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廟AAAA 武威市博物館現(xiàn)館藏文物4.4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2件,一級文件170件,二級文物278件,三級文物594件,是甘肅省第二大歷史博物館。以銅奔馬、醫(yī)藥簡、禮儀簡、木雕、墓志石刻為代表的漢唐文物,以西夏碑、木緣塔、木版畫、金碗為代表的西夏文物,以涼造新泉、西夏銀幣為代表的貨幣文物,以明清瓷器、牌匾、水陸畫為代表的明清文物等,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名,是發(fā)展武威旅游業(yè)的重要資源。目前,該館下轄文廟、西夏博物館、大云寺、文物復制廠四個單位。文廟位于武威城東南隅,院內(nèi)古建筑群保存完整,莊嚴雄偉,古柏參天,槐蔭蔽日,素有隴右學宮之冠之美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傳聞文廟最早建于前涼或西……[詳細] |
涼州白塔寺AAAA 白塔寺,位于城南20公里的武南鎮(zhèn)白塔村劉家臺莊。相傳寺內(nèi)有大塔一座,周圍環(huán)繞小塔99座,故名百塔寺。公元1247年,元太宗窩闊臺之了、西涼王闊端與西藏地方宗教領袖薩班在涼州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涼州商談”,使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其后,薩班在涼州講經(jīng)說法,宣傳佛教。他先后改擴建了涼州四部寺(藏傳佛教寺院),其中白塔寺是他主持擴建的最宏偉的藏傳佛教寺院。據(jù)史料記載,寺院規(guī)模宏大,巍峨壯觀,有4座城門,8座烽墩,東西長420米,南北長440米,四周有圍墻,猶如城垣。寺內(nèi)建筑眾多,有山門、鐘樓、鼓樓、金剛殿、三寶殿、大經(jīng)堂等,殿堂重檐七彩,雕梁畫棟,佛像千姿百態(tài),莊嚴肅穆。白塔寺在涼州城東雜木河流域……[詳細] |
紅軍西路軍古浪戰(zhàn)役紀念館位于古浪縣城西南角,占地面積8萬多平方米,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一期名錄(修訂版)”,屬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紅色文化弘揚”板塊紅西路軍“一綜十二!奔o念館之一,是甘肅省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甘肅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武威市國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評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在紅軍西路軍西征過程中,紅9軍6000多人取道古浪南部山區(qū)西進,經(jīng)干柴洼、橫梁山、古浪三場艱苦鏖戰(zhàn),2400多名將士壯烈犧牲,軍參謀長陳伯稚、25師師長王海清、27師政委李德明、原教導師政委易漢文等20多名軍師團級干部英勇獻身。為進一步發(fā)揮紀念館的宣傳教育作用,古浪縣在2012年底,爭取實施……[詳細] |
天梯山石窟AA 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于城南50公里處的張義鎮(zhèn)燈山村,創(chuàng)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歷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山巔常年積雪,俗稱“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蕩漾,薄云纏繞其身,構(gòu)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游勝地。北魏、隋、唐、西夏期間均有擴建,至明、清時期已成為-教寺院。據(jù)明朝正統(tǒng)十三年(1448)《重修涼州廣善寺銘》記載:明朝正統(tǒng)十年天梯山石窟尚存26處。由于天梯山石窟地質(zhì)結(jié)構(gòu)松軟,在歷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僅1927年涼州大地震,就震毀洞……[詳細] |
涼州戰(zhàn)役紀念館原名涼州四十里堡戰(zhàn)役紀念館,位于涼州區(qū)永豐鎮(zhèn)四十里堡村祖師宮院內(nèi)。2008年7月成立,2011年11月13日更名為涼州戰(zhàn)役紀念館,占地面積2680平方米。由緬懷廣場、紀念建筑物、烈士紀念碑、展館、紅西路軍戰(zhàn)斗遺址等組成,展柜14組,展板52塊,文物82件,圖書106冊。1936年11月14日,紅西路軍先頭部隊進入武威縣境。21日,紅30軍進占四十里堡。紅88師263團固守土堡,265團置于外邊準備反擊進攻敵人。22日,敵步騎總指揮馬元海指揮步騎6個團與青海的5個民團,向紅30軍88師防地發(fā)起進攻。馬元海命令敵騎5師祁明山步兵旅馬如林團和100師劉呈德團為主力,正面進攻紅88師占據(jù)……[詳細] |
西夏碑,本名《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是全國現(xiàn)存唯一的、保存最為完整的、西夏文與漢文對照文字最多的一塊石碑。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夏碑刻于西夏崇宗天佑民安五年(1094)。清嘉慶九年(1804),我國著名學者、金石學家、邑人張澍在武威大云寺發(fā)現(xiàn);1898年法國學者德維利亞考定此碑正面為西夏文,近代,我國著名文字學家、金石家學羅福成破譯了碑文。西夏碑高2.6米,寬1米,厚0.3米,兩面刻文。正面以西夏文書題名,意為敕感通塔之碑文,正文為西夏文楷書28行,每行65字,背面為漢字篆書“涼州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銘”,正文為漢文楷書26行,每行70字,碑文大意講述了護國……[詳細] |
民勤防沙治沙展覽館是由省委宣傳部發(fā)起,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水利廳、農(nóng)牧廳、林業(yè)廳、文化廳、廣播電影電視局、體育局、文明辦及武威市、民勤縣聯(lián)手共建的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廉政教育基地、生態(tài)警示教育基地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展覽館坐落于全國治沙英雄石述柱的家鄉(xiāng)——民勤縣薛百鄉(xiāng)宋和村,始建于2006年4月,2007年4月落成開館。占地面積5343平方米,建筑面積934平方米,工程總投資300萬元。展覽館由主展室、接待室、放映室三部分組成,主展室展覽共分歷史演變、艱苦奮斗、親切關懷和綜合治理四個單元,通過豐富、具體、生動的圖片、資料、實物和適度的多媒體技術、聲光電手段,直觀形象地反映民勤生態(tài)演變……[詳細] |
是1969年10月在雷臺下發(fā)現(xiàn)的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寶,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而著名。雷臺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約十米的土臺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觀而得名。據(jù)出土馬俑胸前銘文記載,雷臺漢墓系“守張掖長張君”之墓,約在公元186-219年之間。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處,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銅車馬儀仗俑99匹。其中以銅奔馬藝術價值最高。銅奔馬又稱馬超龍雀,呈發(fā)綠古銅色,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重17.5公斤,馬呈飛奔狀,三足騰空,昂首揚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改變了傳統(tǒng)天……[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