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獅子樓AAAA 位于陽谷縣舊城中央十字街首。按《-》、《水滸傳》,初稱獅子橋下大酒樓獅子街橋下大酒樓,系武松斗殺西門慶處,后稱獅子樓。創(chuàng)修年代無考。原為二層土樓,1958年重修為二層磚木結構仿古式樓房,上、下各5間,總高15.5米。陽谷縣獅子樓建于北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稱之為“世界為數(shù)不多的酒樓”。一部《水滸》傳遍民間,“獅子樓武松斗殺西門慶”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為深化獅子樓的旅游特色。關于獅子樓的來歷,當?shù)亓鱾髦@樣一個傳說:宋仁宗年間,陽谷縣人口興旺,買賣繁榮,店鋪林立,在陽谷城西街隅首上,有一中藥鋪,掌柜的叫趙潤春,膝下無兒,只有一女名為秀姑,父女經營藥鋪,童叟無欺買賣昌順。當?shù)貝喊晕鏖T慶看上秀姑秀色,派……[詳細] |
聊城陽谷景陽岡旅游區(qū)AAAA 景陽岡旅游區(qū),是《水滸傳》中描述的武松打虎處,也是龍山文化城遺址所在地,是水滸旅游線上的重點景區(qū)。主要景點有三碗不過岡酒店、鄉(xiāng)民告示處、縣衙告示處、山神廟、武松打虎處、石碑、虎嘯亭、武松廟、湖心島、釣魚臺、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場等20余處。景區(qū)北部有湖面百余畝,可供游客垂釣、劃船。景區(qū)娛樂項目有山東快書、虎斗雞、抵羊、戲曲、武術表演等!拔渌纱蚧⑻帯笔疄槟纤螘r期所立。山神廟:已有200余年的歷史,廟內塑有武松打虎造像。廟的左前方立有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舒同題寫的“景陽岡”石碑,右前方立有著名書法家楊萱庭書寫的高3米的“虎”字碑;[亭:位于景區(qū)西部,六角單檐,由徐悲鴻的夫人、書法家廖靜文……[詳細] |
蚩尤陵旅游區(qū)AAA 蚩尤陵是以祭祀人文始祖蚩尤為核心的景區(qū),位于陽谷縣十五里園鎮(zhèn),是中華各族人民朝拜人文始祖蚩尤的圣地。蚩尤陵占地面積為206畝,分為祭祀?yún)^(qū)、陵寢區(qū)及文化展覽區(qū)三部分。祭祀?yún)^(qū)主要景點有陵門、蚩尤神像雕塑、祭祀廣場、祭祀臺、蚩尤寶殿等。陵寢區(qū)主要有楓林區(qū)、蚩尤碑亭、蚩尤墓葬和望樓等。展覽區(qū)主要有東夷文化展覽館、農耕文化展館等。蚩尤冢,在陽谷縣十五里園鎮(zhèn)葉街村東首。基部約50米見方,上部為半球形隆起。1974、1994、2006年分別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冢的高度為7.6米,其中地上部分高4.1米,地下部分高3.5米。最下層2.1米為大汶口文化(兼有少量仰韶文化),中間4米為龍山文化,最上層1.5米為漢……[詳細] |
陽谷景陽岡酒廠AAA 山東景陽岡酒廠位于陽谷縣城紫石街,是中國白酒工業(yè)百強企業(yè),山東省糧食酒重點生產企業(yè),始建于1958年,廠區(qū)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具有年產1萬噸糧食酒的生產能力,可生產濃香、醬香、兼香、清香、芝麻香五大系列近100個品種的產品。2006年和2008年連續(xù)兩次被評為“山東十大名酒”。景陽岡商標于2008年3月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12年11月,被山東省旅游局評為省級工業(yè)旅游示范點。據(jù)歷史考證,公元736年(唐玄宗年間)在景陽岡周邊村鎮(zhèn)出現(xiàn)數(shù)家釀酒作坊,公元1060年(宋神宗年間)宋神宗御贈“貴人佳酒”金匾,并征調京城,遂為“貢酒”。公元1124年(北宋徵宗政和二年)既是武松打虎年代,又是《-……[詳細] |
陽谷海會寺AA 海會寺清代古建筑群。坐落于陽谷縣阿城鎮(zhèn)東南隅。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后經乾隆、光緒年間兩次擴建續(xù)修,形成了殿宇巍峨、樓閣連亙的清代典型古建筑群。為華北五大寺院之一。該寺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原有殿宇樓閣168間,2001年僅存81間。由大殿、戲樓、碑亭、千佛閣、劉公祠等部分組成。主體建筑既自成一體,又與整體結構協(xié)調融洽。建筑系采取北方傳統(tǒng)的民族形式,磚木結構,飛檐斗拱。寺內尚存有碑刻、石雕、木雕、彩畫及康熙手書詩文,F(xiàn)經住持僧人化緣修繕,又重現(xiàn)昔日光彩。海會寺位于山東省陽谷縣城東25公里的阿城鎮(zhèn)古運河畔,是華北地區(qū)規(guī)模較大的寺院之一,由劉公祠、海會寺、運司會館三部分組成,包括山門、天王殿、千佛殿、鐘……[詳細] |
陽谷文廟AA 陽谷文廟,座落在景陽岡酒廠居民小區(qū)。距老城大隅首約200米,南臨紫石街,北鄰棋盤街,東鄰獅子樓園區(qū),西鄰景陽岡酒廠居民區(qū)。文廟即孔廟,又稱圣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元明以后通稱文廟。舊制,“府州縣皆建孔子廟庭而學官附焉!币驗榕f時儒學都設在孔廟,所以又稱廟學,是一個地方的最高學府。陽谷文廟最早建筑年代,可考的有舊縣志所載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的一篇碑記《陽谷縣重修廟學記》,距今也已經900余年。元、明、清時期曾多次重修。清乾隆年間,陽谷文廟主體建筑為大成殿,面闊5間,進深3間,東西長25米,寬15米,頂高13米。整座殿為磚木結構,殿外墻北、東、西3面用青磚砌成,南面為木制,殿內雕梁畫棟,甚……[詳細] |
山東鳳祥集團位于聊城陽谷縣,是集種禽繁育、商品雞飼養(yǎng)、飼料加工、肉雞屠宰分割、禽肉熟制品、調味品、生物制品、乳制品、植物油、熱電聯(lián)產及高密度板生產加工出口于一體的綜合性跨行業(yè)大型企業(yè)集團。國家AA級景區(qū)。鳳祥集團生產基地設計起點高、現(xiàn)代化程度高,各種生產設施建有寬暢明亮的參觀通道,使整個自動化流水生產線盡收眼底,給旅客以環(huán)保型、標準化、高科技、現(xiàn)代化生產的感受。 與法國合資的鳳祥—愛迪西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種雞繁育、商品雞飼養(yǎng)、飼料加工以及肉雞屠宰分割的大型現(xiàn)代化企業(yè)。游客在這里可以看到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荷蘭全自動屠宰加工生產線,還可以看到整個嚴格的自檢自控體系。屠宰冷藏廠是經商檢局和伊斯蘭協(xié)會……[詳細] |
閆莊民俗村AA 閆莊村地處陽谷縣阿城鎮(zhèn),全村總人口1200人。2007年,該村被命名為“中國民俗文化村”。2010年3月,國家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國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105個“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zhèn)(村)”,閆莊村名列其中。閆莊村于清康熙八年建村,距今已有341年的歷史,曾是黃河岸邊有名的糧棉交易市場,非常繁華。為了傳承祖輩艱苦奮斗、勤勞耕耘的寶貴精神,教育啟發(fā)后人,閆莊村把村民以前用的300多件老農具、生活用具收集整理到一起,細分為30個系列,分別珍藏陳列在14個展廳里,免費接受游客參觀。該村還積極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種植環(huán)村生態(tài)林,完善了村內路、水、電配套設施,開發(fā)了東西龍?zhí)、釣魚臺、鳥園等游樂項目。民俗文化和生態(tài)……[詳細] |
景陽岡龍山文化城遺址 位于景陽岡村以西。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吳汝祚首先在此發(fā)現(xiàn)了景陽岡遺址。1979年,聊城地區(qū)文物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選點試掘。在遺址北部清理出龍山文化灰坑1個、春秋墓1座。灰坑剖面有清晰的文化層,堆積厚約1.5米。上層為耕土,呈灰褐色,陶片、獸骨遍布;耕土層下為漢代、商周文化層;最下層為龍山文化堆積。出土了大量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多為生活器皿;铱拥撞堪l(fā)現(xiàn)一完整牛骨架,似為祭品,對古代家畜飼養(yǎng)的起源、馴用、牲畜祭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還采集有小骨針、蚌刀、石刀、石斧等。春秋墓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東西長3.5米,南北寬2米,殘深3.2米。墓底中部有一長……[詳細] |
陽谷阿城故城(含古阿井)位于陽谷縣阿城鎮(zhèn)王莊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阿城故城始建年代不祥,春秋時期已屬齊國西邊的重鎮(zhèn)。直到漢代三國時期,均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晏子治阿”的故事就發(fā)生在此地。城址呈圓角方形,邊長2公里 ,周長8公里 ,面積4平方公里。城墻東南角和北城墻保存較好,其他部分城墻略高于地面。東南角城墻保存長約250米 ,地表上高度達14米 ,地表下2米 有余,寬近30米 。城墻斷面反映了城墻結構,由主體城墻和后期補筑而成。主體城墻為板筑棍夯,夯層平整,厚6-10厘米 不等。補筑部分位于城墻內外皮處,夯質更好。此段城墻利用了大汶口、龍山時期文化堆積,夯土內含有這時期的包含物,土呈灰色……[詳細] |
劉鄧大軍渡河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位于陽谷縣壽張鎮(zhèn)沙河崖村中心,北距陽谷7.5公里,南距黃河約10公里。2012年,劉鄧大軍渡河指揮部舊址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擴建,建設了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zhàn)役紀念館和渡河廣場,景區(qū)命名為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zhàn)役紀念園,于2014年全面建成并對外開放。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zhàn)役紀念園位于陽谷縣壽張鎮(zhèn)沙河崖村,1947年劉伯承司令員和鄧小平政委正是在這里,指揮著十二萬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強渡黃河,將蔣介石苦心經營的黃河防線土崩瓦解,吹響了人民解放軍由戰(zhàn)略防御轉為戰(zhàn)略-的號角。紀念園占地面積約3430平方米,共分為渡河廣場、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zhàn)役紀念館和劉鄧大軍渡河指揮部舊址三部分。渡河廣場設……[詳細] |
坡里以東郭店屯、九都楊一帶,是貧困農民集中的地方。在0員楊耕心等宣傳發(fā)動下,這里農民的覺悟日益提高,提出了打倒帝國主義、拆毀教堂、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口號。當時,陽谷韓莊一帶有一支韓建德領導的打擊土豪劣紳的農民武裝,后來楊耕心與韓建德建立了聯(lián)系。楊耕心闡明0的主張,韓建德表示愿意跟0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yè)。在楊耕心、聶子政的具體指導下,由韓建德部和農會會員組成了近百人的骨干武裝。1927年10月0東昌縣委(又稱魯西縣委)成立后,根據(jù)省委指示和魯西政治、經濟形勢,決定在坡里舉行武裝-。1928年1月14日(舊歷丁卯年臘月二十二日)晚,韓建德、聶子政率領-隊伍利用教堂晚上要做“晚禱”,教徒可自由出入……[詳細] |
郭屯鎮(zhèn)革命歷史展覽館位于陽谷縣郭屯鎮(zhèn)政府駐地。郭屯鎮(zhèn)(原郭屯鄉(xiāng))位于陽谷縣的最北端,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1926年,共產黨員楊耕心在其家鄉(xiāng)郭屯鄉(xiāng)九都楊村發(fā)展黨員,建起了陽谷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九都楊支部;1928年1月,楊耕心等組織發(fā)動了坡里暴-動-;1938年,郭屯籍共產黨員王筱湖等組織成立了魯西地區(qū)第一個抗日區(qū)政府,率先拉開了陽谷一帶抗日斗爭的序幕。為紀念陽谷縣的革命歷史,挖掘革命人物先進事跡,弘揚優(yōu)良歷史傳統(tǒng),繼承魯西革命精神,郭屯鎮(zhèn)黨委、政府2007年投資20多萬元,在駐地建設革命歷史展覽館,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講述了王寅生、楊耕心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坡里暴-動-、魯西地區(qū)第一個抗……[詳細] |
“迷魂陣”村位于陽谷縣城東北6公里處。是一對奇特的小村。南村叫大迷魂陣,北村叫小迷魂陣。大迷魂陣村小,而小迷魂陣村大。小迷魂陣,一直保持著奇特的建筑格局,村莊的布局不是平面展開的,而是呈新月形,兩條主要街道按弧形由東北而向西南,斜斜曲曲,無固定的方向,斜度不一,定向各異,一條街的兩旁都稱堂屋(北屋)的,卻正好差90度。巷里混亂,無直胡同。街道交叉多呈T字型。平行者首尾不齊,而房屋則按照街道走向建造。由于變化不明顯,所以易將走向各異的房屋統(tǒng)統(tǒng)當成北屋,因而產生錯覺。不僅如此,村外各道路、田壟分布是斜的。這樣,街面、房屋、道路、地塊都是斜的,外來人入村,不論空間感(方向感)還是時間感都會產生錯覺![詳細] |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zhàn)役紀念園位于陽谷縣城南壽張鎮(zhèn)的沙河崖村,1947年,-司令員和-政委正是在這里,指揮著十二萬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強渡黃河,將蔣介石苦心經營的黃河防線土崩瓦解,吹響了人民解放軍由戰(zhàn)略防御轉為戰(zhàn)略-的號角。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zhàn)役紀念園共分為劉鄧大軍渡河指揮部舊址、渡河廣場和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戰(zhàn)役紀念館三部分。指揮部舊址真實再現(xiàn)了當年劉鄧兩位-在沙河崖指揮作戰(zhàn)和艱苦生活的場景。渡河廣場設計為兩階式,代表著劉鄧兩位-曾來這里居住過兩次,廣場中央是按照1:1的比例采用花崗巖制作的人物雕像,展現(xiàn)的劉鄧兩位-站在船只上帶領戰(zhàn)士們渡河的情景,雕像連底座共高4.763米,代表著劉鄧兩位-在1947年6月……[詳細] |
;鬯,位于陽谷縣城東50華里,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據(jù)寺碑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所建,至今仍堅固如初。寺院占地近百畝,由劉公祠、;鬯隆⑦\司會館三部分組成。原有殿堂、僧房、樓閣200余間,現(xiàn)存81間。海慧寺作為寺院建筑,結構完整嚴謹。沿其中軸線從南往北依次為山門和前殿、中殿、大殿、三大殿及三進院落。山門三間,額匾上寫“;鬯隆比。山門外原有二個大石獅,其上建亭,稱為獅子亭。山門內有泥像哼哈二將,高約一丈五尺。進山門即是前院,院內東西兩側建有鐘鼓二樓。前殿三間,內有二個佛龕,關帝與韋馱二神像南北相背而立,東西山墻分別立著四大天王。中院有中殿三間,為穿堂式建筑。殿中南向供彌勒佛,靠背北向供觀音菩薩……[詳細] |
陽谷縣烈士祠位于陽谷縣壽張鎮(zhèn)北門村。烈士祠正門朝西,采用牌坊式建筑,宏偉壯觀,正上方正楷橫書“英烈千秋”四個金黃大字。迎壁牌坊上 書-寫著毛澤東同志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向北是通往紀念堂通道,中間拾級而上,兩側栽植有青柏、萬年青等。紀念堂設在祠內北端至高點,坐北朝南,現(xiàn)代建筑,水泥結構,莊嚴肅穆。紀念堂門廳正上方橫書“丹血照汗青”五個金光大字,門廳兩側分別書寫“捐軀報國”、“鞠躬盡瘁”。紀念堂內,北側矗立著17座紀念碑,上面用正楷銘刻著607位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英名,其中,現(xiàn)屬陽谷縣籍烈士166名,臺前、梁山兩縣籍烈士441名。堂內東側安放著21名解放后犧牲的烈士骨灰……[詳細] |
東阿古城遺址又稱阿城故城址位于陽谷縣阿城鎮(zhèn)西北隅王莊村西南。東阿古城遺址春秋時屬齊,稱柯邑,又稱阿邑,歷史上齊國晏子曾于此地任阿宰。秦改東阿,設置東阿縣,此城為治所。北魏時,東阿縣址東遷,此城漸為黃水淤廢,今存殘垣。東阿古城遺址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1500米,仰韶、龍山、漢代文化層厚約2.5米,多次有陶、銅、鐵等古器物出土。城的東南角和北城墻段保存較好,其他城墻也略高于現(xiàn)周圍地表。東南角城墻(當?shù)厝擞址Q南墻)保存長達250米,寬近30米,地表以上高14米,地表以下2米多,較完整地表現(xiàn)了城東南角轉角情況。斷面上反映著城墻結構,以主體墻和后期修補組成。主體墻為板筑棍夯,夯層平整,夯層厚6~10……[詳細] |
位于張秋鎮(zhèn)南街,東距古運河約70米,由山東、陜西兩省商人集資合建。現(xiàn)存建筑主要有正殿、配殿、戲樓、山門等,整體為歇山式斗拱建筑。會館現(xiàn)南北長32米,東西寬40米,占地總面積約1280平方米。山門為三開間,后與戲樓連為一體。在山門門洞上嵌有一石質匾額,長2.0米,寬0.6米,邊飾線雕飛龍花卉,中書“乾坤正氣”四個大字,落款為“康熙癸酉(1693年)孟秋榖旦,山東陜西商人同創(chuàng)建”。戲樓也為三開間,座南面北,右有磚砌樓梯可拾級而上。戲樓東西長9.8米,進深八米,由前臺和后臺組成。臺高1.9米,下有甬道與山門相通直達院內。甬道寬2.45米,高1.8米。會館正殿原為關帝殿,前為獻殿,后為復殿,并供有關帝……[詳細] |
張秋運河古鎮(zhèn)位于陽谷縣城東20公里,現(xiàn)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秋運河古鎮(zhèn),五代時稱張秋口,金元曾一度改稱景德鎮(zhèn)。元代開會通河穿鎮(zhèn)而過,并在鎮(zhèn)內設立都水分監(jiān)衙門,張秋于是成為運河上一重鎮(zhèn)。明代劉大夏治河張秋,又一度改稱安平鎮(zhèn)。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曾將張秋鎮(zhèn)和顏神鎮(zhèn)(今博山)、景芝鎮(zhèn)并稱山東三鎮(zhèn)。張秋鎮(zhèn)城幾經修建,頗具規(guī)模。由于運河從中通過,分為東西二城,有城墻環(huán)繞,環(huán)城有護城河。至清代鎮(zhèn)城有九門,鎮(zhèn)內有七十二條街八十二胡同,街道多以經營貨物命名,如米市街、柴市街等,也有以建筑物得名的,如城隍廟街、文廟街等。由此可見張秋昔日繁華之一斑。鎮(zhèn)內建有文廟及書院、書局,有寺廟觀祠數(shù)十處,并有戊己山、掛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