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古村(千古第一村)AAAA 流坑被譽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位于牛田鎮(zhèn)東南部烏江之畔,四周青山環(huán)抱,三面江水繞流,山川形勝,鐘靈毓秀。建村于五代南唐昇元年間(937-943),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流坑為董氏單姓聚族而居血緣村落,全村以董姓為多,家族尊西漢儒學家董仲舒為始祖,但宗譜可考的開基祖則為南唐時的董合。宋時,流坑以董氏科第而興旺,成為江南大家族聚居之地,時有“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和“歐(歐陽修)董(流坑董氏)名鄉(xiāng)”之美稱。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毀。明清時,村中有識之士接續(xù)祖業(yè),興教辦學,修譜建祠,并發(fā)展竹木貿(mào)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榮興盛。從宋初到清末,村中書塾、學館,歷朝不斷,明萬歷時有2……[詳細] |
金竹飛瀑景區(qū)AAAA 金竹瀑布群,位于樂安縣金竹鄉(xiāng)畬族聚居地的嚇通村境內(nèi),距離縣城72公里。該山山勢雄峻,古木參天,山泉甘冽,綠意盎然,自然形成形態(tài)各式各樣的大小瀑布的總落差,高達400多米。其瀑布之多,總落差之大,在全國都屬罕見。其中,氣勢磅礴、飛珠濺玉、形態(tài)奇異、特色鮮明的瀑布計有狗腦瀑、點光潭、雙龍?zhí)兜?偯娣e67平方公里,包括由13個景點組成的虎嘯瀑、雷打石和幽谷飛濂等三個景區(qū)和景區(qū)外的獨立景點董尚書墓。1、虎嘯群瀑。是金竹片區(qū)的代表性景點,位于金竹畬族鄉(xiāng)流舍村民委員會的嚇通村,總落差96米,分為三級,瀑底為深潭,雨季瀑面寬在15米以上,形態(tài)優(yōu)美壯觀。更令人叫絕的是旋轉(zhuǎn)水流強烈沖刷在花崗巖中形成的壺形洞穴(……[詳細] |
蝶棲谷景區(qū)AAAA 蝶棲谷景區(qū)位于大華山南麓,毗鄰南村鄉(xiāng)努坪古村、東元湖。區(qū)占地面積約3000畝,總投資約6億元,以道家著名典故“莊生夢蝶”為設計理念,以延長停留時間、延續(xù)旅游消費、提升文化價值為發(fā)展目標,致力于打造集道文化體驗、生態(tài)度假、山地運動、主題商業(yè)等功能為一體的旅游景區(qū)。主要建設內(nèi)容包括:精品民宿(仿古圓頂土坯房、鋁合金別墅、小木屋等個性民宿)、玻璃棧道、玻璃滑道漂流、野外CF穿越火線、親子樂園、果園采摘,龍井茶園,禪宗養(yǎng)生、高山蹦極、游客服務中心及大型停車場等相關設施![詳細] |
湖坪鄉(xiāng)位于樂安縣西南部,東鄰招攜鎮(zhèn),南接永豐縣南坑鄉(xiāng),西靠萬崇鎮(zhèn)、羅陂鄉(xiāng),北連牛田鎮(zhèn),距縣城49公里。政府所在地大湖坪古村為全市最大的王姓聚居村落,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村落,古村自然村轄4個村委會(西頭、東山、漢上、街上),全村有2267戶,10086人。古村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間(985年),千余年來,古村不斷演變發(fā)展,歷經(jīng)浮沉,名人高賢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恰似贛撫大地上的一顆明珠,散發(fā)著熠熠光輝。建村之初,王氏先民順三條溪流設置村莊排水系統(tǒng),使村莊逐步建設成為“川”字形的基本格局,這種格局一直保留至今,呈現(xiàn)出最原始的風貌。古村現(xiàn)存?zhèn)鹘y(tǒng)建筑近200處,其中保存較為良好的明清古建98處,一片片古建……[詳細] |
沿樂安縣省級風景區(qū)“流坑——金竹”的萬銀公路而行,你會看到湖坪鄉(xiāng)的一大片蠶桑產(chǎn)業(yè)旅游觀光園。這里桑樹綠意蔥蔥,泉水潺潺成溪,水中走蟹游魚,一條曲曲彎彎的小河,河上有著一座500余年歷史的古石橋,石橋連接的另一端便是當年“朱德?lián)焯锫荨钡拇迩f——善和村。正是田野青青時節(jié),記者慕名來到善和村,只見炊煙裊裊,舊屋新舍相挨,寧謐祥和,小橋流水人家美景映入眼簾。村里有一棟雕龍畫棟老屋,村里人稱它為“善和村庵下大屋”,它便是朱德故居。走進庵下大屋,深情緬懷老一輩革命家,聽村中一位80多歲的老人給我們講“朱德?lián)焯锫荨钡墓适隆?0余年前的1933年5月至7月上旬,紅一方面軍在湖坪鄉(xiāng)善和村一帶進行了一次重要的軍事……[詳細] |
五一節(jié)期間,我約三戶鄰居,踏上樂安縣金竹鄉(xiāng)大龍山之旅。從樂安縣城向南驅(qū)車一個半小時過招攜鎮(zhèn)便抵金竹畬族鄉(xiāng)。從坪溪村往東驅(qū)車一小時才看到連綿起伏、巍峨聳立的大龍山。一幅大自然揮墨潑就的山水圖畫,赫然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大龍山位于樂安、宜黃和贛州的寧都三縣交界處,屬武夷山脈。聽說山上有一座很靈驗的唐龍寺。我們帶著亢奮的心情沿著一條曲折陡峭的小路開始徒步。只過十幾分鐘,大家就汗如泉涌,氣喘吁吁。映山紅本在清明節(jié)過后凋謝,可大龍山上的映山紅還是那么鮮艷誘人。一路前行,樹叢中不時點綴著一些紫色的小花,與一簇簇映山紅映照在一起,更是姹紫嫣紅。紅彤彤的野草莓,雖小卻酸甜可口。綠嫩嫩的小楊梅,卻只能讓我們望梅止渴……[詳細] |
據(jù)史料記載,樂安建縣于南宋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由崇仁、永豐兩縣柝地而置,以樂安鄉(xiāng)名縣,駐地鰲溪鎮(zhèn)。相傳早在北宋乾道三年(公元997年),有詹姓人氏遷居于鰲溪鎮(zhèn),此地原僅有數(shù)戶鐘姓人氏居住。詹姓人氏在四面環(huán)繞的群山中發(fā)現(xiàn)一塊長滿蘆葦、較為平坦的盆地,視為風水寶地,遂大舉遷徙于此繁衍生息,逐漸取代了鐘氏。稱此地為詹墟,因河中有一塊巨石,酷似鰲魚,故稱鰲溪。據(jù)《樂安民國風云》一書介紹:到民國,縣城鰲溪鎮(zhèn)形成了游、何、元、詹為主四大姓氏,輔之樂、陳、胡、李、鄒、黃六姓氏的格局,這10姓人口占縣城總?cè)藬?shù)的90%以上。這些姓氏以宗祠為中心,形成固定的居住區(qū)域,如詹氏在蕪塘巷四周;游氏環(huán)繞寶塔巷,……[詳細] |
流坑村有著古老驕人的歷史和高度發(fā)達的文明。五代南唐升元年間建村(937-943),始屬吉州之永豐縣,南宋時割隸撫州之樂安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個村子大都姓董,是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董氏尊西漢大儒董仲舒為始祖,又認唐代宰相董晉是他們的先祖。據(jù)族譜記載,董晉的孫子董清然在唐末戰(zhàn)亂時,由安徽遷入江西撫州的宜黃縣,他的曾孫董合再遷至流坑定居,成為流坑的開基祖。宋代是流坑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興,成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時有“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和“歐(歐陽修)董(流坑董氏)名鄉(xiāng)”之美稱。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毀。明清時代,村中有……[詳細] |
中峰位于清溪河上游靈應巖的“男根圣地”,因5000余根刻在石壁或林立于道旁的“桅子”(當?shù)貙δ行陨称鞯膭e稱)而得名。由于綦江地處渝州南大門,歷來戰(zhàn)事頻繁,男人多被抓了壯丁,導致這一帶在戰(zhàn)亂時期常成為“寡婦村”。對男丁的渴求,使得婦女們在山岡上立下3、4米高的石“桅子”,求神靈保佑生兒。這一習俗始于秦漢時期,此后一發(fā)不可收拾,直到上世紀中期,前來立“桅子”的善男信女仍絡繹不絕。在5000余根古樸粗壯的石刻中,部分呈“十”字形的“根雕”由于與其它“一柱擎天”的造型大相徑庭,在國內(nèi)也絕無僅有,其用途因而成為專家長期爭論的焦點。有認為它們是“圣地”的守護神,專為驅(qū)邪而設;也有人認為它是男根的寫意,體……[詳細] |
石橋寺位于樂安縣鰲溪鎮(zhèn)西南潭港至長山、白竹道旁。始建于唐天寶三年(744)。此處一座天然大石從丘陵地聳起,象條蒼龍騰空飛躍。構成這座石橋。傳說千百年前,這座古寺爐煙飄香沖上穹蒼,驚動了仙人下凡觀光,一夜之間造起這座石橋,故又名“仙人橋”。石橋通高20米,橋面寬15米。橋上一條山徑小道,可供游人登高眺望。距仙人橋前50步許,是石橋寺。當年寺宇宏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念經(jīng)堂、鐘鼓房及僧舍客寮等;還有樓閣三層,梵塔一座,寺宇雄偉壯觀。相傳南宋淳年間,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此讀書。爾后舊地重游,見寺廟年久失修,遂獻資修繕。其磚塊上銘刻有“文天祥”三字。后經(jīng)歷代維修。石橋附近古跡亦多。寺旁有五色巖,傳說巖……[詳細] |
“上羅鄧氏祠”位于萬崇鎮(zhèn)上羅村小學旁。為上羅鄧氏后裔紀念其開基始祖鄧君民而建。上羅村鄧氏原本姓李,屬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元宗李璟(916-961年8月12日)的后裔。北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征伐楊州,賜封李璟第八子李從鎰(yi)為鄧王,鎮(zhèn)守宣楊。978年,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太宗趙炅賜酒毒死,李氏官員受到通輯誅殺,李從鎰遂攜家提眷,操舟夜發(fā)宛陵(安徽),隱居洪州、宜黃、樂安等地。宋微宗崇寧二年(1103),其孫鄧君民從濟口橋頭(樂安招攜)肇居上羅,為躲避朝庭追殺,上羅村李氏更姓為鄧,延續(xù)至今。祠堂始建于明朝宣德戊申年(1428),為使鄧氏后裔緬懷先祖豐功業(yè)績,抒發(fā)故國之思,--之痛,激勵后代發(fā)奮圖強,正……[詳細] |
樂安縣革命烈士紀念塔:距縣城西邊約400米處有一座小山,山間種有杉、柏、松、樟、桐、栗、竹,參差成林,景色幽靜宜人。在小山山巔,矗立著一座高高的塔,把小山裝點得格外莊嚴肅穆,這就是樂安縣革命烈士紀念塔。樂安革命烈士紀念塔興建于1964年年初,同年8月30日竣工。整個紀念塔占地30畝,建筑面積為390平方米。紀念塔高16米,塔碑為四方柱型,四周鑲嵌著漢白玉。碑體正面刻著“無上光榮”四個鎦金大字,碑體的背面是朱德委員長的題字“死難烈士萬歲”,碑體的東西兩側(cè)分別題有“永垂不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頂鑄有一顆紅星,象征著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光輝日月。樂安是革命老區(qū)。從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起,樂安便處……[詳細] |
金竹擁有很多的古祠,最有名的是流舍畬族村的藍科進公祠,也是江西省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保存最為完好的畬族古建筑之一。藍科進公祠正房坐南朝北,背山面水,面積約340平方米,由兩進一天井構成。整個建筑主體采用卵石、雜土砌建而成,圖騰崇拜的民族特色明顯,現(xiàn)已成為一個畬族文化的展示館。藍公祠正房坐南朝北,背山面水,面積約340平方米,由兩進一天井所構成。整個建筑主體采用卵石、雜土砌建而成,絢麗精美,圖騰崇拜的民族特色明顯。藍公祠前廳有一天井,天井中央放置一張畬族人所特有的祭天時所用石案桌,高1.28米,采用麻條石制作而成。藍公祠后堂為祭堂。祭堂中的祭案桌非常具有畬族的民族特色,它的桌面比漢族多加一層帶角的板,案……[詳細] |
龍圖學士和刺史傳芳牌樓門,位于樂安縣羅陂鄉(xiāng)水口村,坐北朝南,毗鄰并排而立,中間隔一小巷。龍圖學士牌樓門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成化九年(1473年)重修,是水口村彭氏后裔為紀念先祖彭彥昭而建的;刺史傳芳牌樓門始建于元代,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是水口村彭氏后裔為紀念先祖彭玕封為安定王而建。 龍圖學士牌樓門平面呈八字形,四柱三間三樓單檐式全木結構,廡殿頂,四角飛檐起翹,四柱成一字形排列,兩側(cè)為呈八字形的磚砌翼墻。牌樓門為單檐磚脊小青瓦廡殿式屋面,正脊高7.75米。平板枋上有典型的明初風格的五層如意斗栱,明間上部為十攢斗栱,次間額枋上為六攢斗栱。中門之上陽刻“龍圖學士”4字匾額![詳細] |
登仙橋戰(zhàn)役舊址:位于谷崗鄉(xiāng)登仙橋村。登仙橋始建于北宋天寶年間,寬6米,長19米,高6米,拱跨17米,全用麻石砌成。1933年2月27日至3月1日,周恩來、朱德指揮中央主力紅軍在黃陂、蛟湖和登仙橋一帶,采取聲東擊西與大兵團伏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殲滅了敵軍52、59兩個師,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重大勝利,即舉世聞名的“黃陂、登仙橋大捷”。1985年,樂安縣在橋東岸建了一座小型紀念碑。登仙橋已成為人們參觀旅游、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景點,每年接待眾多游客。2006年5月,登仙橋被中共撫州市委批準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10月27日,樂安縣文物管理部門在修葺縣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登仙橋村“迪德堂”……[詳細] |
紅一方面軍大湖坪整編舊址:位于湖坪鄉(xiāng)湖坪村“國寶公祠”。該祠為五進式,寬23米,縱90余米,總面積為2097.6平方米,與總孝節(jié)祠、子祥公祠并排相連,始建于乾隆辛酉(1741年),后經(jīng)過重修,祠前建立文獻石牌坊與圍欄石板,十分壯觀(牌坊后毀于文革,只留下四個須彌座)。這也是當年紅軍教導團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的場地,如今是湖坪小學的一部分。此古老祠堂天井里有棵桂花樹,仍像當年一樣枝繁葉茂。舊址保存完好。1933年5月至7月上旬,紅一方面軍在大湖坪、善和等村進行了一次重要的軍事整編,即“大湖坪整編”,國寶公祠和旁邊操場即為紅三軍團主力的駐地和練兵場,彭德懷、肖克、張震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都住在該祠……[詳細] |
樂安縣博物館始建于1969年,1971年夏季落成,時稱“萬歲館”。1977年1月,經(jīng)江西省革命委員會批準,命名為“樂安縣革命歷史紀念館”。1978年,隸屬縣文教局。經(jīng)過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增加了歷史文物展示部分。1983年3月21日,更名為“樂安縣博物館”,隸屬縣文化廣播電視局。樂安縣博物館館舍是仿“江西省萬歲館”的圖案設計建造門樓上端鏤制著韶山、井岡山、葉坪八角樓、古田會議舊址、遵義會議舊址、延安、天安門圖案,象征著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領導中國革命勝利的七個里程碑。館舍建筑長42.70米,寬14.55米,高12.26米,總占地面積1360平方米,主體為磚木兩層大樓。館舍大門前聳立著六……[詳細] |
黃陂大捷舊址—登仙橋位于樂安縣谷崗鄉(xiāng)登仙橋村。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間,原名叫紅門橋,是大華山的門戶。相傳南宋嘉定年間,白玉蟾夜宿橋頭,有“仰臥紅橋似登仙”的佳話,遂改名為“登仙橋”。此橋歷經(jīng)九百余年滄桑,屢壞屢修,民國元年(1912)被山洪沖毀,1922年當?shù)厝罕娋杩钪亟ǎ船F(xiàn)在的亭式單孔拱橋。寬6米,長19米,高6米,拱跨17米,全用麻石砌成。橋基建在天然石上,堅固結實;橋中央建“將軍廟”,兩邊通道設有13個石臺階。登仙橋地勢險要,高山聳立,起伏綿延,形成一條蜿蜓峽谷。1933年2月27日至3月1日,-、-親自指揮中央主力紅軍在黃陂、蛟湖和登仙橋一帶,采取聲東擊西與大兵團伏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殲滅了敵……[詳細] |
西隱寺位于萬崇鎮(zhèn)西側(cè),距鎮(zhèn)政府所在地6公里,始建于唐貞觀初期,至今1400余年歷史,是樂安三大古寺之一,是千年的佛教圣地。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池頭邱氏潮海重建該寺,曾幾何時眾僧云集遠近聞名。2008年池頭村民、邱氏宗親及廣大香客和十方信士的大力支持對原寺進行了全面整修,新建了天王殿,購置了大鐘和大香爐等,重塑和新塑了70多尊佛神像,寺內(nèi)外面貌煥然一新。2010年經(jīng)省正式批準為開放佛教寺院。西隱寺環(huán)境優(yōu)美,自然條件優(yōu)越,冬暖夏涼、一塵不染,夏季氣溫不越過攝氏29度享有小廬山之稱的天然氧吧,是夏季避暑之圣地。西隱寺山泉來自深山,涓涓流水直入寺內(nèi),四季不干,通過化驗含有人體所需鈣鐵鋅硒多種原……[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