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在廷故居位于宣威市西城下街57號。建筑坐東向西,由大門、前院、二門、正廳、對廳、廂房、佛堂、雕像組成一樓一底土木結構四合院,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圖片大門,位于故居東南角,為垂花門,歇山頂,小青瓦屋面。大門上方懸掛題有“浦在廷故居”的牌匾。前院,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8米。院子西半部為綠地,種植花木、草坪。院子東端臨街建硬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一層瓦房,2開間,通面闊7.2米、通進深5.7米。二門,設于南廂房明間后檐墻上,屬“隨墻門”,上方懸掛“少將第”匾額。在護國運動時期,浦在廷積極支持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領導的護國運動,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北伐運動,被授予少將軍銜。正廳,單檐懸山頂穿斗式土……[詳細] |
三臺洞古建筑群位于宣威市西澤鄉(xiāng)西澤村委會黃家臺子村回龍山東南面。建筑坐西北向東南,依石灰石山巖用鐵鏈將木柱固定于巖石之上,分別由玉皇閣、文閣、武閣組成建筑群。因回龍山東麓巖壁有5個天然石洞,縱橫均分為3層,當?shù)厝罕娨蓝淳蛶r建立寺廟,故稱“三臺洞”。玉皇閣,位于三臺洞古建筑群中部,五重檐攢尖頂樓閣式石木結構。通高5層,28.3米。底層為齋房,10開間,通面闊27.5米,與武閣通連;二層為大雄寶殿,3開間,供奉佛教三世佛像,左后側洞中塑十八羅漢神像;三層為財神殿;四層為觀音殿;五層為玉皇閣。三至五層通面闊均逐層向上遞減。文閣,位于玉皇閣建筑群右側,四重檐攢尖頂樓閣式石木結構。通高4層,24.12米……[詳細] |
攀枝嘎“農業(yè)學大寨”舊址位于宣威市普立鄉(xiāng)攀枝嘎村委會駐地。舊址由招待所、禮堂、大寨地等組成,分布面積約566950平方米。招待所,坐南向北,單檐懸山頂石木結構,共2層,7開間,通面闊29.4米、進深10.15米。禮堂,坐西向東,單層石木結構,通面闊19.4米、進深11.9米。南面設有寬約5.8米、高0.71米的半圓形主席臺。禮堂可容納觀眾400余人。大寨地分布于村委會周邊山上,總面積約850畝,均在喀斯特地貌的坡地上靠打、炸、砌、擋開辟而成。攀枝嘎“農業(yè)學大寨”開始于1969年,經過4年艱苦奮斗,糧食總產量翻番,經濟收入增長83%,成為云南省乃至全國“農業(yè)學大寨”的典型。云南省基層干部紛紛到此……[詳細] |
尖角洞是3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原始人遺址,位于集鎮(zhèn)南500米處的小紅山腰部,系石灰?guī)r溶洞。1983年7月,文物普查組在洞內發(fā)現(xiàn)一批石器和陶片,并采集石器3件,石錛6件,穿洞石刀1件,打制石器1件,均為磨光石器。經省市三級考古鑒定,確認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洞中文化大體分為兩層,上層為近現(xiàn)代堆積層,在大量的石灰?guī)r角礫碎塊和石灰華碎塊中混入大量陶片和石器;下層多為器物碎片,炭屑和動物骨骸,黑褐色砂質土中雜入少量石灰?guī)r角礫碎塊和石灰華碎塊,洞內分為生活區(qū)和住宿區(qū),是云南發(fā)育完備、保存得較好的文化遺址之一。從出土石器、陶片的形式可看出,尖角洞遺址具有滇池和昭通兩種文化的特征,屬于滇池區(qū)域向滇東北過渡……[詳細] |
東山寺位于宣威市以東5公里處的東山山腰,是一座佛教、道教兩教合一的建筑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旅游風景區(qū)。東山寺又名松鶴寺,始建于明初,由祖師殿、靈官殿、大士閣、白齋洞、回廊、海會塔等主要建筑物構成。游覽東山寺最好是沿著小路蜿蜒而上,雖然道路坎坷,卻有著無窮的妙趣。據(jù)說游東山寺,能使人吉祥快樂,所以每到農歷三月初三,游東山已成為宣威當?shù)氐囊环N習俗。云南曲靖……[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