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山嶺古道是徽州歷史上相互貿易的必經之道,也是戰(zhàn)事通道。東向長15公里,西向長13公里,兩道均用塊石、石板砌筑,路面寬1-1.5米不等,基本上沿山溪溝壑行進。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這些線路均是歷史上商業(yè)繁榮的最好見證。鴉山嶺古道開鑿于清代順治年間,嘉慶、光緒及民國年間均有維修。劉家沖村位居西向古道,建于明代嘉靖年間,距今有500年歷史。水榨村位居東向古道,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古道沿途多古村落、古建筑,記錄了歷史文明的進程。鴉山嶺古道,2008年12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隊進行了全面考查,2009年……[詳細] |
胡祠文昌閣石獅、石雕欄板坐落在績溪縣華陽鎮(zhèn)北門外縣委黨校內。文昌閣,原是胡氏宗祠的一個組成部分。胡祠現已拆毀,僅保存了專為存放譜牒、文稿及祭拜文昌帝君的文昌閣和部分石雕。文昌閣,坐西朝東,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面積100平方米。始建于明隆慶已巳年(1569)。現存建筑為清代建。在原胡氏宗祠的門樓和庭院兩處,保存了狻猊一對,石雕欄板八塊、望柱十根。青石圓雕狻猊,面目猙獰,形態(tài)威武。望柱頭飾“錦簇花團”欄板均用回紋飾邊,畫面為松鶴延年,鳳凰對歌、喜鵲鬧梅、母雞哺雛、燕集紅梅、畫鹛棲枝等內容。形象豐富,……[詳細] |
廣德603探空火箭發(fā)射場舊址位于安徽省廣德縣誓節(jié)鎮(zhèn)。1960年建成,是我國首個生物試驗探空火箭發(fā)射場,又稱“六O三”基地。包括發(fā)射控制室、發(fā)動機測試室、發(fā)射場坪發(fā)射架等十余個配套設施建筑。自1960年到1966年在603基地用T-7火箭發(fā)射共11次,T-7M發(fā)射4次。文革-爆發(fā)后火箭發(fā)射基地陸續(xù)轉移到酒泉、西昌。僅剩一個發(fā)射架和部分房屋,原1200多畝用地被改造成項目林。高52米的籠式鋼骨發(fā)射架依舊巍然聳立在1256平米的發(fā)射坪中央。該遺址是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和以錢學森為代表的愛國科技工作者勇于攀……[詳細] |
五擔崗遺址位于安徽馬鞍山霍里鎮(zhèn)豐收村,是當地文物部門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進行文物普查時意外發(fā)現的。是長江中下游著名的文化遺址。該遺址緊鄰著名的濮塘風景名勝區(qū),周邊地區(qū)地貌多樣,古遺址有明顯的“湖熟”文化風格,有典型南方氣質,與當時的中原、江淮文化不同。五擔崗遺址總面積10萬平方米,村落里有多個功能區(qū),發(fā)現了40多件商朝和西周時期的器物和一處墓葬,其中墓葬區(qū)約7000平方米。2002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主持搶救性發(fā)掘其中的生活區(qū)2500平方米,出土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等三大類近400件……[詳細] |
漢闕遺址及水牛墓相山公園內作為顯通寺的附屬建筑,奏鳴臺是當年為迎接封建官僚和地方紳士上山朝拜時奏樂的地方。因為此處曾有一個較大的漢墓,墓前有守陵石闕,當年在筑奏鳴臺時拆掉石闕作為構建,現在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石闕的殘片、闕帽和闕身,它對研究古戲臺和漢代石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奏鳴臺高約2米,長、寬約6米,由大量漢代石塊堆砌而成,周圍地面以碎石塊鋪筑,東側有一段臺階?脊湃藛T解釋,地面和臺階是近年補建的。沿著臺階走上奏鳴臺,除了保存完整的大石塊外,還有一部分碎小石塊。考古人員現場對漢闕遺址及周邊環(huán)境進行……[詳細] |
位于水吼鎮(zhèn)天柱村勝利組的林氏祠堂,始建于民國1924年,公元2005年至2007年由“十德堂”與“九牧堂”兩支林氏后裔合資重新修葺。林氏祠堂內的檐口、梁架、欄桿、柱礎、龍井等構件,其木雕、石雕工藝精湛,構思精巧,深受明清時期古建筑文化之影響,生動地反映出了成熟的徽派建筑的雕刻藝術。祠堂一進設有亭閣式全木結構的戲樓,并在兩側置副臺與廂樓;二進為“九牧堂”廳堂,為祭祀、祈福活動場所。在一進與二進之間配一口天井。西邊耳房有3扇“哥特式”窗戶,是中國工農紅軍在此-議事時改建的。整個建筑設計為二進,軸線取……[詳細] |
金寨縣紅25軍、紅28軍軍部舊址于2009年5月6日“立夏節(jié)、六霍起義”勝利80周年之際建成并對外開放。紅25軍軍政機構舊址以豐富翔實的史料,全面展示紅25軍的輝煌歷程。紅28軍舊址是以紅28軍建立、重建、再建為主線,突出紅28軍重建及其戰(zhàn)斗過程。紅25、28軍合編舊址:位于金寨縣湯匯鄉(xiāng)豹跡巖村胡氏祠。胡氏祠1934年4月紅25軍和紅28軍順利會師后,在這里完成了整編。后紅軍由徐海東等指揮,于1935年9月16日勝利到達永坪鎮(zhèn)與劉志丹領導的紅26軍、紅27軍會師,成為長征到達陜甘根據地的第一支紅……[詳細] |
中共鄂豫皖區(qū)委員會舊址位于金寨縣花石鄉(xiāng)白水河村汪家老屋。中共鄂豫皖區(qū)委員會舊址原為當地汪姓老屋建于清晚期,坐西向東,青磚小瓦結構,四進五十余間,F存門樓,廳堂共九間。1938年6月,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員會由桃?guī)X隨新四軍兵站遷此,書記彭康,組織委員先后有鄭維孝,黃巖,劉順元,喻平等,領導六安,壽縣,太湖三個中心縣委和舒蕪特委工作。1939年2月,中共安徽省工委會撤銷,成立中共鄂豫皖邊區(qū)委員會書記鄭位三,委員彭康、張勁夫、何偉、方毅、張體學,李豐平、桂蓬、黃巖、鄭維孝、程坦等,區(qū)黨委機關駐此,隸屬中原……[詳細] |
捻軍會盟舊址 位于渦陽縣西關“山西會館”院內。咸豐二年(1852年)張樂行等各路捻軍聚集在山西會館會盟,公推張樂行為盟主,進行武裝抗清起義。 捻軍會盟舊址之山西會館,是山西商人集資所建,整體建筑雄偉。大門面向南,前后3排房屋,兩進院落。大門兩旁有石獅一對,門上石質匾額橫刻“山西會館”四字。二道大門兩旁有石鼓一對,穿中堂可達后院;后殿5間,磚木結構,上覆五色琉璃瓦;大殿前置一銅香爐,捻軍結盟時在此焚香立誓,祭告天地。舊房屋在清軍剿捻時多次遭到破壞。1938年又遭日軍轟炸,解放初期,僅剩有石刻匾額……[詳細] |
小孫崗遺址位于淮南市潘集區(qū)高皇鎮(zhèn)老胡村小孫崗村民組遺址為一不規(guī)則形臺地,高出地表約有4米,東高西低,南側因早年取土呈陡坡狀,北呈緩坡狀,面積達10000平方米。遺址上現為農田距淮河水道約有1000米。遺址地表散布有夾砂紅陶錐狀鼎足、夾砂紅陶罐殘片、泥質紅陶器口沿等北辛至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殘片及螺殼、蚌殼、少量的獸骨等。南側剖面上距地表30厘米處,可見一處長約4米,厚20—40厘米的紅燒土層。從采集的標本來看,該遺址的文化內涵上限不遲于新石器時代中期,下限可至商周,延續(xù)時間較長,文化層堆積較厚。從南……[詳細] |
金柱塔位于當涂縣姑孰鎮(zhèn)寶塔行政村,姑溪河入長江口的南岸,距縣城2.5公里,該塔始建于明萬歷十七年(1589),200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9月,該塔根據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的“修舊如舊,恢復明代古塔原貌”的維修方案進行了維修,2008年元月,維修竣工。金柱塔磚石構成,通體高37米,底徑9米,八角七層,各層檐口以磚仿斗拱,塔基由青石疊砌。塔體雙筒結構,外筒為梯道,內筒為各層塔心室,各室均為穹隆頂,頂沿下口鑲佛像磚,內設佛龕,各層各面均開塔門,門兩側筑燈龕![詳細] |
黃山古觀景亭,初始于漢末會稽太守陳業(yè)隱居黃山,至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普門和尚入山后,寺院亭閣數量漸多。亭閣集攬勝、休憩、避雨諸多功能于一體,更兼點綴景觀效應,是景區(qū)觀光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據黃山舊志記載,黃山曾有歷代亭閣40余處。以此推算,平均約1.5公里山路即建有一處亭閣。然時至今日,古亭閣多已湮沒,F存完好年久之古亭多建于民國時期,尤以排云亭、立馬亭、松谷亭及翼然亭最具代表性。其材質或施以花崗巖料石,或配以磚木,彰顯出黃山地域建筑之特色。其選址或踞峰倚崖,或盤巖臨水,獨出心……[詳細] |
義門清真寺位于渦陽縣義門鎮(zhèn),大門朝東,是阿訇為回民講經和主持教義的場所。占地3600平方米,創(chuàng)建于元朝初年,曾一度毀于戰(zhàn)火,后又重修,F存禮拜大殿5間(正殿),重梁起架,明柱走廊,花格門窗,立于80公分高的崇臺上,房屋高大寬敞明亮。南北講堂各5間,北講堂東端前有古皂夾樹一株,樹下有無字石碑一塊,碑長2.5米,寬90厘米。前有大門兩重,前大門兩間,清代建筑,磚瓦結構,上覆灰色小瓦,龍紋脊飾。二道大門為新建,樓房式2間2層。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后大殿后墻向西5米,前山門向前2米至光明街……[詳細] |
安慶譙樓有600多年的歷史,歷經4次修葺。是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早在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安慶就建有譙樓,后在朱元璋與陳友諒兩軍交戰(zhàn)時被毀;明朝洪武元年重建,并將其作為知府衙署的望樓;乾隆年間,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寧移至安慶,譙樓又進行大規(guī)模修葺擴建,此后一直作為司署之所。目前保存的雙檐樓閣譙樓,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由安徽布政使吳坤修牽頭修建的。到今年已經歷139年的風雨。 譙樓當之無愧地成為安徽建省的標志性建筑.保護范圍:建筑本體外,東5米,南約28米至龍門口街,西……[詳細] |
中共壽縣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安徽壽縣壽春鎮(zhèn)紅星社區(qū)照壁巷1號是中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仿中式古建,重檐歇山頂,簡瓦屋面,是目前安徽省省發(fā)現最早的磚混建筑。1924年美國基督教傳教士出資興建,是基督教徒聚集場所。1928年,皖北特派員來壽,在此召開了反對蔣介石叛變的革命大會。該建筑佐證了中共壽縣一大會議的歷程,傳遞了壽縣黨組織發(fā)展的歷史信息。該建筑結構獨特,是抬梁式建筑向豪式建筑過渡的標志物。為安徽省近現代建筑的最佳之作。為我們研究江淮之間近現代建筑的特點和風格提供了科學依據。具有一定的歷史……[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