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壩之名始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閏四月置的平壩衛(wèi),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平壩衛(wèi)設縣,名安平縣,民國3年(公元1915年)內(nèi)務部以與直隸安平縣、云南省安平廳重復,改名為平壩縣,為'地多平曠'之意。 [詳細] |
普定之名在歷史上出現(xiàn)較早,在建置上往往與今安順市密切相聯(lián)。這一地區(qū)歷來是彝族的世居地,所以在宋朝時被稱為'普里部',是東爨烏蠻的一個部分,南宋寶祐五年(公元1257年)普里部內(nèi)附,置普定府,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廢府置普定路,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置普定縣,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普定衛(wèi),清康熙11年(公元1672年)改普定衛(wèi)置普定縣,1913年仍然沿用,此后沒有變化。普定之名早年用彝語記漢字,設置府、縣、衛(wèi)之后則完全是漢字漢意,為普天之下一片安定之意。 [詳細] |
關(guān)嶺之名,如按傳說之時計算,算得上是貴州省中縣名來歷較早的縣份之一。相傳三國蜀丞相諸葛亮南征時,曾與部將關(guān)索在此安營扎寨。由于關(guān)索將軍體恤民眾,深得民心,士人感之,遂以嶺命名為'關(guān)索嶺',縣以嶺名。明洪武五年(公元1392年)命關(guān)索嶺守御千戶所入永寧州,1913年廢州置永寧縣,1914年更名為關(guān)嶺縣,1958年省入鎮(zhèn)寧縣,1961年復置縣,1981年3月成立關(guān)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詳細] |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廢康佐長官司,七年置威遠營,八年置歸化廳,1913年廢歸化廳置歸化縣,1914年因與福建省歸化縣同名,遂以城郊紫云洞而名為紫云縣,1958年入長順、望謨二縣,1961年恢復,1965年成立紫云苗族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詳細] |