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30~1936年。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武漢大學校內珞珈山、獅子山等10余座山丘之間,東、北、西三面環(huán)水,濱臨東湖西南岸。占地面積20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萬余平方米。是武漢大學早期校址。武漢大學的前身是湖廣總督張之洞于1893年創(chuàng)辦的自強學堂,1928年改名為國立武漢大學。由著名科學家、教育家李四光選址、規(guī)劃、籌資……[詳細] |
![]() | 錢基博故居位于湖北美術學院校園內,建于1936年,系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內木板鋪地,總建面630平方米,是文化名人錢基博1946年至1957年居住的地方。該建筑又名樸園,是著名國學大師、教育家錢基博先生(錢鐘書之父)的故居。錢基博,江蘇無錫人,天資聰穎,家學淵源,16歲那年就撰寫了洋洋4萬余言的《中國輿地大勢論》,發(fā)表在……[詳細] |
![]() | 武昌首義文化旅游區(qū)AAAA 武昌首義文化旅游區(qū)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是湖北省、武漢市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打造的經典文化旅游項目,也是武漢設施最為完備的免費景區(qū)之一,包括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首義廣場、辛亥革命博物館、紫陽湖公園、起義門、首義碑林等景點在內并集教育、觀賞、休閑、購物、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主題文化旅游區(qū)。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詳細] |
![]() | 東湖聽濤風景區(qū)AAAA 東湖聽濤風景區(qū)位于東湖西北岸,是東湖風景區(qū)中最早建成開放的景區(qū)。該景區(qū)建有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為主體的景點群,還有新建的沙灘浴場,是夏夜人們納涼避暑、戲水休憩的好地方。景區(qū)中的主要風景旅游點有行吟閣、長天樓、九女墩紀念碑、湖光閣、寓言雕塑園、碧塘觀魚等!钚幸鏖w:位于東湖西北岸中部的小島上,1955年修建,它四面環(huán)水,由……[詳細] |
![]() | 武漢革命博物館AAAA ![]() 武漢市革命博物館位于武昌紅巷13號。2000年11月由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毛澤東舊居紀念館、陳潭秋烈士紀念館和武昌起義門管理所合并,組建武漢市革命博物館,辦公地點在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內,負責武昌農-動講習所舊址、武昌毛澤東舊居、陳潭秋烈士早期活動舊址及武昌起義門舊址的管理、保護和對外開放;負責武漢地區(qū)近現……[詳細] |
![]() | 閱馬場(過去稱閱馬廠)與紅樓,是武漢市民熟悉的地名和建筑物,但能道出它們來歷的人卻不多了。明代的教場稱作閱兵樓,在武勝門外,有演武廳3間。清順治年間,湖北巡撫劉兆麟在蛇山南麓重建新教場,稱為間馬廠。它是清軍練兵演武的操場和舉行武科考試的考場,也設有演武廳。清軍綠營兵的營房也在該地。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被裁綠營兵……[詳細] |
![]() | 辛亥首義烈士祠(武昌紫陽路127號,1911年11月湖北軍政府為紀念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等烈士所建。原建筑已毀,現僅存牌坊。)辛亥首義烈土祠位于武昌紫陽路北側127號,與路南的紫陽公園相對,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此祠原為明代楚王宮的遺址。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在此建“萬壽行宮”。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詳細] |
![]() | 盧立群(1904-1976),字龍驤。湖北紅安人,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參加北伐,追隨董必武投身革命。20世紀三十年代主持修建武昌蛇山首義公園,并以蛇山為中心建設了一大奠定武昌中心城區(qū)格局的工程項目。舊居位于武昌蛇山首義公園抱冰堂后,始建于1896年,20世紀80年代末拆除,隨著蛇山透綠工程建設,于2008年修復。為一棟……[詳細] |
![]() | 珞珈山位于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中部,東湖西南岸邊,由十幾個相連的小山組成。珞珈山海拔118.5米,為東湖南岸臨湖最高峰,山頂可遠眺東湖全景和武漢景色。珞珈山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明顯,植物茂盛,大部分植物由國立武漢大學引種。珞珈山名副其實遍地是名勝,現有-故居,郭沫若、郁達夫、蔣介石別墅。地址:武漢市武昌區(qū)八一路2……[詳細] |
![]() | 毛澤東詞亭,在南樓東南側,黃鶴樓東南206米,白云閣西南90米處。毛澤東似乎對“白云黃鶴之鄉(xiāng)”特別鐘情,他36次來武漢,多次登臨蛇山,并18次暢游長江武漢段,1956年6月1日,毛澤東從黃鶴樓故址的上首入水,首次暢游長江,6月3日至4日,又兩次到江中暢游,寫下了氣勢磅礴、豪情滿懷的光輝詩篇。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詳細] |
![]() | 又稱黃鵠山,即黃鶴山。在武漢市武昌城內。是武漢市名勝古跡較多的三山之一。綿亙婉蜒,形似伏蛇,頭臨大江,尾插東城,與漢陽龜山對岸相峙,為古代軍事要塞。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筑夏口城于其上,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立縣于此,歷代不斷擴建,名區(qū)勝跡甚多。除署寺宮祠外,馳名的樓閣亭臺有黃鶴樓、白云樓、八極樓、靜春臺、奇章……[詳細] |
![]() | 在東湖西北岸聽濤軒東側小島上。四面環(huán)水,由新筑長堤上之荷風橋通達。為建國初興建,取《楚辭?漁父》中屈原“行吟澤畔”之意命名。閣系鋼筋混凝土結構,仿古代磚木建筑形式,高22.5米,平面正方形,底邊長12米,四角攢尖頂,飛檐三層,上覆翠瓦,四壁墩垛,古色古香。閣內立紅色圓柱,并設旋梯上下。雄健俏麗,頗富民族風格。檐下懸“行……[詳細] |
![]() | 起義門AAAA ![]() 起義門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辛亥革命的見證,被歷史學家稱為“首義勝利的開端”,歷史地位可見一斑。起義門,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門,位于武昌城內首義路起義街,是武昌古城九大城門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門。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距今700多年歷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工程營起義后,……[詳細] |
![]() | 在武昌武珞路湖北圖書館東邊,高大的梧桐樹下豎立著一座古樸的牌樓,上 書:首義公園。門外,車流如織,噪音充斥。進得門來,綠樹掩映,心平氣順。沿山坡上行約180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首義槍聲”紀念雕塑:一位起義士兵傲然挺立,右手高舉“漢陽造”,食指扣動扳機,左手扶握V型標志,目光堅定,永遠向前。凝視雕像,仿佛看到了民軍的鐵……[詳細] |
![]() | 原在武漢市武昌城外江中。相傳由東漢末年彌衡在黃祖的長子黃射大會賓客時,即席揮筆寫就一篇“鏘鏘戛金玉,句句欲飛鳴”的《鸚鵡賦》而得名。后彌衡被黃祖殺害,亦葬于洲上。歷代不少名人,“藏船鸚鵡之洲”縱觀大江景色,留下了很多詩篇,唐崔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李白“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孟浩然“昔登江上……[詳細] |
![]() | 郢州城亦稱郢城,位于武漢市武昌蛇山,南朝劉宋就三國孫權所建夏口城擴建而成,為其所置郢州州治。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孝武帝劉駿把荊、湘、江、豫4州中的8郡劃出設置郢州,以削弱方鎮(zhèn)勢力,郢州州治即設在夏口城內。自劉宋以后,齊、梁、陳一直以此城為郢州州治。隋置鄂州,設江夏縣,鄂州治和江夏縣治都設在郢州城內。此后,鄂州、……[詳細] |
![]() | 明洪武四年(1371)江夏侯周德興在唐郢州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辟有大東、小東、竹牌、新南、望澤、平湖、保安、草埠、漢陽等9門。明嘉靖十四年(1535),巡撫御史顧磅重修武昌城,除保持漢陽、平湖、保安3門外,余改名為賓陽、忠孝、文昌、中和、望山、武勝等門。武昌城周圍8.16公里,東西直徑25公里,南北直徑3公里,墻基厚2……[詳細] |
![]() | 聽濤軒在東湖西北岸、黃鸝灣湖濱長丘之上。建國后興建。為長廊式建筑,磚木結構,崇脊、展檐,檐高3.2米,長55米,深7.6米,左端朝前稍拐,右端向后略斜,周圍以40根立柱支架,兼置花孔圍欄。設計別致,姿態(tài)健麗,四周環(huán)以蒼松翠竹,清幽雅靜。登臨其上,一覽湖水,無限風光。微風之時,浪花碎濺,如訴琴弦;狂郯之際,碧波洶涌,宛若……[詳細] |
![]() | 落霞水榭在東湖長天樓東北側湖邊水中。取唐王勃《膝王閣序》“落霞與孤騖齊飛”句意命名。鋼筋水泥仿木結構;_船形,南北向,頭尾略翹,寬處12米,長約60余米。其上建閣,上下兩層,底層前后接丁字廊,九脊四坡頂,落霞水榭在東湖長天樓東北側湖邊水中。取唐王勃《膝王閣序》“落霞與孤騖齊飛”句意命名。鋼筋水泥仿木結構。基臺船形,南……[詳細] |
![]() | 九女墩在東湖西北岸。相傳太平天-占領武昌時不少獲得解放的婦女參加起義。后清軍反撲,于城郊大肆-,有女兵九人,不為敵威所屈,在此英勇抗擊,壯烈犧牲。鄉(xiāng)人將其遺骸合葬于此。時為避清政府-,故不稱墳而稱墩。建國后,加以培修,在崗頂墓前建有70平方米的層臺,周有護欄,南有36級臺階,中立雄偉紀念碑,上鐫-、宋慶齡、郭沫若、何香……[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