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綬溪公園AAAA 綬溪公園位于原“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綬溪釣艇”景區(qū)內,是東圳水庫泄洪的滯洪區(qū)。以荔枝林、溪流景色、水岸長廊、自然風光為風景特征,適合大眾休閑、娛樂、觀光旅游、運動。綬溪公園是莆田最長的公園,環(huán)境相當不錯,是婚紗攝影的熱門去處之一。一條紅色的跑道,在平常的傍晚時分,則成了人們慢跑健身的路。公園以“清溪、綠島、古橋、丹荔、田園、鄉(xiāng)村”為規(guī)劃主題,體現生態(tài)和休閑、人與自然的和諧。公園規(guī)劃由綬溪釣艇景觀區(qū)、民俗文化區(qū)、濱水活力景觀區(qū)、山地文化區(qū)、休閑果園區(qū)、生態(tài)益智區(qū)、游樂休閑區(qū)、荔島景觀區(qū)等8個景觀主題功能區(qū)組成。以荔枝林、溪流景色、水岸長廊、日然風光為風景特征得莆田生態(tài)圈,是大眾休閑、娛樂、觀光……[詳細] |
![]() | 莆田九龍谷AAAA ![]() 莆田九龍谷景區(qū)位于莆田市城廂區(qū)常太鎮(zhèn)莒溪溪南村,海撥717米,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終年溫和、濕潤多雨。景區(qū)內的大坑溪為九鯉湖下游,也叫“下九鯉”。景區(qū)集以藍天、瀑布、深潭、茂林、奇石、幽洞、崖刻、寺廟等的天然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的生態(tài)風景區(qū)。景區(qū)距莆田市區(qū)32公里,經東圳水庫環(huán)庫公路,沿途花果飄香、風光旖旎。景區(qū)面積15平方公里,峰巒起伏,林木蒼郁,蔭天蔽日,古藤交錯;五?T瀑布、噴珠落玉、氣勢磅礴;順溪漂流、峰奇石秀、泉清氣幽。戲水情人潭,蕩舟連心湖;但見清山碧水融于一體,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攀登懸崖、尋幽探險,觀賞鹿苑、游憩山野,是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健身運動于一體的自……[詳細] |
![]() | 莆田市博物館占地面積23.3畝,建筑面積2.88萬平方米,展廳面積1.3萬平方米,設有《莆田歷史文化陳列》、《莆田民俗文化陳列》、《莆田歷代書畫藝術陳列》、《莆田木雕藝術陳列》、《媽祖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展》、《館藏文物精品展》六個專題陳列和五個交流展廳,并配套800多平方米的復合型公共文化休閑書屋。是集文化傳承保護、休閑、交互、教育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文化地標。目前,市博物館擁有館藏文物10000多件,藏品類型有陶瓷、青銅、玉器、竹木雕件、石器、書畫等,品類齊全,其中三級品以上珍貴文物1378件。館藏一級品明代天文圖、清代菓?zhàn)倿榇淼亩俣嗉䦆屪嫖幕奈锸俏沂薪ㄔO世界媽祖文化中心的寶貴資料。館藏……[詳細] |
![]() | 莆田廣化寺 ![]() 廣化寺原名金仙院,隋開皇九年改為金仙寺。距今有1430多年歷史,是著名的千年古剎。該寺現占地3.2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石砌圍墻長1公里。貫穿主體建筑物的中軸線長達385米,結構嚴謹,布局勻稱,規(guī)模宏大。中軸線主建筑,從海拔25米逐步升高到63米由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為蕆經閣)、祖堂(上為臥佛閣)等組成。兩側翼有寬敞的百柱廊廡。從臥佛閣兩旁開始,左廂依次有功德堂、溪聲閣、水云鄉(xiāng)、尊客堂、伽藍殿、五觀堂(上為庫房,后為香積廚)、鐘樓;右?guī)来螢榘闳籼、看山樓、煙霞窟、凈化堂、祖師殿、學戒堂、鼓樓。左上方新建有觀音閣,內奉一身高8米觀音像;右上方新建有小南山地藏殿……[詳細] |
![]() | 御莊園溫泉AAA 莆田御莊園度假村坐落于文獻之邦、海濱鄒魯”旅游文化深厚的莆田,早在北宋,“錢四娘”修筑木蘭坡時,勘察木蘭溪沿岸位于現霞林街道處,發(fā)現天然溫泉泉眼后,開采加以利用至今;據地質專家勘探和實驗室理化分析,御莊園度假村內的御莊園溫泉屬于氯化物型的醫(yī)療溫泉,溫泉水質好,平均水溫達60℃以上,日涌量達1500噸,凸顯了整個度假村的高貴氣質。度假村五十六個特色露天溫泉泡池如星羅密布,溫泉區(qū)泡池大小不一,功能各異。如由上等名貴中草藥材炮制,加料入湯池中,具有調理脾胃,補氣養(yǎng)血,緩解疲勞之功效的森林養(yǎng)生區(qū),專為愛美的女性而設計的由牛奶泉、咖啡泉、蘆薈泉、茶泉等六個湯池組成的養(yǎng)顏泡湯區(qū),湯池隱于半山洞景中的特色花……[詳細] |
![]() | 莆田木蘭陂AAA ![]() ![]() 木蘭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南5公里的陂頭村木蘭山下。木蘭陂是中國古代大型的水利工程之一,陂首是堰閘式的滾水壩,長219.3米,高7.5米,分32孔閘門,建有33座陂墩。陂首的南北兩端有兩條共長500米的護陂石堤。陂內的溪水分別經過陂首南北端的“回瀾橋閘”和“萬金陡門”注入總長約120公里的大小溝渠,灌溉莆田的南、北洋平原,最后由沿線300多處泄?jié),陡門和涵洞匯入興化灣。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長樂人錢四娘攜金來到莆田,在樟林村旁邊的將軍巖前壘石筑陂,后來因為山洪暴發(fā)沖毀了陂首工程,筑陂失敗,錢四娘憤而投水自盡。不久,錢四娘的同鄉(xiāng)林從世進士又捐資十萬緡,在溫泉口筑陂,也因水湍流急,選址不當而告……[詳細] |
![]() | 東沙抗捐暴-動-舊址位于莆田市城廂區(qū)東海鎮(zhèn)東沙村。1932年春二十九路軍入閩之后,福建的各小軍閥顧慮自己早晚會被擠出所占據的地盤,便加緊對當地民眾的剝削,-捐是苛捐雜稅中最大宗的一項。1932年全省-捐派額為1200余萬元,莆田、仙游兩縣為360萬元,占全省30%。-捐的苛勒使農民不堪承受,小規(guī)模的抗捐暴-動-在莆仙各地時有發(fā)生。其中東沙人民舉行的抗捐暴-動-,因遭到省防軍第三旅旅長何顯祖的武力鎮(zhèn)壓而釀成慘案。1932年2月,何顯祖要東沙村繳納煙苗捐42000元,可一直延到8月初還不肯繳納。何顯祖見東沙群眾竟敢抗不遵命,赫然大怒,于8月17日呈請福建省政府主席方聲濤批準,悍然派江湘營進駐東沙東……[詳細] |
![]() | 鄭金照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常太鎮(zhèn)常太村梧坑小組。鄭金照(1911—1936),曾用名李逵。1926年秋考入福建省立莆田高級中學,在校期間參加了黨領導的反帝大同盟組織,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0月轉為中共黨員。-是年9月中旬,中共莆田縣委決定成立“莆田各界反帝援助林案委員會”,組織開展反帝愛國斗爭,鄭金照作為委員會5個成員之一,與郭壽鑾等帶領學生、工人和農民登上英商泰利公司的“駕鰲”輪,揪出買辦分子進行游街示眾,并搗毀設在涵江宮下街的國民黨特種消費稅局和勾結英商的陳湖泉豆餅行,政治影響較大,受到福建省委的通報表揚。1930年3月,鄭金照在他的母校省立莆高領導學生開展聲援印度和朝鮮的……[詳細] |
![]() | 龜山古剎位于市區(qū)以西15公里外的華亭鎮(zhèn)境內。因寺院建于形似龜背的山頂而得名。又因山頂上有片2里方圓的-洋,故又稱“龜洋”。唐長慶二年(822年),名僧無了禪師來此開山,辟茶園18處。咸通十一年(870年),建寺院9座,僧徒多達千余人。后梁貞明年間(915-920年),閩王王審知給寺院賜名“龜山福清禪院”。明代擴建為寺。現存建筑物乃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建的,寺宇由三進殿堂組成。第一進為天王殿,祀彌勒佛;殿前有寬闊的場院,場上有一對石幢,幢座上鐫刻法語,浮雕羅漢、比丘人物像等。第二進為大雄寶殿,構筑宏偉高大,為眾殿之冠,祀“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年藥師佛”和“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詳細] |
![]() | 閩中工農游擊隊駐地舊址位于莆田市城廂區(qū)常太鎮(zhèn)渡里村畬角里自然村。1933年10月,莆田工農紅軍游擊隊隊長鄭金照被任命為中共常太區(qū)委書記,派回常太開展工作。鄭金照回到常太動員各村農會發(fā)動農民開展抗租斗爭,同時深入外坑等村在農民中傳播革命思想,培養(yǎng)革命積極分子,在外坑大厝、畬角里發(fā)展了陳文通、雷金桐、華金雀等參加革命隊伍,為開辟閩中游擊區(qū)打下基礎。1934年9月中共莆田中心縣委在靈川西厝村重建后,決定到國民黨統(tǒng)治勢力比較薄弱的常太山區(qū)發(fā)展新的活動據點。同年10月,鄭金照、陳建新、翁鴻鏜等奉命到常太開辟新區(qū)。當獲悉外坑有位原民軍營長的兒子雷光熙擁有-支欲報父仇時,便以探親訪友為名到外坑畬角里雷金桐家……[詳細] |
![]() | 閩中抗日辦事處舊址位于莆田市城廂區(qū)龍橋街道田尾新村208號。抗日戰(zhàn)爭初期,閩中地區(qū)通過和平談判,把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0師獨立大隊,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年9月,閩中工委在莆田城關西來寺設立抗日辦事處,以便雙方聯系,負責人方子明。1938年3月,國民黨頑固派背信棄義,悍然發(fā)動“泉州事變”,謀害了工委和部隊負責人劉突軍,并將獨立大隊包圍繳械。后經我方據理力爭,國民黨方面被迫同意把閩中紅軍游擊隊交還新四軍,開往皖南前線抗日。1939年,國民黨又推行“溶共”、“防共”、“限共”政策,并陸續(xù)頒布所謂“限制異黨活動”的一系列-法令。面臨這種局面,閩中黨組織一邊在莊邊寧里舉辦訓練班培訓……[詳細] |
![]() | 雷光熙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城廂區(qū)常太鎮(zhèn)渡里村畬角里自然村。雷光熙(1915—1941),曾用名雷音,畬族。其父雷覺蒼是傾向進步的民軍營長,北伐戰(zhàn)爭結束后,莆田民軍被國民黨軍林繼增部收編,雷覺蒼在國民黨地方--中被枉殺。面對家庭突遭的厄運,雷光熙十分悲憤,深感社會黑暗,遂中斷學習回鄉(xiāng)繼承家業(yè)。1934年9月間,王于潔回到莆田重建中共莆田中心縣委后,派陳建新到常太做雷光熙思想工作。雷光熙對共產黨振興民族的作為深有好感,表示堅決投身革命,并主動獻出家里所藏的3挺輕機-、9支-、1支駁殼-及-、手-數箱。于是,黨組織用這些武器在常太建立一支游擊隊。在斗爭中,雷光熙從一個普通學生逐漸成長為英勇善戰(zhàn)的游擊隊……[詳細] |
![]() | 林潤故居(含林蘭英故居)位于城廂區(qū)霞林街道溝頭村,類別為古建筑。林潤故居也稱為“御史大夫第”,原坐落于莆田城關下務巷,建于明隆慶元年(1567年)。當時宅第規(guī)模宏大,坐北朝南,臨街有大門七個,小門二十一個。大門懸掛“諫臣世第”匾額;其門額枋板上就有楷書“御史大夫第”5個大字。大門聯為“九牧家聲大,諫臣世澤長”,宅內大廳4進,兩旁依次為正房、廂廳、廂房及護厝等,為落檁品架本結構,間有天井,青磚大埕等。每廳形成一個單元,由一個大門出入,整體錯落有致,又主次分明,布局十分嚴謹。采光、通風、排水等設備良好。整個建筑群原占地近6000平方米。400多年來,經過幾個年代的修繕,其主體建筑迄今依然保持明代士……[詳細] |
![]() | 釋迦文佛塔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南廣化寺的東側。釋迦文佛塔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以前。塔為石構的仿木樓閣式建筑,通高36米,平面呈八角形,共五層,造型古樸莊重、結構玲瓏精致。須彌座的束腰部分浮雕有獅子滾珠和牡丹的圖案,轉角處浮雕有侏儒形象。塔第一層的東西兩面開門,其余各面設有佛龕,門龕的兩旁浮雕有羅漢人物像,各具神態(tài),造型生動;乩鹊年@板上浮雕海水卷云紋樣。第二層至第五層,其中四面開門,四面設佛龕,門旁浮雕金剛武士,龕旁浮雕觀音菩薩。各層的塔檐長而薄,精巧美觀,倚柱瓜楞形,柱頂的斗拱作雙抄三下昂。檐下各出兩層疊澀,浮雕有鳳凰、雙頭羽人、飛仙、奇花異草等紋樣。塔為八角空心室,寬敞明亮,有石……[詳細] |
![]() | 閩中特委機關延壽聯絡站舊址位于莆田市城廂區(qū)龍橋街道延壽村延壽路38號。延壽村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群眾基礎較好。1930年11月,為了便于山區(qū)和平原的聯系,中共莆屬特委決定在延壽村楊杞松家建立聯絡站,從此,延壽村成為閩中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的一個重要據點。1945年6月,楊杞松任中共莆田縣委書記,蘇華、張兆漢、黃國璋、林汝楠等委員便經常居住在楊杞松家中。1947年7月,閩中游擊縱隊轉戰(zhàn)戴云山失敗后,楊杞松轉移到西天尾溪安村張坤家中隱蔽,8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后被國民黨保安團活埋在莆田城關東巖山,犧牲時年僅32歲。1949年5月,其侄兒、莆田縣委委員楊文喜在黃石清江突圍時壯烈犧牲,縣……[詳細] |
![]() | 福建省閩中革命烈士陵園位于莆田市區(qū)中心的繁華地帶,現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園區(qū)占地面積63712平方米,始建于1957年12月,其前身為“莆田縣革命紀念碑”,1983年莆田建市后由市政府接管,并改稱為“莆田市烈士陵園”,2000年8月報經市政府批準更名為“閩中革命烈士陵園”,現有工作人員10人。該園于1990年被列為福建省烈士紀念建筑物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被確定為福建省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幾年,我們立足于“以人為本、完善服務”的工作理念,努力把我園建設成為富有影響力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陣地。在原有一……[詳細] |
![]() | 閩中工農游擊隊駐地舊址位于莆田市城廂區(qū)常太鎮(zhèn)馬院村漈川自然村。1933年10月,中共常太區(qū)委書記鄭金照在常太開展工作,發(fā)動農民開展抗租斗爭,并深入漈川等村在農民中傳播革命思想,培養(yǎng)革命骨干,在漈川發(fā)展了陳金藩、陳叢中等積極分子,為開辟閩中游擊區(qū)打下基礎。1934年10月,中共莆田中心縣委委員鄭金照、陳建新奉命到常太開辟新區(qū),很快在具有一定群眾基礎的漈川建立了穩(wěn)固的活動據點。漈川成為閩中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莆仙邊游擊根據地的3個主要基點村之一,是中共閩中特委和閩中工農游擊隊的主要駐地,全村參加革命的人數占40%以上。1935年10月下旬,中共閩中特委在漈川召開軍事會議,把分散在莆仙各地的游擊隊調集漈……[詳細] |
![]() | 韓永藩烈士故居位于莆田市城廂區(qū)常太鎮(zhèn)馬院村江北里小組。韓永藩(1902—1931),化名李應葵,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在省立第四師范學校讀書時,在校友郭壽鑾的引導下思想趨向進步。1928年秋后,被吸收為共青團員。同年12月,莆田黨團組織分開,任共青團莆田縣委負責人。1929年3月,參與開設城關黨的地下聯絡站——“人生商店”的工作,并經常積極深入到工農群眾中工作。同年7月,韓永藩轉為中-員,成為莆田常太地區(qū)早期黨員之一。由于韓永藩在莆田城關學校組織青年開展反帝斗爭中成績顯著,于同年9月被任命為共青團莆田縣委書記。此后,他一方面繼續(xù)組織學生,反對國民黨包辦全國學生代表大會,反對莆田學校當局的壓迫和奴……[詳細] |
![]() | 莆田黨團聯席會議會址位于莆田市城廂區(qū)東海鎮(zhèn)西厝村東洋自然村。1934年“閩變”失敗后,國民黨南京政府派陳儀擔任國民黨福建省主席,陳儀入閩主政后,除加強憲兵統(tǒng)治外,還獨創(chuàng)了“保警合一”的治安建制,成立省保安處,以強化對各地的統(tǒng)治。省保安處強化“后防”統(tǒng)治的同時,駐榕憲兵四團則利用“自新自首”政策,極力破壞和瓦解城市地下黨組織。同年4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被敵破獲,市委書記陳之樞等人被捕叛變,出賣革命同志,很快莆田中心縣委、仙游縣委亦遭破壞,給莆仙的革命斗爭投下了一層陰影,但以潘濤為首的一批堅定的共產黨員看到城市黨組織遭破壞,即領導莆田縣委及時轉移到靈川、北高等沿海農村堅持斗爭,在一些基點村組織“打……[詳細] |
![]() | 閩中工農游擊隊駐地舊址位于莆田市城廂區(qū)常太鎮(zhèn)金川村金竹坑自然村。1933年10月,鄭金照被中共莆田中心縣委派回常太開展革命活動,發(fā)動農民開展抗租斗爭,并深入金竹坑等村傳播革命思想,培養(yǎng)革命骨干,在金竹坑發(fā)展了何鳳袍、李玉同等革命積極分子,為開辟閩中游擊區(qū)打下基礎。1934年10月,中共莆田中心縣委決定到常太開辟新區(qū),鄭金照、陳建新等奉命到常太建立革命據點,很快在具有一定群眾基礎的金竹坑建立了穩(wěn)固的革命基點村,并以此為據點廣泛開展游擊戰(zhàn)爭,打土豪、殺惡霸,開展抗租抗稅斗爭。金竹坑成為閩中游擊隊駐扎和活動的基地,是閩中三年游擊戰(zhàn)爭時期莆仙邊游擊根據地的3個主要基點村之一,全村40%以上的村民參加革……[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