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位于東經(jīng)108°50′-110°38′和北緯34°13′-35°52′之間,地處陜西關(guān)中平原東部,東瀕黃河與山西、河南毗鄰,西與西安、咸陽相接,南倚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橋山與延安、銅川接壤,南北長182.3公里,東西寬149.7公里,位居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地段,是陜西省和西部地區(qū)進入中東部的“東大門”。地勢以渭河為軸線,形成南北兩山、兩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類型區(qū)。中部渭河沖積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轄一區(qū)(臨渭區(qū))、兩市(韓城、華陰)、八縣(華縣、潼關(guān)、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富平),254個鄉(xiāng)鎮(zhèn)(辦事處),3236個行政村,總?cè)丝?31萬人,總面積1.3萬平方公里。
渭南市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fēng)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宜。年均氣溫11.3-13.6°C,年雨量529-638毫米,年日照2144-2505小時,年無霜期199-255天。水資源總量20.06億立方米,流經(jīng)市內(nèi)的黃、洛、渭三河客水年均流量486.92億立方米,可利用量5.55億立方米。
渭南地處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文化遺存豐厚,歷史源遠流長。距今約8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曾在市域內(nèi)繁衍生息;“大荔人”頭骨化石,是距今約20萬年前的原始人類化石;“禹門口洞穴堆積”是舊石器時代遺址;沙苑、龍山文化遺址亦影響深遠。周、秦、漢、唐兩千年間,渭南一直是“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和京畿重地,農(nóng)工商貿(mào)、交通運輸十分發(fā)達;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長城、古戰(zhàn)場遺跡多見;列入開發(fā)和保護的文物旅游景點619處,其中有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8個,尤以被稱為“五岳第一廟”的西岳廟、氣勢恢宏的唐帝王陵墓、一代史圣司馬遷的祠和墓、縱貫?zāi)媳钡奈洪L城等最為著名。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胡、阿宮腔等多種戲曲劇種蘊積深厚,是中國北方梆子劇聲腔的發(fā)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間藝術(shù)獨具匠心,譽滿中外。燦爛的文化造就了杰出的人才,英賢將相,代不乏人。字圣倉頡、酒圣杜康、史圣司馬遷、隋文帝楊堅、唐代名將郭子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準(zhǔn)、清代狀元王杰、愛國外相王鼎、現(xiàn)代愛國將領(lǐng)楊虎城、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習(xí)仲勛、著名政治活動家屈武、著名作家杜鵬程等彪炳青史。
悠久的歷史、燦若星漢的文化與壯麗的山川河流交相輝映,風(fēng)景名勝薈萃,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奇險峻秀的西岳華山,傲居五岳之首,進出道路暢通,高空索道飛架,是馳名中外的融休閑、度假、娛樂、游覽于一體的旅游勝地;集山河川塬自然景觀與元明古建人文景觀之大成的黃河龍門旅游景區(qū),有“北國小三峽”之稱;聞名全國的洽川風(fēng)景名勝區(qū),有160多平方公里的河灘濕地,有丹頂鶴、黑鸛、天鵝、鴛鴦、灰鶴等11種國家一、二類珍稀鳥,成群繁衍棲息,被國家科委列為珍稀鳥類重點保護區(qū)。還有處女泉、瀵泉、福山翠柏以及現(xiàn)代宏偉的抽黃一、二級站等,是沐浴、療養(yǎng)、釣魚和旅游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