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峪子村位于萊城東南21公里處。茶峪子村南臨艾山辦事處張莊村,北傍里辛鎮(zhèn)南朱家莊村,西靠艾山辦事處陶家?guī)X村,東連黃莊鎮(zhèn)馬家莊村。2002年全村總戶數335戶,人口1346人,均系漢族。耕地面積90畝,山嶺地450畝,人多地少。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236年),有劉氏由-遷來建村,沿稱虎茶峪。因此地盛產茶葉,且有一偌大百年茶樹,茶質尚好,被列為貢品。年復一年,宮廷官宦往來頻繁,迫使村民納貢賦稅,負擔甚重。有一劉氏家丁,用滾開之水將百年茶樹燙死,卻招來滅門之禍,誅連九族,劉氏家族紛紛逃離。有的逃往該村西南方向六華里外的青石嶺上定居,建村取名為“逃家?guī)X”,后演變?yōu)樘占規(guī)X。有的逃往馬泉一帶的村莊定居,其它姓氏怕受誅連,也南遷2里定居(即現址),易名為茶峪子村,其姓氏有尚、陳、張、王、李、戴、周。
清末民初,全縣劃為十區(qū),茶峪子村屬顏莊區(qū)所轄;1941年四區(qū)屬新甫縣;1944年7月至9月劃歸新泰縣,10月復歸新甫縣:1945年回歸萊蕪,茶峪村屬顏莊區(qū)管轄;1958年3月撤區(qū)并鄉(xiāng),茶峪村屬鄭王莊鄉(xiāng);同年10月,隸屬鄭王莊人民公社;1959年2月,茶峪屬顏莊人民公社;1985年10月撤處并鄉(xiāng),茶峪村屬里辛鄉(xiāng);1995年10月里辛鄉(xiāng)改為里辛鎮(zhèn),茶峪村屬里辛鎮(zhèn)管轄至今。
茶峪子村人心靈手巧,能工巧匠較多,有石匠、泥瓦匠、木匠、鐵匠、紡織匠、皮匠等,其中以泥瓦匠和木匠最為有名。
茶峪村人崇尚文明、安居樂業(yè),建村后就集資做公益事業(yè)。村中的義會橋、青石碾,遠近聞名(因碑已毀,據說建于1019年前后,當時村中人口不足百人)。茶峪的七圣堂,也吸引眾多善男信女來進香。
茶峪子村人愛好和平,為保家衛(wèi)國,甘愿拋頭顱、灑熱血。1932年前后,土匪侵擾嚴重,為抵御匪患,村民陳法業(yè)等人參加紅旗會這一民間組織。1932年春,在銀山山前與土匪搏斗,陳法業(yè)因腿部中彈被活抓,土匪挖其雙眼后,又用亂刀捅死,最后用火焚尸,當時萊蕪縣曾授錦旗一面?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茶峪村有13人踴躍參軍,解放戰(zhàn)爭時期又有8人奔赴前線,這21人中,有6人為國捐軀,有6人落得終生殘疾?姑涝瘯r,有3位好漢雄糾糾氣昂昂渡過鴨綠江。自實行義務兵役制以來,村里每年都有人參軍,其中最多的一年一次5人參軍。
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禮炮聲,茶峪人也步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5年秋入初級社,1956年春入高級社。從建國初到70年代,由于村里土地少,土質差,耕種技術落后,再加上旱、澇、蟲災,茶峪村仍十分貧窮,一部分人的溫飽問題得不到解決,曾有7年娶不進一個媳婦的一段時間。當時,村里的主要經濟來源是植桑養(yǎng)蠶和種植花椒,那時,村里的所有田埂地堰都植有桑樹或花椒樹。村西丘嶺.由于植桑樹多,故此得名“桑樹嶺”。1970年1月,遵照毛主席“三線建設要抓緊,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的指示,萊鋼開始建廠。這給茶峪村帶來了新的生機,1973年茶峪村告別了煤油燈,全部用上了電燈。1974年,村里成立了副業(yè)組,有白鐵組、紅爐組、裝卸隊、土方隊,這些成了村內經濟的頂梁柱。村里實行以工促農的辦法,1970年至1976年,依靠本村實力,先后投資6萬余元,上萬個勞動日,發(fā)揚愚公精神,披星戴月戰(zhàn)嚴寒,開山造地50多畝,移河造田100多畝,打大口井5眼,鋪設管道1000余米,使村里的300多畝旱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水澆田。茶峪人也由每年吃國家統(tǒng)銷糧8萬余斤,變成了自給自足的村莊,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1975年冬,村里決定刨掉一部分老桑樹和花椒樹,在村東的嶺上栽上了引進的紅富士蘋果,1987年進入盛果期,這時的紅富士蘋果價格達到每公斤5.6元,承包果園的農戶著實發(fā)了財,每戶純收入達4萬元。為了大力發(fā)展種植業(yè).1984年,全村勞力齊上陣,在茶峪土地上全面開花,苦戰(zhàn)一個冬夏,挖樹穴50000多個。由于當時規(guī)模大,泗水縣曾組團到此參觀學習。
民以食為天。為了更好地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修了長約7公里的環(huán)山路。1988年投資萬元修水渠600多米,2000年投資5萬元,修建一處高位水池,并購置了成套的澆灌設備。
茶峪子村人重視教育,1958年成立不完全小學,時任教師張汝生,當時學生23名,后逐漸發(fā)展為完全小學。1974年,村里在條件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蓋土坯結構的瓦房10間,學生走出了牛棚,課桌由原來的土坯換成了水泥板。1980年又蓋磚石結構瓦房8間,開始辦起育紅班。1986年響應當時提出的“徹底改造黑屋子、土臺子”的號召,校址新遷,住進一門七窗的教室,并購置了新課桌凳。1993年,為實現兩級達標,投資50萬元,建一座擁有教室、實驗室、圖書閱覽室、微機室、少先隊活動室、高標準教學樓一座,并安裝了風扇和取暖設備。至此,茶峪小學兩基達標。1995年茶峪小學被評為區(qū)級規(guī)范化學校,1996年投資5萬余元為學校上了10臺微機。1994年村投資5萬元建新幼兒園,2000年,評為市級規(guī)范化幼兒園。從1986年至1999年,村里對所任教師實行獎勵政策,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大大提高,茶峪小學教學質量一直名列全鎮(zhèn)前茅。1999年,村里投資6萬元,買車專門接送到里辛一中、顏莊四中上學的學生。村委規(guī)定,對考取大專的學生獎勵1000元。巨大投入換來豐碩成果,自恢復高考制度至2002年,村內48名學生被大專以上院校錄取,其中有2名學生考取了研究生,1名到美國讀博士學位。
解放前到建國初期,茶峪村缺醫(yī)少藥。1961年8月,復員軍人尚慶祥為茶峪人解決了這一難題。1970年村里實行合作醫(yī)療。當時有一民謠:“頭痛發(fā)燒,阿司匹林一包,吃了不好再來包!2000年茶峪人享有初級醫(yī)療保健。2001年村里建衛(wèi)生室3間,并購置床鋪和醫(yī)療設備。
茶峪村地質特殊,自古以來就有兩大難,一是吃水難,二是行路難。為解決這兩難題,2000年村里發(fā)動村民出義務工,村內購買材料,打大口機井一眼,用來解決吃水難題。同年,村里投資,企業(yè)、個人捐資共計60余萬元,分三期將村內1341米路全都用水泥硬化。為了不忘記這些出資的單位、個人,村里修了利民路,紀念碑上面篆刻著單位、個人的名字。
1980年前,村民文化生活極為單調,1980年電視機才落戶茶峪村。為了豐富村民的物質文化生活,1993年動工安裝閉路電視,1998年與萊鋼閉路接通,滿足了群眾需要。2002年,成為電話村。
自1973年用電以來,村里一直用萊鋼電,電費高。2001年村里借農電整網之際,與萊蕪供電局聯系,出工改換線路,同年5月,全部用上了農電,為村民減輕了負擔。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茶峪村尊老愛幼蔚然成風。為使村里的老人有個玩耍游樂的場所,2001年,村里投資10萬元,蓋老年活動室5間,并配了VCD音箱,電視機、飲水機、象棋、撲克等,周一到周五,老年人都能到此盡情玩樂。村里還派專人為老年人服務,使村里的老人能夠安度晚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茶峪村工副業(yè)蓬勃興起,茶峪子村面貌從此煥然一新。這個村原只有一處固定資產8萬元的集體企業(yè),1987年新的領導班子成立后,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系,村里堅持將企業(yè)擴大再生產,做到每年都上新項目。2001年集體企業(yè)完成產值120萬元,實現利稅24萬元。1986年村建筑公司成立,年產值達100萬元。1990村鑄造廠正式投產,年產值300萬元,現已成為村里的龍頭企業(yè)。1994年投資40萬元建加油站。同年,茶峪村運輸隊成立,在運輸隊的帶動下,個體運輸迅速發(fā)展,現在已發(fā)展到大貨車12輛,小面包車11輛,農柴14輛,三輪出租車16輛。1994年投資100萬元的國都賓館峻工。2000年,一座四層六單元的居民樓拔地而起,同年5月商品樓動工,10月峻工。這極大地促進了個體企業(yè)的發(fā)展,在新興路茶峪段,樓房整齊高聳,形成了一條新興機械加工廠商業(yè)街。勝達機械工程公司,興業(yè)安裝工程公司,機械工程公司相繼成立,運輸業(yè)、修理業(yè)、服務飲食業(yè)、養(yǎng)殖、種植業(yè)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經營戶達140多戶,1997年被評為萊蕪市百強村。
茶峪人富了,2001年人均收入達3600元,家用電器已不再是熱門話題,別墅小轎車成為時尚,2002年個人小轎車已有6輛。但茶峪人從來不是那種只顧小家,忘了大家的人。他們?yōu)樯鐣鞒隽司薮筘暙I,從1960年先后派人參加雪野、喬店、葫蘆山等大型水庫的修建;1978年治黃工程上留下了茶峪16人的汗水;顏莊公社組織的農業(yè)學大寨會戰(zhàn)工地上,也有茶峪人的足跡;里辛鎮(zhèn)搞的農田基本建設,茶峪村出資出力。2001年村出資2000元,水泥10噸,為雙口峪村加固揚水站。
茶峪村人將與時俱進,用勤勞和智慧的雙手,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