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左线,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曰本女人**全视频免费毛片,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网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洛陽市旅游

洛陽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回洛倉始建于隋大業(yè)年間,是隋煬帝在洛陽周邊設置的“國家糧倉”,其主要功能是為城內的皇室和百姓供應糧食;芈鍌}城遺址位于今洛陽市小李村、馬坡村以西,310國道從中橫穿。2013年1月,“浮出”地面的整個隋朝回洛倉城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355米,相當于50個國際標準的足球場;回洛倉內各個倉窖的大小基本一致,內徑10米,外徑17米,深10米的倉窖,東西成行、南北成列,約有700座,每個倉窖儲存的糧食在50萬斤左右,整個倉城的儲糧總數可達3.55億斤,可謂規(guī)模巨大,氣勢恢宏,是目前已知隋唐時期糧倉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整個倉城由倉窖區(qū)、管理區(qū)、道路和漕渠等幾部分構成。其中,管理區(qū)位于倉城南側,倉城內有……[詳細]
  位于洛陽市西郊史家灣村東的臺地上,東西寬約270米,南北長12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遺址南部斷崖下的澗河由西南向東北環(huán)流而過,隔河與王灣遺址相望,相距不足一公里。該遺址沒有進行過發(fā)掘。據勘探得知,在遺址東部距地表0.3米以下,有大面積的居住面,土質堅硬,夾以雜物,該遺址南北長60米,東西寬約40米。從臺地上和斷崖中暴露出的灰層中,發(fā)現不少陶器殘片,陶片為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和夾沙灰褐陶。紋飾有線紋、弦紋、寬帶紋、三角紋、粗、細繩紋、藍紋、斜格紋、乳釘裝飾及彩繪等?杀嫫餍斡行】诩獾灼、豆、缽、盆、罐、杯等。還采集到石斧、石刀等遺物。在遺址北部緩坡道路處,新發(fā)現新石器時代的路土面二層,土質細末呈……[詳細]
  寺河南遺址位于孟津縣城關鎮(zhèn)寺河南村東北,瀍河南岸丘陵臺地上。遺址西臨溝,北、東兩面臨瀍河,南接邙山丘陵坡地,土質疏松,土色黃紅。2000年8月1日,孟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11月13日,洛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寺河南遺址東西長370米,南北寬273米,面積84563平方米。遺址區(qū)采集到的仰韶文化遺物有石斧、大口罐、缽和少量白衣彩陶片;采集到的龍山文化遺物有大口罐、甕、高領罐、卷沿罐、器蓋等;另有少量東周時期的盆、鬲殘片。從采集到的遺物分析,該遺址的年代從仰韶文化延續(xù)到周代,但以龍山文化為主要文化內涵。 寺河南遺址分布范圍較廣,保存比較完好,文化內涵豐……[詳細]
  邵雍故居又稱邵雍祠堂,位于洛陽師范學院以北,是北宋哲學家、易學家邵雍的故居。大門原本的朱紅已脫落,門上橫書“安樂窩”三個大字,邵雍自號安樂先生。大門右邊黑色的牌子上寫著“先賢邵康節(jié)故居”。邵雍故居在北宋末年已衰落,到金代被改為“九真觀”。直到明朝景泰年間,河南知府虞廷璽將其修復,清代亦有復建。然而保存至今的也只有“皇極書閣”三間,其他建筑四間以及明清碑石數方。邵雍初到洛陽窮困潦倒,在洛河南岸搭建一個草棚居住。后在司馬光等人的支柱下,才購得這30余間房屋。邵雍一生不求功名,過著隱逸的生活。他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之一,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并稱“北宋五子”。邵雍初遷洛陽時,生活頗為艱難。他在洛河……[詳細]
  觀音寺坐南朝北,前低后高,走進門去,依次可以看到一座碩大的山門,高聳的鐘樓,三間大的頭殿、二殿、三殿(正佛殿),精致的石砌“一步三空橋”,左右對稱的迎旭閣、橫霞閣及兩孔石窯。東面窯里的石雕佛像,額題是“何須面壁”,兩側掛著“莫向他山借石,還來此地做人”的一副對聯,所含禪機耐人尋味。西面窯額題“圣澤日新”,窯內有一股清泉流出,經石橋繞向前院,注入東西湯王池?吆蠼ㄓ幸蛔吲_,上有大湯王殿及東西廂房。臺上栽植數株銀杏樹和“扭筋蓮花柏”,游人可在此盡享前人留下的余蔭。觀音寺中還有湯王池、洗心井等名景,池中或井中的水位無論旱澇,始終如一,堪稱一絕。位于汝陽縣城東南十多公里的圣王臺村北坡,又稱下寺。北臨……[詳細]
  金山廟位于洛寧縣陳吳鄉(xiāng)洛寧金山廟村,始建于元代,明、清兩代曾對其重修。該廟宇坐北朝南,現存大殿、耳房、石獅、門樓、石碑等。大殿面闊五間,懸山式,柱子均為石質,檐下五踩單昂斗拱十一組,其中柱頭科六組,平身科五組,昂面為扁五角形,螞蚱頭呈龍頭形,使用了減柱法,金柱直接穿過五架梁,整個大殿雄偉壯麗,殿東有耳房一間,耳房前有“建立廣惠,龍王兩廊廡碑記”碑通。大殿正東四十米有一座石質門樓,高4.3米,上蓋為整塊石雕歇山式,雕有簡易椽頭。門樓上設有門樓,上有石匾,正面刻“金山神門”,落款為嘉靖年間“敕賜”等題記,背面刻“背靠洛水”。民國六年《洛寧縣志》記載:“在金門山下元皇慶年間建,明萬歷年間修,康熙十四……[詳細]
  洛寧有仰韶、龍山文化遺址20多處,主要分布在洛河兩岸鄉(xiāng)(鎮(zhèn)),另外,河底、東宋、下峪等鄉(xiāng)(鎮(zhèn))也有分布。其中最為著名的有祿地遺址、西王村遺址、唐坡遺址、坡頭遺址、古村遺址和寨子遺址等,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最大面積20萬平方米,文化厚層一般為1—3米。多年來,考古專家和學者曾多次對遺址進行過調查和挖掘,發(fā)掘陶器器形有:鼎、罐、鬲、盤、澄濾器、小尖底瓶、紅陶缽、彩陶盆、高領罐、三足器、陶紡輪和陶環(huán)等;質屬有夾粗陶、細泥紅陶、磨光黑陶、夾砂粗細紅陶、灰陶和泥質陶等;紋飾有:籃紋、方格紋、細繩紋、粗繩紋、附加堆紋和彩繪等。石器有:刀、斧、鏟、鐮、刮削器等。這些陶器、石器具有顯著的仰韶、龍山文……[詳細]
  新莊遺址位于孟津縣平樂鎮(zhèn)新莊村西北,黃河南岸丘陵臺地上。遺址東西兩面臨溝,北臨黃河故道,南部與丘陵臺地相連,土質疏松,土色褐黃。1975年7月28日,洛陽市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新莊遺址面積約61394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在遺址的地表和斷崖上可采集到豐富的仰韶和龍山文化遺物。 在遺址北部剖面暴露有豐富的文化層堆積,采集的遺物主要有陶片、獸骨、石器等;采集的石器種類有石斧、石刀,采集的陶器種類有彩陶罐、斂口缽、斂口罐等陶器殘片。該遺址是一處仰韶文化中晚期至龍山時期遺址。 新莊遺址分布范圍廣,保存比較完好,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層堆積明顯,是研究伊洛地區(qū)邙山丘陵地帶新石器時代文化……[詳細]
  馬東村泰山廟位于馬店鄉(xiāng)馬東村,為清代建筑,整體建筑坐北面南,現僅存卷棚式前殿、獻殿、正殿和后殿,山門和戲樓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修建學校時被拆毀。前殿、獻殿和正殿分布緊湊,且前殿與獻殿呈垂直布局,較為特殊。前殿為一卷棚加歇山式建筑,筒板瓦覆頂,面闊三間,一斗三升斗拱二十四朵,平板枋下設垂花柱,整個建筑活潑靈動。獻殿為面闊三間的六架梁帶前廊卷棚式建筑,檐下有斗拱。正殿面闊三間,七架梁懸山式建筑,雕梁畫棟,木雕精美,檐椽外加飛椽。正殿北二十余米為后殿,為面闊三間的硬山式結構建筑。上述建筑屋頂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脊上飾浮雕花草等圖案。前殿內放置碑刻四通:清乾隆41年的泰山廟官地碑、光緒11年的重修泰山鑾駕……[詳細]
  北冶瓷窯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北冶鄉(xiāng)北冶村,2007年被洛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洛陽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分布范圍廣,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20米,面積24000平方米。地勢北高南低,依山面水,南部緊鄰村道,北為居民區(qū),在地表散布窯具、瓷片及部分大小不一的紅燒土等遺物。出土標本較多,制作工藝水平也較高,所燒器皿有盤、碗、爐瓶罐等,以盤、碗占絕大多數。2003-2004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新安縣文管所聯合組建考古隊,對窯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布5×5㎡探方17個,加上擴方面積共揭露314平方米。其中T8中發(fā)掘的橫橄欖形燒窯,在國內尚屬首次發(fā)現,該窯平面呈橄欖形,東西長,由操……[詳細]
  洛出書處位于河南省洛寧縣西20公里的長水鎮(zhèn),這里是黃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峽入川交界地。河洛文化之源---洛書就出在這里。該處,現在洛書之標志---刻有洛出書處四個大字的漢魏時期和清雍正二年的兩通遺存大碑,此碑恰在洛河上下游分界處,上游多系深山峽谷,下游一馬平川,為先民繁衍生息之地,其西側為龍頭山,山頂有禹王廟、洛河龍神廟和洛書賜禹之地碑等古遺跡;其北為龍頭山,山南有紫蓋寺遺址及明代吏部尚書耿裕墓,其南臨洛河,對面石壁上有岳武穆行軍至此的石刻和武穆營遺址;其相鄰為倉頡造字臺;其西為靈龜負書處之玄滬水,至今,在懸崖峭壁上刻有廣東道進士西蜀劉武臣書石刻詩一首,碑址在千畝淡竹包圍之中。類別:石刻時代……[詳細]
  高平陵是三國魏文帝曹丕長子魏明帝曹睿及其皇后一一明元郭皇后的陵冢。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汝陽工業(yè)區(qū)茹店村東南700米處的霸陵山下,據(《三國志.魏書.明帝記》)。曹睿,字元仲,生于建安10年(公元205年),黃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被立為皇太子,黃初七年五月丁巳即皇帝位,帝位15年,於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丁亥卒于嘉福殿,時年36歲,癸丑,葬高平陵。該陵地現尚存有陵冢封丘,及附屬的司馬溝、戰(zhàn)溝、曹劉莊等,分布范圍較大,其面積約1.5平方公里。魏明帝安葬于高平陵后,年幼的曹芳繼位為王。這時,已是三朝元老的司馬懿漸生不臣之心。10年后,司馬氏乘曹芳親率文武大臣到高平陵祭祖之機,突然發(fā)難,控制了……[詳細]
  新安城隍廟位于新安縣魏郡大街廣場西13號,坐北朝南,現存大殿1座,面闊3間12米,進深3間8米,四面起坡,面覆綠色琉璃筒瓦及黃色琉璃筒瓦,后檐共八攢斗拱:二攢轉角斗拱,二攢柱頭科斗拱,明間二攢,補間、次間各一攢平身科斗拱,斗拱為重翹重昂七踩斗拱,歇山式建筑。據《禮記》中記載,古代天子在十二月舉行祭祀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在所祭祀的神靈中,有“水墉”神,認為水墉神能夠使水土歸其本位,不為禍人間,“水墉”神可以認為是城隍神的原形。最遲到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祭祀城隍神的記載。城隍廟是古代供奉和祭祀城市的守護神“城隍”之地,與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百姓對城隍神奉祀尤謹,新安城隍廟歷代屢有修葺和擴建,……[詳細]
  林森橋舊址,位于洛陽市老城區(qū)新生村洛河灘。由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修建,1936年2月15日開始動工,1937年8月建成。該橋南北走向,橋長380米,橋面寬近7米,是洛陽至韶關、界首、至嵩縣的公路通過洛河的重要橋梁。1940年洛河漲水,將橋北段沖毀100多米,同年10月修復,1941年完成通車。1944年5月日軍進犯洛陽,國民黨第一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所屬工兵13團團長方松齡為了阻止日軍前進,于5月7日現場監(jiān)督將林森橋炸毀。現存明代殘石拱券一孔,四角翹起的小亭一座。林森橋作為洛陽橋梁史上的一座重要橋梁,曾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對傳承我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古代橋梁的設計、構筑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2007年……[詳細]
  程氏舊宅北靠崤山,南臨渡洋河,占地20畝,共有宅院5座、祠堂1座。該宅是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敕封驍騎將軍程福亮的故居,程福亮是宋代名人程顥、程頤的第二十二代孫。程氏舊宅結構嚴謹,氣勢宏偉,建筑布局以祠堂為中心,由5座宅院組成。西側有兩處宅院,保存較好:一處為二進院落,前由面闊5間的正房、面闊3間的廂房和院門組成,后為繡樓;另一處為三進院落,屬四合院布局。東側有3處宅院,破損嚴重。在這些宅院門前,有石鼓、上馬石、照壁等豐富的建筑及雕刻。繡樓為磚木結構傳統(tǒng)建筑,共3層5間。第一層為磚拱結構,無梁,第二層和第三層之間為木制樓板。類別:古建筑時代:清地址:洛寧縣東宋鎮(zhèn)丈莊村公布時間:2006……[詳細]
  十方海會普同之塔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嵩縣白河鎮(zhèn)五馬寺村塔坪組。為密檐式六角古塔,共七層,每層高1.8米,高12.6米,該塔正面鑲有塔志銘,上刻《十方海會普同之塔》嘉靖壬寅(1542)。塔上有陶制原殿式門樓,卷尾龍吻,坡脊均為簡瓦飾狀。其密檐每層各方均有八個升狀陶斗,托起十一個陶拱。其上又以十二個陶制小斗托起十二根卷尾椽。上層以34×34厘米方磚為密檐。第二層塔身有六個原殿式門樓,兩廂四扶式格子門上有陶門環(huán),花卉浮雕,連花狀浮雕門釘。第三、四層塔門為扁方形,被隔為三個長方形門洞。五—七層只有門洞而無門樓。其上以兩層斗拱形出方磚密檐,塔身為實心,塔頂為平面,該塔依山勢而建,造型別致,風格獨特,磚雕工藝……[詳細]
  中原清真寺位于洛寧縣回族鎮(zhèn)中原村,始建于清代,現存有山門、南北耳房、南北廂房、獻殿和正殿。山門坐西朝東,面闊一間,硬山式建筑。南耳房面闊三間、北耳房面闊四間,南北廂房均面闊六間,硬山式建筑。南北耳房和廂房木結構均為早期構件,磚墻后翻修。正殿和獻殿均為坐西朝東,面闊均為三間,硬山式建筑。寺內現存古碑三通:光緒九年“重修清真寺碑記”、清咸豐八年“修清真寺碑文”、光緒十四年“創(chuàng)修清真寺扇屏門樓碑記”。中原清真寺建筑風格獨特,布局嚴謹,每座建筑磚、木結構雕刻精美,做工精良,彩繪書畫生動逼真,色澤古樸而華麗,凸顯了中國伊斯蘭的建筑風格,對于我們研究古建筑地域特色及伊斯蘭文化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詳細]
  始建于宋代,明末毀于戰(zhàn)火,清初重建。明清時附近還有一湖泊和一廟宇(現已廢毀),塔、湖、廟交相輝映,形成了當時河南府城內一處著名的人文景觀。景點位置洛陽市老城區(qū)老城東南隅東和巷東端……[詳細]
  下村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五頭鎮(zhèn)小莊村西河東岸二級臺地上,地勢北高南低。分布范圍廣,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00米,在地表發(fā)現有較豐富的陶片等遺物。遺址周圍的斷崖上暴露有大面積的灰坑,包含物較為豐富,文化層厚度3米左右,遺物有泥質陶和夾沙陶,以泥質陶為主;陶色有灰陶、紅陶、褐陶和彩陶;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素面等;可辯器形有罐、盆、缽、豆等遺物。從采集的標本可見,下村遺址從新石器的仰韶、龍山以及周漢時期都有遺存,證明此遺址持續(xù)之長,為研究中原地區(qū)各時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1985年12月新政〔1985〕194號公布為新安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11月13日公布為第三批洛陽市市級……[詳細]
  位于瀍河區(qū)下園街至東關大街入口處之北側,碑正中書“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九字。由東關大街北側原文廟舊址處遷此。碑為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河南府尹張漢書丹,洛陽縣令郭朝鼎刻立。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等載,東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孔子偕南宮敬叔由魯(山東曲阜)適周(洛陽),問禮于老子(即李耳,時為周守藏室之史),學樂于萇弘(周大夫)、學鼓琴于師襄。并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法度),察廟朝之度。終而嘆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此表明當時洛陽仍為傳統(tǒng)文化及禮樂制度的中心。孔子回魯后興私學,發(fā)揚光大了儒學。該碑保存完好,現為洛陽市級重點文物保護項目之一。地址:洛陽市瀍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