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勞鄉(xiāng)那勞村是清光緒初年云貴總督岑毓英和清末兩廣總督、四川總督岑春煊的老家。這里有岑氏經(jīng)明、清兩代建起來的家宅、廟宇、紀(jì)念物等建筑群。岑懷遠(yuǎn)將軍廟:岑懷遠(yuǎn),南宋邊將,是明朝上林長官司岑子成之遠(yuǎn)祖。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加大將軍銜。上林長官司岑氏土府遷居那勞村后建廟,清光緒元年(1875年)岑毓英擴(kuò)建成四合院,有神堂、兩廂房和閘門,占地180平方米。神堂神匾甚是堂皇,廊檐也甚寬敞,左右走廊分別以紅包六柱木架,上署鐘、鼓各一,鐘、鼓均畫有龍鳳。岑氏宗祠: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分前后院,后院四合,后廳是神堂,兩廂房是陳列室,前廳中間是大門,天井四角有花圃,中間有方形石臺上有繪著飛鶴的六……[詳細(xì)] |
介 紹 西林縣明、清岑氏古建筑群位于西林縣城東約50公里的那勞鄉(xiāng)那勞村內(nèi),是明上林長官司土官岑密的的莊園舊址,也是岑密的后人清云貴總督、受封“太子太保”的抗法將領(lǐng)岑毓英和清四川總督、云貴總督、兩廣總督、民國四期0軍政府主席總裁岑春煊父子的故居。1994年被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西林岑氏建筑群不僅是桂西、桂西北壯族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延續(xù)時間最長、影響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建筑群。而且村落、組群布局、建筑形式等方面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基礎(chǔ)上,廣泛吸收先進(jìn)的漢族建筑文化,是壯、漢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結(jié)晶,從建筑文化側(cè)面反映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是桂西的一個歷史文化的象征,更是壯民族文化的……[詳細(xì)] |
距縣城東北面7公里的周邦村有一巖溶地貌,這里共有巖洞19個,如耕牛洞、犀牛洞、三角洞、仙人洞、顏家洞、黃云貴洞等等,其中以仙人洞和耕牛洞最奇特。仙人洞,進(jìn)入洞口即有一幅幅石簾像排空的瀑布傾瀉,又有一排排石柱,有個臺架宛如神座,垂掛著幃簾。那些石筍、石柱有的像武士,有的像釣叟,一有的像書生。還有幾處“大廳”、“窄道”,大洞、小洞、叉洞曲暢勾連,有通出山外的“天窗”,有垂直而下的“無底洞”。耕牛洞,洞口橫扁形,有3個“大廳”。第一“大廳”長約8米,高約2.5米;過去,隔幾塊石扇,有一圓拱形空間,即是第二大廳。廳高約20米,底面寬約400平方米,“廳”中央垂下一大石鐘乳,已經(jīng)著地,往里走,沿曲折窄道……[詳細(xì)] |
縣城東南66公里處,有個屬那佐苗族鄉(xiāng)的達(dá)下村。這里高山峽谷,西洋江自西向東經(jīng)過村前。從這里的碼頭乘搭木船下航可到達(dá)云南富寧縣的剝隘街,并可轉(zhuǎn)到百色、南寧。古代,這里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商貿(mào)經(jīng)商必由之路。河岸上的巨石有船索綁扎的痕跡,從碼頭上去,是一幢幢兩層的古式樓房,順著山坡坡勢,縱橫成排成列,從山腰擺到山腳,呈梯形街景。街道全是石條鋪砌的,縱向的道路修成臺階石級,是碼頭延伸到山腰的部分。還有一間突出的房子,是清時政府設(shè)立的稅關(guān)。全村則60多戶人家,無田地,無畜欄雞舍,一看就知道不是耕田種地的農(nóng)村,而是渡船搬貨的商埠。清嘉慶年間,西洋江江水比現(xiàn)在大得多,五六尺長的兩頭高翹的防浪水船運(yùn)來”廣貨”……[詳細(xì)] |
縣城東北14公里的普合鄉(xiāng)巖臘村的一個山頂上,有個苗家寨子叫古家寨。晴日,在這里面向東南方,可以俯瞰大半個西林縣的山山水水。清晨觀日出,堪稱一奇。黎明前,先是東方極遠(yuǎn)處呈現(xiàn)一片魚肚白的天空,黑色的山影上泛起幾朵淡淡的紅云。頃刻間,半天現(xiàn)出彩霞,整個天地一派斑斕異彩。太陽出來了。開始是一段”紅線”,很快,變成一項(xiàng)”紅帽”,霎時又變成二個“紅盤”,桔紅,鮮亮,但不耀眼。這時,霧海上升,群山下沉,古家寨成了將被“淹沒”的孤島。透過茫茫霧?障叮梢钥匆娚较碌暮哟、田園、道路、農(nóng)舍……。太陽在升高,變黃,變白,燦燦發(fā)光了。霧氣也在上升,終于全部擁抱了古家寨,四處茫然一片。待等幾陣清風(fēng)吹過,云消霧散,古家……[詳細(xì)] |
西平鄉(xiāng)火柴村位于縣城東南30公里的云、桂兩。▍^(qū))交界處,民國27年以前,這里是兩省邊境一個重要集鎮(zhèn),叫火柴街。它地跨兩。▍^(qū)),村街南段歸云南廣南縣管轄,北段屬廣西西林縣管轄,各設(shè)行政機(jī)關(guān)(清代叫“把總管”),行政權(quán)不能越界施行。八柴街,每逢地支卯酉兩日成圩,是這一帶最熱鬧的市集。原來,街北山頭有座白帝廟、街南坳口有座農(nóng)王廟,街中還有座佛堂,佛堂中有巨型觀音塑像。和尚、尼姑長住于此,香火四時不斷。佛堂有固定的田產(chǎn)。八柴原有塾館,是西林最早最完善的塾館之一。如今的八柴還保留一條南北走向的石條鋪的古街,還有街頭銜尾的閘門、斷垣![詳細(xì)] |
八行水源巖,在普合苗族鄉(xiāng)境內(nèi),位于縣城東偏北15.6公里處。從馱娘江的八行河口,沿著八行河逆水上行2.5公里有一座大石山,山下石縫間有十多處地下水噴涌而出,這就是八行河的水源了。水源頭左上方約200米的山腰,有一個大巖洞。入洞走十來步又見一洞直下數(shù)米深,水聲丁冬作響,用強(qiáng)光電筒照去,可見一大水塘,水塘側(cè)上方?jīng)_下一股水,水大時,其聲轟隆,水煙徐徐上升。這水洞口的側(cè)面又另有一洞位山頂斜斜而上,當(dāng)?shù)厝朔Q為”通天洞”。……[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