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傅家遺址位于廣饒縣城南1.5公里處,傅家村就坐落于遺址的中部。從遺址向東約200米是東辛公路,濰高公路從遺址中部東西穿過。遺址中部高,四周低,俗稱“傅家頂蓋子”或稱“摩天嶺”,是目前魯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最有代表性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該遺址平面為橢圓形,東西長750米,南北寬500米,總面積37萬平方米,中心部分18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堆積層厚約1-3米,內(nèi)涵豐富。自1985年至1996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縣博物館的配合下,曾先后2次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清理,共揭露面積707平方米,發(fā)現(xiàn)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墓葬508座,灰坑214個,水井4眼,出土石器、骨器、角器、陶器、玉器等各類文物400余件……[詳細] |
位于廣饒縣城內(nèi)西北隅,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院內(nèi)。始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因而又稱“南宋大殿”。清嘉慶五年(1800)重修,原有三義堂、春秋閣等建筑,已廢圮。今存正殿三間,為南宋原構(gòu),頗為珍貴。1965年前,原址南北長約130米,東西寬76米,有春秋閣、三義堂、東西廂房和戲樓等明清建筑,現(xiàn)僅存大殿。該殿綠瓦朱甍,飛檐翹角,歇山頂式,全木結(jié)構(gòu)。殿面闊三間,坐北面南,長12.63米,進深10.75米,臺基高1.12米,殿高10.39米。其構(gòu)架方式為六架椽屋,與宋《營造法式·廳堂建筑》所載相同。該殿是山東省迄今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木結(jié)構(gòu)建筑,是研究唐宋時期建筑的珍貴實物資料,具有極為重……[詳細] |
孫武祠位于山東省廣饒縣城西北,占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該祠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宋關(guān)帝廟大殿為主體,內(nèi)含4個融古代與現(xiàn)代建筑風格為一體的仿宋式四合院。南宋大殿位于廣饒縣城西北隅,建于南宋建炎二年,為“關(guān)帝廟”。原廟址南北長130余米,東西寬76米,有春秋閣、三義堂、戲樓及東西廂房等建筑,現(xiàn)僅存大殿一座,系關(guān)帝廟主體部分。這座大殿保持了宋代建筑特有的風格,系研究我國中古時期木構(gòu)建筑的珍貴資料。建國后此大殿維修過兩次,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武祠系典型的古典式北方院落,城府套作森嚴整飭。正門座北朝南,為廡殿式建筑,大門內(nèi)為孫武祠的南院,院山門洞內(nèi)有一壁刻,系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周維衍撰寫的……[詳細] |
樂安故城遺址位于廣饒縣城北花官鎮(zhèn)草橋村,南距廣饒縣城12.5公里,西至博興縣的利城村(利縣故城)10公里,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孫武的誕生地。古濟水由西南而東北流至城址西南又折向東流,該城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80米,城墻基寬25米,城壕寬18米。此遺址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附加錐紋紅陶鼎足,商周時期的陶壺、罐、盆及鬲、豆、盤等器物殘片;秦漢時期的磚瓦、石磨、盔形器和陶壺、陶盤、陶罐以及漏器的殘片和漢代的陶井壁殘片等。城西南角地面上,現(xiàn)存有長10余米、寬2米、高3米的城墻殘垣。該城的建造時間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城是在龍山文化、商周文化遺跡上建造起來的,因受山洪、地震和黃河決溢之災(zāi),致……[詳細] |
時代:新石器時代、戰(zhàn)國、漢大汶口文化五村類型的代表遺址,上部有商周時期和漢代遺存。位于山東省廣饒縣城關(guān)鎮(zhèn)五村,西南距傅家遺址3公里。遺址呈東北西南向的埠臺堆積,東西約300米,南北約250米,地層堆積厚約5米。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1985年秋至1986年春,為配合臨淄30萬噸乙烯工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廣饒縣博物館聯(lián)合對遺址進行鉆探和試掘,揭露面積700余平方米。清理大汶口文化灰坑(溝)500余個,墓葬75座,出土遺物100余件。清理周至漢代的灰坑近30個,水井1眼,墓葬30座。2013年5月,被國務(wù)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