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嘉應觀AAAA 嘉應觀位于河南焦作武陟縣城東南12公里楊莊村南,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為紀念在武陟筑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宮、廟、衙三位一體黃淮諸河龍王廟,建筑風格形似故宮,主要包括山門、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閣等,規(guī)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宮”之美譽。嘉應觀現占地140畝,中軸線南北依次有山門、御碑亭、前樓、更衣殿、龍王殿、風神殿、雨神殿,東西跨院為河臺、道臺衙署。嘉應觀山門為單檐歇山頂,頂部覆蓋蘭色琉璃瓦,檐下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瓏別致。外檐木質上均有彩繪,筆調明朗,色彩鮮艷。門前門牌上 書--有“敕建嘉應觀”五個大字,為雍正皇帝手書圣旨。御碑亭似清……[詳細] |
妙樂寺塔位于武陟縣西8公里張北村北。寺已早廢,唯塔獨存。該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廣順三年(953年),次年工畢。塔身呈方形,高30余米,為13層迭澀式磚砌建筑,具有唐代磚塔的建筑特征。塔身南壁2-13層各一龕,內置銅佛,其余壁面,間或辟設佛龕,亦置銅佛。諸層檐的翼角下,有木質角梁,梁頭懸鐵風鈴,清脆悅耳之聲,數里可聞。塔頂鐵剎,由相輪、寶蓋、仰月和寶珠組成,四隅各置一蹲鐵獅,分別系一鐵鏈牽拉鐵剎。塔心室為方形,室壁為豎井形,每層設樓板和樓梯。塔心室地平磚隙間,投入硬幣可聽到水聲,故有塔下有井的傳說,實為塔下地宮長期積水所致。為河南省現存的最大的五代磚塔。塔頂上長有兩株木槿樹,明趙貞吉過秒樂塔有詩云:……[詳細] |
天寧寺三圣塔位于河南省沁陽市博物館院內,該塔建于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位居河南三大金塔之首。天寧寺三圣塔總高32.76米,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方形基座占地140多平方米,高6.5米,其上置邊長8.6須彌座,承托著十三層密檐式塔身。基座南面一券門上方有青石題額一方,-“中天一柱”四個大字,為懷慶知府張甑題。第一層塔身四面設門,門兩邊施隱窗,在普柏枋以上設磚砌斗拱承托撩檐枋,以上各層疊澀密檐下均施菱角磚,并砌出腰檐。檐上砌菱角牙子,其上疊澀做出密檐,各層高度由下向上逐層遞減,寬度也逐級收斂,使整體外輪廓呈拋物線形。剎頂為一小寶塔,相輪式剎座,上置寶珠![詳細] |
藥王廟大殿藥王廟歷史攸久,歷經千年滄海桑田,幾經泯滅,幾經興衰,幾易遷址,幾經易名。臻至今朝,仍保留了早期古建筑風格,歷經元、明、清代的多次修建,但宋元遺風不減。據說,它的興建主要是為紀念藥王孫思邈,同時經歷過歷代風霜仍然不倒!一、藥王廟簡介焦作市藥王廟位于山陽區(qū)百間房鄉(xiāng)李貴作村北,焦作云臺大道南側。九五年開放為道教活動場所,2000年升格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定名為河南省“藥王孫思邈國際中醫(yī)藥文化苑”景區(qū)。藥王廟,據有關史料記載:東漢時期現廟宇附近建有嵬王廟,供奉著周朝的嵬靈公和秦代四川郡守李冰的兒子二郎神。廟宇為小四合院,后失于戰(zhàn)亂,南北朝時有其遺址,時屬武陟縣轄。據宋代《……[詳細] |
時代:清地址:博愛縣西關村西關清真寺建筑形式似鳳凰回頭看牡丹。大門為鳳凰頭,樓閣式建筑,座北朝南,歇山頂,上封寶胡蘆,蘭琉璃瓦覆蓋,正、垂戧脊均有跑獸,正面豎匾上 書《開天古教》,檐下有斗栱。大門口兩側石獅守門。照壁西側為二門,亦稱“望月樓”,面向東,面闊三間樓房,歇山。正門上匾書《敬一歸真》,樓后匾書《望月樓》。順中軸線往西二十米砌一大型月臺,月臺兩側各有一個碑樓均為重修牌。月臺上,清代所建卷棚,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兩側無墻壁,均以木柱支撐。殿頂蘭琉璃瓦覆蓋,中間豎一匾額楷書明太祖百字贊褒語,檐下普間普作共八攢斗栱,每贊三踩,角作五踩,殿兩側和正面一樣結構,耍頭為像形龍頭。與卷棚緊連為拜殿,……[詳細] |
沁陽北大寺位于河南省沁陽市市區(qū)自治街中段。創(chuàng)建年代未詳,明萬歷八年(1580年)重修,清代增建并重修。沁陽清真寺,俗稱北大寺。寺院坐西朝東,分男寺、女寺,占地面積約3100平方米。女寺為多座硬山灰瓦頂建筑。男寺規(guī)模大,現存大門、過廳、南北講堂、拜殿等。主體建筑呈軸對稱布局,三進三段,內存明清碑刻通,軸線建筑自前而后體量與高度逐漸增加,分別以孔雀藍、綠、黃三彩琉璃瓦件飾頂。廈殿設門二道,前置柵欄門,中設棋盤門。過廳為單檐懸山頂,兩山半穿斗梁架間飾以壁畫。過廳之后為禮拜殿,由客廳、前后兩重拜殿及窯殿組成,其建筑間均有泄水牽搭,構成一體,縱深達36米?蛷d為卷棚歇山頂。拜殿由兩座建筑組成。前殿為單檐……[詳細] |
青天河摩崖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寨豁鄉(xiāng)青天河風景名勝區(qū)丹河峽谷內,由北魏摩崖和石佛灘隋唐摩崖造像組成。北魏摩崖位于青天河景區(qū)內一座酷似天然大佛的山峰腰部絕壁上,面臨丹河。石刻鐫刻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摩崖以線刻觀世音立像為中心,像兩側刻題記,共432字,內容第一部分為《妙法蓮花經·普門品第廿四》-片段,第二部分記敘了當時修筑丹道的時間、經過、用工人數和鐫刻摩崖石刻題記的原因等,最后為主持修路的將官名單。石佛灘隋唐摩崖造像在丹河峽谷南端石佛灘峭壁上,與前者相距約30千米,開鑿于隋大業(yè)十一年至十二年間(615~616年),初創(chuàng)時為隋朝皇家所封“同義寺”,唐代又開鑿一批佛龕。20世紀50年代末……[詳細] |
青龍宮座落在武陟縣龍源鎮(zhèn)萬花村,占地50余畝,建房90余間,青龍宮是座龍宮,所以整體布局為南北狹長地龍形建筑,左右對稱相當嚴謹。宮內處處洋溢著龍文化的氛圍;不論屋頂檐還是梁柱門窗處處雕畫著龍的形象。這里已成為聞名遐邇的文物觀光勝地。獨具特色,引人入勝。 青龍宮座落在武陟縣龍源鎮(zhèn)萬花村,占地50余畝,建房90余間,四周均臨大道,門前廣場有公路直通縣城二環(huán)路,交通方便。 青龍宮是座龍宮,所以整體布局為南北狹長地龍形建筑,左右對稱相當嚴謹。宮內處處洋溢著龍文化的氛圍;不論屋頂檐還是梁柱門窗處處雕畫著龍的形象。大至數尺之巨,小之盈寸之微,各顯神態(tài)、栩栩如生,進入青龍宮,猶如身處龍的世界,定會使你……[詳細] |
慈勝寺(元代)慈勝寺位于溫縣西北23公里大吳村。創(chuàng)建于五代,元至元五年(1304年)重修,F存大雄、天王兩殿。大雄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架,單檐歇山頂,為減柱造,是元代典型的柱子排列方法。門頭上懸掛的木制鳳字形牌匾,乃國內稀有的珍品之一,-大雄寶殿,造型古樸大方,書法筆力剛勁,素有陰溝鐵畫之稱。殿內原來全部繪有壁畫,現僅存殘余部分。西壁一處為瀝粉界畫殿閣,東壁一處是城廓兼人物,線條工整,造型美觀,是元代壁畫藝術的珍品。天王殿為單檐懸山頂建筑,殿內西壁現存四天王彩色人物畫,保存比較完整。四人身高皆二米,各執(zhí)不同兵器,線條粗獷豪放,肌肉節(jié)節(jié)隆起,強壯有力,衣飾飄帶,迎風飄卷,個個目光炯炯,栩栩...2……[詳細] |
府城遺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西南郊約10公里處的府城村西北部的臺地上,是一處商代(公元前17世紀-前11世紀)文化遺存。遺址面積近10萬平方米,重要部分是早商文化遺存,主要分布于遺址的中部。發(fā)現的遺跡有城址、宮殿基址、房基、灰坑等。城址平面為方形,周長約1200米,西城墻和北城墻保存較好,長度均為300米,地面上暴露的部分高2~3米。在城址東北部發(fā)現4處宮殿基址,四者之間有疊壓打破關系。其中,一號宮殿基址位于城址的東北部,平面形狀為長方形,分為南北兩個院落,由南殿、正殿、北殿與東回廊、西回廊構成一個封閉性的組群建筑。這種建筑結構在商-古中首次發(fā)現。府城商代早期城址是河南繼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之后又一……[詳細] |
千佛閣位于武陟縣城內南大街北端,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青咸豐元年(1856年)重修。三檐歇山頂回廊式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東西長17.4米,南北寬15.7米,綠色玻璃瓦覆頂。上層檐下斗拱為七踩三昂,明間補間鋪作兩攢,此間斜拱斜昂拱一攢,側面為土攢,昂嘴刻三浮云,轉角斗拱中間昂嘴透雕龍首。大額枋正面有雕花三組。上層閣內頂部巴磚上繪有天干地支、陰陽五行、八卦太極圖等。千佛閣建筑高大,氣勢雄偉,雕工精湛,閣頂繪圖反映了明清時期佛道合流的情況。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焦作……[詳細] |
介紹:當陽峪瓷窯遺址位于修武縣西村鄉(xiāng)當陽峪村。遺址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遺址上尚存有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雕刻的《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碑刻一塊,上載有:世利瓷器,埏埴者百余家,資養(yǎng)者萬余口,可見當時規(guī)模之大。該窯傳世產品以剔花瓷與絞胎瓷名聞中外。中央、省、地、市博物館及英、日等國博物館均有收藏。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季刊1933-1935年合定本第8卷刊文,給以高度評價。1951年我國考古學家陳萬里親臨現場考察,并在1954年《文物參考資料》第四期上發(fā)表了題為《談當陽峪窯》的考察報告。1981年國家文物事業(yè)管理局編的《中國名勝詞典》中也列有此遺址。當代專家也評價說,在黃河一.……[詳細] |
時代:新石器時代地址:博愛縣金城鄉(xiāng)西金城村西金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博愛縣金城鄉(xiāng)西金城村,西北距縣城7.5公里,北距太行山地10公里,海拔高度107-108米,南水北調中線干渠穿過遺址東部。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項目辦公室委托,山東大學考古隊自2006年夏季開始對該遺址進行大規(guī)模發(fā)掘,至2007年冬季連續(xù)工作兩個年度四次發(fā)掘和鉆探,目前野外工作已經完成。共開10×10米探方50個,連同三條解剖探溝共計發(fā)掘面積5200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成果,發(fā)現龍山文化城址一座,基本搞清了城址周圍的古地貌和經濟生產區(qū)劃,并首次在河南龍山文化遺址中發(fā)現小麥遺存,對研究中原地區(qū)的文明起源和人地關系演變具有重要學術……[詳細] |
介紹:韓愈墓位于孟縣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始建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墓地處丘陵地帶,墓冢高1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計有饗堂三間,門房三間。祠內共有石碑13通,記載有韓愈生平事跡等。墓前院內有古柏兩株,相傳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間孟縣知縣仇汝瑚碑記:唐柏雙奇,左株高5丈,圍1.2丈;右株高4丈,圍1.1丈。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韓愈,孟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貞元進士,官至吏部侍郎,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焦作……[詳細] |
介紹:勝果寺塔位于修武縣城西南隅。宋紹圣中建。磚塔七層。原有殿宇72間已廢,唯塔獨存。塔門東向,平面呈八角形,每邊長3.1米,塔高26.15米。塔身每層高度自下而上均勻遞減,寬度逐層收斂。各層檐下,均用枋木結構的斗拱裝飾,玲瓏壯觀。塔心室為六角形,向上攀登的梯道,不僅施于塔內,還沿塔身外壁進入相鄰塔門,拾級登高,直達塔頂。沿塔剎環(huán)行,可眺望全城景色。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焦作……[詳細] |
顯圣王廟位于孟州市會昌街道堤北頭村,始建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原址在堤北頭村東南約一公里處的小金堤東側,由于水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遷至現址,F存大殿三間、舞樓九間、戲樓三間,其中舞樓建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7年)。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兩次間有明顯的柱側角和柱生起。殿內建筑構件原始純度較高,鋪作用材繼承了早期雄巨之特點。殿內梁架為徹上明造,梁枋構件做工粗糙,大梁為元代典型的雙木拼梁,是研究河南省元代地方建筑的典型范例。……[詳細] |
遇仙觀位于溫縣城北12公里武德鎮(zhèn)徐堡村北沁河堤下,座北向南,兩進院落,內外總面積三千平方米。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年(1264~1294年)間,中軸線上有兩進院落,三座殿宇,分別為山門、玉皇殿、三清殿。兩旁配殿有關圣殿、三官殿、三皇殿、廣生殿、四圣殿、瘟神殿、天將西殿、天將東殿、土地殿和鐘樓等,共575平方米。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遇仙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
徐堡遺址(新石器時代)位于溫縣城北10公里的武德鎮(zhèn)徐堡村東,為新石器龍山文化時期至戰(zhàn)國晚期。2006年7月,在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徐堡段的文物勘探中,偶然發(fā)現的。經發(fā)掘和全面勘探,在遺址內發(fā)現一座城址,使用時代為龍山文化、西周、春秋、戰(zhàn)國。文化層堆積厚約4米,依次為現代耕土層、近現代紅沙層、明清文化層、宋代文化層、漢代文化層、春秋戰(zhàn)國文化層、西周文化層和龍山文化層![詳細] |
朱載堉墓位于河南省沁陽縣東北18公里張坡村九峰山下,占地86000多平方米,是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朱載堉之墓。朱載堉(公元1536年~1611年)是明宗室鄭恭王朱厚烷之子,明代杰出的樂律家(有“律圣”之稱)、算學家和歷學家,字伯勤,青年時自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漢族,祖籍安徽省鳳陽縣,生于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省沁陽市),系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孫,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七代孫,鄭藩王族嫡世。其父鄭恭王朱厚烷能書善文,精通音律樂譜,載堉自幼深受影響,喜歡音樂、數學,聰明過人。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年僅10歲的載堉就攻讀《尚書盤庚》等史書,并封為世子。朱載堉自……[詳細] |
沁陽阿文碑位于沁陽市水南關清真寺內,為用于鑲嵌清真寺“米哈拉卜”壁龕的鎮(zhèn)寺之寶,鐫刻于宋末元初。馬自樹在實地查看和了解情況后認為:沁陽阿文碑作為回族入主中原的重要歷史見證,為研究西域回回的內遷、懷孟一帶回族的形成,研究穆斯林的信仰,研究阿拉伯文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等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文物、藝術和科研價值。2013年5月,水南關清真寺阿文碑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