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崗遺址位于高要市金利鎮(zhèn)茅崗村茅崗山南北面的山腳下。年代為青銅時代早期。遺址面積兩萬多平方米。1978年發(fā)掘。文化層厚約1米。堆積中含大量貝殼及動物遺骸,包括有蠔、蛤、螺和豬、牛、鹿、羊、象、刺猬、青魚、龜、鱷等。部分動物已屬家養(yǎng)。還有兩個個體的人類遺骸。發(fā)現(xiàn)干欄式木構(gòu)建筑,有三組,平面為長方形,分左右兩排豎木柱,間距為1.7米。其中甲組建筑殘存木柱14根,左排6柱,右排8柱,柱距0.7米~1.4米不等,兩排木柱相距1.64米~1.7米。木柱多有鑿榫,榫眼中穿套圓木條,構(gòu)成梁架和居住面,用樹皮板、茅草鋪墊居住面或鋪蓋房頂。出土陶器以泥質(zhì)陶為主,器類有釜、豆、盤、缽、罐、器座、紡輪等,紋飾有繩紋……[詳細] |
端石老坑洞遺址位于高要市金渡鎮(zhèn)硯坑村,始鑿于唐武德元年(618年),歷代有開采。因年代久遠,故稱老坑。又稱水巖,清康熙后又稱皇巖。洞內(nèi)原有飛鼠洞、東洞、正洞、洞仔、大西洞、水歸洞等洞穴,現(xiàn)存大西洞和水歸洞2個采石工作面。洞內(nèi)石道是沿緩傾斜硯石層鑿進,形成一個起伏曲折、多變的小型坑道,石道高0.7米至0.9米。老坑洞采石工作面都在西江正常水位之下,甚至低于西江河床。大西洞全長約135米,洞口與洞底高差為25.5米;水歸洞全長約120米,洞口與洞底高差約20米。端石老坑洞遺址所產(chǎn)硯石石質(zhì)細膩,嬌嫩堅實,呈紫藍色帶青色。石品花紋豐富,有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火捺、翡翠、鷓鴣眼、金銀線、冰紋等石品,下……[詳細] |
高要巽峰塔俗稱烏榕塔。位于高要市南岸街道烏榕村烏榕山。明天啟四至七年(1624~1627年)建。該塔位于舊府衙東南方,為“巽”位,故名巽峰塔。為穿壁繞平座樓閣式磚木塔,平面八角形,外觀七級,內(nèi)13層,高39.2米。塔身各層腰檐與平座均以菱角牙子磚與線磚疊澀挑出。塔腔內(nèi)設(shè)有神龕。底層對邊距10.25米,開7個假門和1個登上二層的真門。每面門楣,按八卦方位分別用磚砌出八卦符號。塔身和菱角牙子磚抹白灰,角柱、門枋、闌額、線磚-灰。1997年維修。1989年肇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宋隆基閘位于金渡鎮(zhèn)水口村的聯(lián)安圍上。始建于1918年,坐北向南偏東10度。該閘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面寬16.3米、進深11.2米。閘門為鋼鐵鑄造。宋隆基閘為單孔閘設(shè)計,閘孔尺寸為7米×9米,閘門側(cè)墻和進出口翼墻釆用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1927年7月竣工。工程耗資約62萬元港幣,由當?shù)啬季杓Y。主持工程修建是孫中山女婿、時任廣東省治河處處長戴恩賽;監(jiān)工聘請外國人,建筑材料和機器設(shè)備統(tǒng)一由國外進口。該閘負責白土、金渡、回龍、蜆崗等鎮(zhèn)集雨面積為413平方公里的灌溉、排水任務。宋隆基閘為中華民國時期廣東省引進外國技術(shù)建設(shè)項目,是當時廣東省水利計劃的重點工程,至今還在為高要白金龍片的水……[詳細] |
明 高要 文明塔 位于高要市南岸鎮(zhèn)的鎮(zhèn)塘崗,為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肇慶知府鄭一麟為振興文風而建。因與肇慶府學宮文明門隔江相對,故名文明塔;又因建在鎮(zhèn)塘崗,俗稱鎮(zhèn)塘塔。相傳,凡塔上空烏云翻滾,肇慶必生風雨,故又稱雨云寶塔。塔平面六角形,塔身外觀七級,內(nèi)13層,高45米,為穿樓閣式磚塔。塔基為石砌,塔剎為鐵鑄。底層南北對開一平門;西北面開一上落門,可循級壁繞平座盤旋登上頂層。首層邊長6.8米,墻厚3.98米,二至六層開四門,第七層開兩門。塔身用一順一丁的青磚鋪砌,中為泥漿粘砌,外表用灰漿砌縫,白紙筋石灰批蕩。各層以菱角牙子磚與線磚相隔疊澀出檐。1986年、1996年兩次維修。1989年6月廣……[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