剛力士立像。塔頂方型翹角挑出,四面各浮……[詳細]
  施瑯墓位于惠安縣黃塘鎮(zhèn)與洛江區(qū)河市鎮(zhèn)交界的虎窟坡地上,系施瑯與其妻王氏、黃氏合塋。整座墓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整,石亭、石碑、石雕工藝精致、宏偉壯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碑中刻“皇清光祿大夫太子少傅靖海將軍襄壯施公賜塋”,兩側刻“一品夫人王氏,一品夫人黃氏”。此墓為石結構,墓翼逐層外擴,共三穴。墓坐北朝南,占地6.85萬平方米。墓區(qū)由北而南,上下分5個坪臺,依次立有文武翁仲四尊,馬、虎、羊、獅、華表各一對,以及康熙三十七年(1698)諭祭碑亭、欽賜祭葬墓坊、龜趺碑亭。施瑯(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他容貌魁奇,勇力過人,善于帶兵,且“習海上事”,是一位頗有戰(zhàn)略眼光的將領。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