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紅頭船故鄉(xiāng)的樟林古港遺址位于澄海市東里樟林。古港遺址東起新興街,西熠墩腳,南起葉厝園,北至天后宮,占地面積4.6平方公里。據(jù)樟林天后宮碑記、樟林擴埠碑記,風伯廟碑記等記載:樟林古港于明天啟三年(1523年)創(chuàng)建商埠,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立巡檢司,乾隆、嘉慶年間達到港口全盛期,其時港口規(guī)模已建成八街六社,停泊大商船112艘。港口航線北通福建、臺灣、杭州、寧波、上海、山東、天前粵東第一大港,史稱樟林港是粵東通洋總匯。古港遺址現(xiàn)保留有潮汕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媽祖宮(天后宮)并有藏資樓、永定樓、貨棧街(新興街)、觀海樓、風伯廟、關部稅口、巡檢司舊址、行鋪、棧房等遺跡和一批石刻碑記,其中天后宮保存的……[詳細] |
彭湃烈士故居座落海城橋-,坐北向南,面臨龍津溪,原始建于清末,主樓雙層,面寬三間12.9米,進深10.9米,前廊子訪西式建筑,樓板加鋪花磚,風火式山墻,總建筑面積266平方米,彭湃同志于1896年10月22日出生,他在這里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代。1922年夏,彭湃同志開始宣傳農(nóng)-動,與妻子蔡素屏一起搬往“得趣書室”居住。1925年3月,廣東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到達海豐后,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同志、校長蔣介石和革命軍的蘇聯(lián)軍事顧問鮑羅庭及加倫將軍曾在此住宿,一起研究工作。1925年6月革命軍回師廣州,敵軍重陷海豐城,故居被焚毀,遺下墻基。解放后,人民政府撥款修建圍墻加以保護。1962年7月7日……[詳細] |
南澳島是廣東省內(nèi)唯一的海島縣。位于閩、粵、臺三省交界海面,地理位置優(yōu)越。自古以來,南澳是東南沿海一帶通商的必經(jīng)泊點和中轉(zhuǎn)站。南澳城城墻遺址位于南澳縣深澳鎮(zhèn)金山村委會。據(jù)《南澳志》記載,明萬歷四年(1576年)南澳城建成,“坐南朝北,高二丈二尺,厚五尺,圍五百丈,面寬七尺,皆甃以石,壕深八尺!2015年12月,南澳城城墻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齊翀編《南澳志》記載,明代萬歷三年(1575年)福建巡撫劉堯海上疏“竊思漳、潮之間以海為限,其海洋之南澳,地險而沃,百谷所生,百貨所聚,惟地非分土,事在兩鄰,故往往為賊遁逃藪,而修船制器、市藥裹糧,百無所忌……今欲為兩省久安計,必先……[詳細] |
林家廳建于明代。初為林氏家廟。至清嘉慶年間(1796-1820),林紹光(嘉慶丙辰進士),林龍光(乾隆壬子鄉(xiāng)試舉人),林縉光(嘉慶戊辰鄉(xiāng)試舉人)兄弟三人將家廟改作居室,稱為林家廳。深三進,相同小院,樓閣廂房等,是頗具特色的祠堂民居合一的建筑。林家廳附近一帶的古民居群,為明清時代的建筑,具有嶺南民俗文化的建筑特色,是古代建筑文明的遺產(chǎn),至今保存完好,2002年成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設立了國際藝術家村,現(xiàn)已有30多名國內(nèi)外的知名藝術家進駐,將來會有幾百名藝術家、創(chuàng)意者長期在此生活、創(chuàng)作。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廣州廣東咨議局舊址位于廣州市中山三路,建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為一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坐北向南。自南至北有大門(為祠堂式建筑,已毀),石砌荷池拱橋,仿西方古羅馬式的議會大樓形式主樓,磚木結構的兩層樓后座(已毀)。主樓的東西兩側(cè)還有磚木結構附屬建筑(已毀)。主樓前圓后方,大廳屋頂為半球形,8柱環(huán)列,空間開闊,有內(nèi)外回廊。廊兩層。大門入口在1948年改建羅馬式的4條大圓柱,氣勢軒昂。樓是磚、木、鋼梁柱的混合結構。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后,11月9日,廣東各界代表在咨議局莊嚴宣布廣東脫離清政府獨立,成立都督府。后曾作為非常國會會址。1921年5月,孫中山在此宣誓就任非常大總統(tǒng)。1925年10月……[詳細] |
(雁塔嘲風)登云塔位于徐城鎮(zhèn)民主路與東方路“丁字”相交處。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破土奠基,天啟三年(1623年)竣工落成。塔體為八角棱臺形,疊七層,每層有內(nèi)室。體積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底層內(nèi)室直徑3.35米,頂層內(nèi)室直徑1.24米,全塔高36.41米,踏跺(石階)設在夾墻中,盤旋而登190級可至塔頂,塔身磚石泥灰沙結構,以磚為主,砌法一順一丁,每層均有線磚和牙相間裝飾,堅固美觀,經(jīng)360多年,至今古塔風貌依然。由于塔處縣城中心,登臨絕頂不但可以俯瞰全城風光,每逢麗日晴天,還可遠眺南海千帆,瓊島風光,故素以“雁塔嘲風”列為徐陽八景之一。古塔是徐聞保存較好的明代建筑,它為研究徐聞當時的建筑藝術……[詳細] |
仁居紅四軍第一縱隊革命舊址(含紅四軍縱隊司令部舊址、紅四軍縱隊軍需處舊址、紅四軍縱隊后勤處舊址、老東門街紅軍標語)位于平遠縣仁居鎮(zhèn)仁居村。201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平遠縣紅軍紀念園坐落于當年紅四軍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革命真理的地方——仁居鎮(zhèn)東較場,該紀念園是廣東第一個以紀念中國工農(nóng)紅軍為主題的紀念園,規(guī)劃面積200多畝,包括展館區(qū)、紀念塔區(qū)、紀念亭區(qū)、休閑區(qū)4個主要功能區(qū)。記者在紅四軍紀念館看到,大量的歷史圖片和實物反映了平遠革命歷史。在紅軍紀念館,講解員陳麗芳指著紅軍標語墻告訴記者,紅四軍在平遠期間,積極宣傳黨的政治主張,在大街小巷書寫宣傳標語,平遠也是廣東省紅軍……[詳細] |
民國廣州中國共產(chǎn)黨廣東區(qū)委員會舊址位于廣州市文明路194號至200號(原為文明路75至81號)。是一座四間相連的三層樓房,磚木結構,木樓板,坐南向北,四間內(nèi)部有門互通。每間寬4米、深12.8米。1924年中共的機關沒有公開,用“管東渠”(即“廣東區(qū)”的諧音)的化名向-局登記,后來“管東渠”就成了廣東區(qū)委的代號。民族解放協(xié)會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籌備處初期也在二樓辦公,門前曾掛這兩個單位的牌子作掩護。廣東區(qū)委是全國最早建立的地區(qū)區(qū)委之一。1922年,中共廣東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成立,負責人是譚平山。1924年,10月,周恩來接任區(qū)委委員長的職務。1925年春,由陳延年擔任書記。區(qū)委原管轄廣東、廣西兩省,至……[詳細] |
紫金縣蘇區(qū)革命舊址群位于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蘇區(qū)鎮(zhèn),該鎮(zhèn)是1958年國務院批準以“蘇區(qū)”命名的著名革命老區(qū)。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蘇區(qū)是全國最早建立農(nóng)會組織、農(nóng)民武裝和創(chuàng)建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的地方之一,是海陸豐革命根據(jù)地和海、陸、惠、紫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早期中共紫金縣委、紫金縣蘇維埃政府、海陸紫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周恩來、彭湃、徐向前等革命先輩曾親臨指導工作,許許多多革命志士曾在此浴血奮戰(zhàn),保留下來的革命舊址眾多,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資源極為豐富。紫金縣蘇區(qū)革命舊址群主要有紫金縣蘇維埃政府舊址、海陸紫蘇維埃政府舊址、炮子鄉(xiāng)農(nóng)會(縣總農(nóng)會)舊址、紅二師師部舊址、紅軍醫(yī)院舊址、紅……[詳細] |
從廣州乘新洲線公共汽車過了琶洲國際會展中心不久,一座巍峨聳立于小山坡上的古塔便呈現(xiàn)在跟前。這就是廣州著名的古羊城八景之一——“琶洲砥柱”的所在地了,古塔便是琶洲塔。琶洲原是珠江河中的一個洲渚,四面環(huán)水,因形似琵琶而得名。這里是從珠江口進入廣州的孔道,過去曾稱為“會城水口”。洲上有二山連綴,每當海潮漲落的時候,它在珠江的入口處“吞吐潮汐”,確實是山川蔥秀、風景宜人的游樂之所。其中一山,巖石堅硬,石平頂坦,恰好是建塔的天然基礎。1607年(明萬歷三十五年),南海紳士王學增、楊瑞云等人迷信風水,倡議建塔以發(fā)科舉人才。就在此山頂建了這座九層的磚木塔,傳說洲上“常有海鰲浮出,光如白日”,故名曰“海鰲塔”……[詳細] |
陽江學宮位于今廣東省陽江市江城區(qū)南恩路江城一小,始建于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遷建于今址,清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為今天規(guī)模,現(xiàn)存較好的建筑有大成門、大成殿和東西廡。在《陽江志》(民國14年版)載:宋慶歷四年(1044)始創(chuàng)恩州學于城南二里處(約在荔枝園住宅區(qū)),而縣學在城內(nèi)西隅(即江城漁洲路,今八小一帶),后因兵 及其他緣故,曾幾度遷移,F(xiàn)存的學宮是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建成。從明正德九年(1514)起至清代,經(jīng)歷十五次的重建、改建、增建。其中嘉慶五年(1800)知縣李協(xié)五倡捐平基重建。重建后的學宮為磚木結構,以中軸線排列各單體建筑物,均衡對稱組成一座……[詳細] |
潮州八景之龍湫寶塔龍湫寶塔是潮州八景之一。原指潮州城北面韓江河面的小洲上,建于宋代的石塔。塔下有蔥郁繁茂的樹林,有雅致幽靜的寺院,與四周的景物相輝映,構成一幅美妙綺麗的風景。初時名為“塔院維舟”,以游艇常喜系纜于此命名。又因塔邊有“龍求湫泉”,因之又名“龍湫寶塔”。可惜寶塔于清代已經(jīng)倒塌,寺院也荒蕪,殘存的塔基后來也被洪水沖走去。現(xiàn)在,代替此景是韓江東岸邊一座古色古香的“鳳凰塔”的風光。鳳凰塔位于潮州市區(qū)東南約2公里的涸溪村,臨韓江東溪、北溪分叉之東南岸上,聳立著一座七層八面磚石結構的古塔,此塔俗稱涸溪塔,正名鳳凰塔。始建于明歷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年重修。鳳凰塔始建于明萬歷十三年(1585),清……[詳細] |
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舊址,位于汕頭市金平區(qū)民權路50號,始建于1926年,原為大埔會館。為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東向,每層面積423.7㎡,總面積1271㎡,各層四面有走廊相通。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后,主力部隊在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等同志的率領下向廣東進發(fā);9月23日從三河壩進軍潮州城;24日解放汕頭市,在此處設立南昌起義南下部隊總指揮部。南昌起義軍進入潮汕前后共七天,潮汕革命史上稱之為“七日紅”,其影響極為深遠,為中共潮汕黨組織領導武裝斗爭和開辟革命根據(jù)地奠下基礎。這是一處與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有關的革命舊址。該舊址于1988年11月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詳細] |
牛角屋位于西陽鎮(zhèn)白宮仙花村,距白宮圩約3公里。牛角屋又名丘氏大夫第。這座房屋由丘開麟、丘湘麟兄弟興建,光緒元年開始建筑,10年(1884年)建成此屋。據(jù)有關專家考證,這種牛角形的圍龍屋天下獨此一家。從正面看,此屋與客家圍屋沒多大區(qū)別,坐北向南,黑瓦白墻,為三堂四橫一圍屋的結構,屋內(nèi)是典型的圍龍屋建筑,廳堂布局規(guī)整,橫梁瓦角堅實,雕梁畫棟精致,全屋有89個房間。雖歷百年風雨,依然完好無缺。從后門走出里屋,才發(fā)現(xiàn)屋后花頭背前左右各有一圓形水井,直徑約60公分,與一般水井不同的是,它們沒有井沿,水位常年較高,伸手可觸,用水非常方便。一般圍龍屋只有一口水井,都在屋前,而牛角屋的兩口水井,設在屋內(nèi),似兩……[詳細] |
井下吳屋位于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仁居鎮(zhèn)井下村,建于清嘉慶九年(1804年),為鄉(xiāng)人吳昆亭所建。井下吳屋面闊43.3米,進深51.72米,占地2252平方米,整屋座東北向西南。主體為三堂三橫一圍龍的客家圍龍屋,占地2252平方米,共64間11廳6舍。前面有平坦耕地,周圍有潺潺溪流。堂屋后有高起半月型“花臺”,花頭與主體合起來形成一個半圓。左右各建外門樓一座,右門樓前原有半月型池塘,屋前右側(cè)原豎有光緒十七年進士石楣桿,左側(cè)建有水井一口。吳屋整體設計緊湊玲瓏,左右對稱,層層深入,步步升高,泥磚墻,杉木頂架,瓦塊天面,是典型的客家圍建筑。穿透式梁構架,方柱、柱間、廳門設雕花屏風,起分隔空間和裝飾作用,主……[詳細] |
石寨土樓石寨土樓(方樓、樹德樓、郭氏宗祠)位于蕉嶺縣南磜鎮(zhèn)石寨村,于2002年經(jīng)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方樓由該村郭姓五世祖于明代嘉靖1522年興建,至明隆慶1567年建成,為時45年,距今490多年。坐東南向西北,東、西角各有一座碉樓(俗稱火角)高出方樓約2米,總面闊33.8米,總進深26.3米,共計房屋71間,占地面積約889平方米,建筑面積3060平方米。盝頂、灰瓦面、山石三合土墻基田骨泥夯墻。樹德樓由該村郭姓十世祖于明代天啟1622年興建,至清雍正1723年建成,為時101年,距今390多年,2006年、2007年按原貌部分修繕。坐東向西。為三層方形土樓布局,西南、東北角各……[詳細] |
寨山彭家祠建于清代中葉。據(jù)稱300多年前,一位彭姓鹽商遷居到此并扎根繁衍。其子孫后代為防御土匪滋擾,歷經(jīng)20多年艱辛夯土壘筑,建起該古堡;300年后的今天,彭家祠雖然已成為當?shù)刂皡^(qū)英西峰林走廊的核心景點之一,但所幸仍保留著初始時期的建筑風貌,以及謎一樣的傳說典故,風采依舊,氣勢逼人。1995年被列為“英德市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筑坐南向北。彭家祠建于螺山上,山高約33米,房舍從山腳起建至山頂,共分三層,通往頂層只有北面一條平均寬1.50米,用石灰石打制成條鋪至的石階路,其余三面均是懸崖峭壁。首層建有房屋5棟,二層為書堂。硬山頂配火鍋耳風火墻,青磚砌筑。頂層為彭公可學祠,硬山頂配火鍋耳風火墻,……[詳細] |
崆峒巖位于陽春城西3公里處,寺宇始建于明代萬歷丁丑年,清乾隆二十一年陽春縣令姜山重修,崆峒巖是全國“四崆峒山”之一,洞內(nèi)分五層,石鐘乳形成的獅子巖、瀑布巖、冷西一柱觀、和尚拜觀音等景觀,千姿百態(tài)。崆峒巖巖中有寺,寺外有峰,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俱全,以古雅清幽為特色,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可游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地址:陽江市陽春市河西類型:地質(zhì)地貌古跡山游玩時間:建議2-3小時電話:0662-7621313開放時間:9:00-17:00門票:門票25人民幣……[詳細] |
郭氏大樓棉湖郭氏大樓,位于揭西棉湖,為清初富商郭來所建。大樓位于棉湖古鎮(zhèn)翰林府右側(cè),永昌古廟左側(cè),面對高聳的鐵山筆架峰,瀕臨秀美的云湖。湖橋亭榭鑲綴,名勝古跡交輝。與興道書院、翰林府、云園、永昌古廟等,形成一個壯觀的建筑群。郭氏大樓顯得尤為雄偉壯觀,是遠近有名的建筑物,有“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的美譽。此樓建于清雍正十一廿(1733年),竣工于1746年。整座樓占地5460平方米(約合9畝),樓寬52米、深105米,有四條花巷,五落院堂,后面有高4.25地瓊樓一座,其建筑格局,模仿宮殿形式,里面原有99間房經(jīng)后代修補增建,總數(shù)為100間,即所謂“駟馬拖車”、“百鳳朝陽”的格局。整座大樓以貝灰三合……[詳細] |
高要學宮又名文廟,位于原高要縣城肇慶鎮(zhèn)(現(xiàn)為肇慶市端州區(qū))正東路42號,是我省現(xiàn)存較大的一座孔廟,屬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鬃樱穑┦谴呵锬┠甑乃枷爰摇⒔逃,他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說。歷代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者都把尊孔崇儒視為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全國各府、州、縣普遍建有孔廟,且規(guī)模宏偉,巍峨肅穆。學宮的建筑,一般有兩部份,一是祀奉孔子的圣殿,即大成殿;一是學宮衙署。據(jù)載,高要學宮始建于北宋崇寧年初(約公元1102年),為當時郡守毛衍經(jīng)始,歷張新、林景新兩郡守建成。南宋紹興年間,郡守李麟、鄭起沃繼而擴建。元末曾加以修葺,后毀于兵戰(zhàn)。到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知府李從培主持的重新修建,天順年間(14……[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